5.3正确运用复合判断(43张PPT)+素材(两个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正确运用复合判断(43张PPT)+素材(两个课时)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5.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导入新课
2022年5月10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总结:“既……也……”、“只有……才……”是复合判断(两个简单判断构成)
1
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3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CONTENT
目 录
4
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2
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PART
01
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表示判断之间的关系,将支判断连接为一个完整的复合判断的语词。
1.复合判断的含义:
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联结词
支判断
+
支判断,用p、q、r……表示,可以是简单判断,也可以是复合判断。
2.复合判断的组成:
示例:
张某是法官,并且是共产党员。
如果你一张嘴,就会掉下去
支判断
支判断
联结词
支判断
支判断
联结词
联结词
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3.复合判断的种类:
(根据断定情况不同)
联言判断
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
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
对对象之间的条件关系加以断定。
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PART
02
01
组成:
含义: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02
示例:
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联言支:支判断 p、q、r……(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
联结项: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并且;既……又…… ;不但……而且……;虽然……但是……(有时可省略)
公式:p∧q(∧读作合取)
张某是法官,并且是共产党员;
既要把青年的温度如实告诉党,也把党的温暖充分传递给青年;
这件商品物美价廉。
探究与分享
小华读了一篇散文后,评论道:“这篇散文不但文笔生动,而且富有哲理。”小浩读后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说它文笔生动我不反对,但说它富有哲理实在谈不上。”小华反驳说:“你既然不同意我的观点,却又承认它文笔生动,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
(1)小华的评论属于什么判断
(2)上述对话中谁的话不合乎逻辑,为什么
提示:“这篇散文不但文笔生动,而且富有哲理”是联言判断,由两个支判断和联结词组成。
联言判断是假的,那么,既可能是由构成联言判断的所有的支判断都是假的导致的,也可能是由某个或某些支判断是假的导致的。
(1)
联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联言支的真假。
(2)
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每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
(3)
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p q p∧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假
全真则真,一假则假
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3.联言判断的真假值
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哺乳动物既不是恒温动物(p),也不是脊椎动物(q)。
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p),但不是脊椎动物(q)。
哺乳动物不是恒温动物(p),而是脊椎动物(q)。
哺乳动物既是恒温动物(p),又是脊椎动物(q)。
p为假,q为假,故该判断为假;
p为真,q为假,故该判断为假;
p为假,q为真,故该判断为假;
p为真,q为真,故该判断为真。
示例:
4.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有助于人们将人事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PART
03
请你从思维方法上说明憨汉不能持竿回家的原因?
憨汉的话涉及什么判断?
有一憨汉,出门砍竹竿,清早出城,午夜未归。家人寻至城外,见其怀抱竹竿哭泣。问其缘何不归,憨汉泣曰:“我或者竖持竹竿进城,或者横持竹竿进城,可是,竖持竹竿进城,城门太矮;横持竹竿进城,城门太窄!”
探究与分享
01
组成:
含义: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
02
示例: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选言判断由选言支和联结项组成
选言支: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p、q、r……
联结项:用来联结选言支的词项“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也许……也许……”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能省略。
公式:(析取)
他或者懂英语,或者懂法语;
黑格尔或者是哲学家,或者是逻辑学家;
你的考试成绩要么合格,要么不合格;
这个词的用法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
在若干可能的情况中至少或只能有一种情况存在。
请说一说这两个选言判断的逻辑结构。
比较这两个选言判断有什么区别?
探究与分享
◆医生对小明说:“身体不好,或者是由于有病,或者是由于缺少锻炼,或者是由于营养不良。”
◆教数学的夏老师对教语文的王老师说:“这堂课要么你上,要么我上。”
身体不好,或者是由于有病,或者是由于缺少锻炼,或者是由于营养不良。
联结项
联结项
联结项
选言支
选言支
选言支
这个选言判断,阐明造成身体不好的原因,生病、缺少锻炼、营养不良这几种情况是可以同时并存的。
这堂课 要么 你上, 要么 我上。
联结项
联结项
选言支
选言支
这个选言判断阐明:按照现在通行的上课方式,某堂课不能两个老师同时上课。这两种情况是不能同时并存的。
探究与分享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可以同时并存,选言支叫相容的选言支,选言判断叫相容选言判断。
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选言支叫不相容的选言支,选言判断叫不相容选言判断。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依据选言判断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3选言判断的分类
“或者”“或者……或者……”“是……还是……”“也许……也许……”
“要么……要么……”
“不是……就是……”
黑格尔或者是哲学家,或者是逻辑学家
你的考试成绩要么合格,要么不合格
胜者或因其战斗力强,或因其指挥无误
这场足球赛,要么甲队胜,要么乙队胜,要么踢平
示例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3.联言判断的真假值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相容
选言
判断
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
p q pV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一真即真
全假则假
示例:黑格尔或者是哲学家,或者是逻辑学家。
3.联言判断的真假值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不相容
选言
判断
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
p q P q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有且只有一真为真
全假全真皆假
示例:这场足球赛,要么甲队胜,要么乙队胜,要么踢平
示例评析
某国领导人在讲话中说:“世界各国,不支持销毁核武器,就是想发展核武器。”这个判断准确吗?
世界各国对待核武器的态度有三种可能情况,即销毁核武器,发展核武器,既不销毁也不发展核武器。
这个选言判断没有列举对象的所有可能情况(选言支未穷尽),因此,这个判断不准确。
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无非是这样几个方面:要么是社会影响不好,要么是家庭不和睦,要么是学校教育不力。
不正确,该选言判断是相容选言判断,不能用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联结项,应把“要么……要么……”改为“或者……或者……”。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不能误用。
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穷尽)
4.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
5.注意事项
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PART
04
上述论辩中彭轻生子的双亲并没有真的遭遇危险,为什么彭轻生子还要选择良马固车以求快些赶到
《墨子·鲁问》载,墨子与彭轻生子辩论,辩题是:“未来可否预知 ”
彭轻生子曰:“往者可知,来者不可知。”子墨子曰:“籍设而亲在百里之外,则遇难焉,期以一日也,及之则生,不及则死。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对曰:“乘良马固车,可以速至。”子墨子曰:“焉在矣来!”
探究与分享
01
假言判断含义: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又叫条件判断。
条件关系:事物情况之间的这种关系(一情况的发生促使另一情况发生;一情况不发生,导致另一情况不发生。),就是条件关系。
02
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组成: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支判断(p、q、r)和假言联结项组成。
前件:表示条件的判断
后件: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
联结项:联结前件和后件的词项。如“只有……才……”“如果……那么……”“……当且仅当……”
03
示例:
只有
寄望青春永葆青春

能兴旺发达
联结项
前件
后件
一个民族
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假言判断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4.假言判断的类型
根据前件和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况之间存在的条件关系
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4.假言判断的类型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关系的判断。
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有前必有后)
表述:p q(读作“p蕴涵q”)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比如:“如果……那么……” “倘若……则……” “只要……就……” “一旦……就……”
示例:
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就不能提高学习效率。
一旦河堤决口,后果就不堪设想
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4.假言判断的类型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
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无前必无后)
表述:p q(读作“p逆/反蕴涵q”)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比如:“只有……才……” “必须……才……” “除非……才……”
示例:
只有年满十八周岁,才有选举权。
只有体检合格,才能参加高考
有一则流传甚广的关于佛印和苏东坡的故事:
一次,苏东坡和佛印骑马而游。
佛印对苏东坡说:“你骑马姿势端庄,好像一尊佛。”
苏东坡却故意调笑:“你身披黑色袈裟,好像一坨粪。”
佛印笑而不答,东坡自以为得计,很是高兴。回家后向妹妹说起此事,苏小妹叹道:“哥哥你着相啦!如果你心中有佛,那么你眼中就有佛。如果你心中无佛,那么你眼中就无佛;如果你心中有粪,那么你眼中就有粪。如果你心中无粪,那么你眼中就无粪。”苏东坡听后大惭。
探究与分享
如果你心中有佛,那么你眼中就有佛。如果你心中无佛,那么你眼中就无佛。
如果你心中有粪,那么你眼中就有粪。如果你心中无粪,那么你眼中就无粪。
当且仅当p,才q
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4.假言判断的类型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是同时断定充分和必要两种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
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 (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
表述:p q(读作“p等值q”)
(3)充要条件假言判断
比如:“当且仅当”
示例:
三角形的三内角相等,当且仅当它的三边相等。
下列体现了假言判断的第三种类型。
一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这个数能被2整除。
这里的前件、后件之间的条件关系,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这里的前件、后件之间存在的条件关系:
当前件是真的、后件是真的时,这个判断是真的。(充分条件)
当前件是假的、后件是假的时,这个判断是真的。(必要条件)
当前件是真的、后件是假的时,这个判断是假的。(充分条件)
当前件是假的、后件是真的时,这个判断是假的。(必要条件)
探究与分享
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5.假言判断的真假值
假言判断的真假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条件关系能否成立。
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
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5.假言判断的真假值
例如:
如果说球,那么我就请客。
前真后假,不是充分条件
有前必有后 、无前未必无后
前件p 后件q P 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真
假 假 真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为真只有三种情况(前真后假为假)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5.假言判断的真假值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前件p 后件q P 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假
假 假 真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为真只有三种情况(前假后真为假)
例如:只有天气好,我才去爬山。
前假后真,不是必要条件
无前必无后 ,有前未必有后
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5.假言判断的真假值
充要条件假言判断
前件p 后件q P 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真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为真只有两种情况(全真全假)
例如:
真 真
假 假
前真后假、前假后真,不是充分必要条件
当且仅当被告人犯罪的证据充分确实
则可认定该被告人有罪
有前必有后且无前必无后
6.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
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
7.判断的重要性
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又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判断,也不能进行推理。
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选言判断(析取)
联言判断(合取)
常见复合判断
p、q均为真
结构
对象的可能情况
几种情况同时存在
定义
区别
假言判断(条件)
p∨q
某情况的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的条件的判断
相容
不相容
p∧q
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
充要条件
p、q至少一个为真
有之必然
前后件真值不同时为假
联系
pq
pq
pq
一真一假
无之必
不然
联结项
既,又;
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
如果,那么;若,则;
只要,就;
倘若,则。
只有,才;
除非,不;
不,不。
当且仅当,才;
如果,那么,并且只有,才。
要么,要么;
或者,或者。
判断自身均包含其他判断,由联结词和支判断构成。
p q
逻辑性质
知识总结
常用判断的真值表 p q p∧q pVq p q p q p q p q
T T T T F T T T
T F F T T F T F
F T F T T T F F
F F F F F T T T
知识总结
知识框架
知识框架
1.“戴口罩就会阻断新冠病毒的感染。”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这个判断正确地断定了认识对象的关系
B.“戴口罩”和“阻断新冠病毒的感染”有必然性的条件关系
C.这个判断中概念搭配不当
D.这个判断对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断定不准确
D
知识框架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比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两个联言判断
B.第一个是联言判断,第二个是选言判断
C.这是两个选言判断
D.第一个是性质判断,第二个是关系判断
A
感谢您的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