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9科11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9科11份)

资源简介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理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化学部分
I.命题指导思想
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规律和要求,反映物理 、化学、生物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以有利于高校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合格新生。
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掌握程度的同时,注重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注重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
命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13年版)》和本说明为依据。试题适用于使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各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考生。
II.考试能力要求和考试范围内容
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13年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及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研[2005]7号)要求,确定理科综合考试范围。
化学
一、化学科要考查的能力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1)能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3)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己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1)能够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2)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
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1)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二、化学科考试内容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和化学的学科体系以及学科特点,考试内容包括: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有机化学基础和化学实验五个方面。
为了便于考查,将高考化学命题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的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高层次的要求包括低层次的要求。其含义分别为:
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领会所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综合应用: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
(一)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
1.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2.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认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21世纪教育网
3.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基本原理以及能量变化等规律。
4.了解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理解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可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5.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如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系等);了解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2.化学用语及常用计量
(1)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2)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4)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5)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6)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7)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8)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3.溶液
(1)了解溶液的含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4)了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4.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5)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6)以IA和VII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7)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8)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5.化学反应与能量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
(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3)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4)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5)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6)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7)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危害,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2)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3)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4)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5)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6)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7.电解质溶液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3)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4)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
(5)了解溶液pH的定义。了解测定溶液pH的方法,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6)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以及盐类水解的应用
(7)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8.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1.常见金属元素(如Na、Al、Fe、Cu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2)掌握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其应用
(3)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2.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C、N、O、Si、S、Cl等)
(1)掌握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其应用
(2)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四)有机化学基础
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
(2)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3)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4)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5)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6)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1)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2)了解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
(3)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4)了解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5)了解上述有机化合物发生反应的类型,如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等
(6)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3.糖类、油脂、氨基酸和蛋白质
(1)了解糖类的组成和性质,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了解油脂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及重要应用
(3)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了解氨基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4)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及重要应用
(5)了解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1)了解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2)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3)了解新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4)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5.以上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五)化学实验基础
1.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2.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4.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5.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检验、分离和提纯,能根据要求配制溶液
6.能根据实验试题要求,做到:
(1)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2)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3)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4)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7.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Ⅲ.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答形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物理、化学、生物各100分)。
Ⅵ.试卷结构和题型
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双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共36题,其中单项选择题16题,双项选择题9题,非选择题11题。试卷结构及题型分布见下表:
题型
题号
考查内容
题量
分值
备注
单项21世纪教育网
选择题
1~6题21世纪教育网
生物21世纪教育网
6题21世纪教育网
24分
64分21世纪教育网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共16题,每题4分
7~12题
化学
6题
24分
13~16题
物理
4题
16分
双项
选择题
17~2l题
物理
5题
30分
54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共9题;每题6分,全选对得6分,只选1个且正确得3分,错选、不选得0分
22~23题
化学
2题
12分
24~25题
生物
2题
12分
非选
择题
26~29题
生物
4题
64分
182分
共11题,包括填空、问答、计算等题型
30~33题
化学
4题
64分
34~36题
物理
3题
54分
V.内容比例
学科
考试内容
分值比例
物理
力学
约42%
电磁学
约42%
原子物理
约8%
热学
约8%
实验(包含在以上各部分内容中)
约18%
化学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约40%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约18%
有机化学基础
约20%
化学实验基础
约22%
生物
分子与细胞
约24%
遗传与进化
约22%
稳态与环境
约24%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约8%
实验
约22%
说明: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内容渗透在上表中的化学各专题内容中考查。
Ⅵ.试题难度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Ⅶ.题型示例(略)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广东卷)
【高考考纲4】文综
Ⅰ. 命题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有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切实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的目的。
命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本说明为依据,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规律和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
试题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实现。注重考查考生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学习能力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考查考生对政治、历史、地理学科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境”,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引导考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试题适用于使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各版本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考生。
Ⅱ. 考试形式
闭卷、笔答。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Ⅲ. 试卷结构
题型
题号
考查内容
题量
题分
备注

择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1-11题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地理21世纪教育网
11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4分
都是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21世纪教育网
每题4分,共35题,满分140分。
12-23题
历史
12题
48分
24-35题
政治
12题
48分
非选
择题
36-37题
政治
2题
52分
共6题,满分160分。
38-39题
历史
2题
52分
40-41题
地理
2题
56分
全卷
共41题,地理、历史、政治各100分,满分300分。
Ⅳ. 内容比例
学科
内容
占满分值比例
备注
政治
经济生活
约27%
时事政治的内容在相关试题中体现
政治生活
约27%
文化生活
约18%
生活与哲学
约28%
历史
古代
约23%
近代
约39%
现代
约38%
地理
自然地理
约32%
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
约68%
Ⅴ. 考试目标要求和考试范围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确定文科综合科考试内容。
历 史
考核目标与要求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 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 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内容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5. 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近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2.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① 大抗议书(
② 内战(
③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① 法国大革命(
②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4)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5)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①《独立宣言》
②《人权宣言》
4. 俄国和日本的重大改革(
(1)俄国农奴制改革
(2)明治维新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戊戌变法(
(3)辛亥革命
(4)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新民主主义革命
(6)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现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信息技术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广东卷)
【高考考纲4】文综
Ⅰ. 命题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有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切实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的目的。
命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本说明为依据,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规律和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
试题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促进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实现。注重考查考生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学习能力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考查考生对政治、历史、地理学科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境”,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引导考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试题适用于使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各版本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考生。
Ⅱ. 考试形式
闭卷、笔答。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Ⅲ. 试卷结构
题型
题号
考查内容
题量
题分
备注


题21世纪教育网
1-11题21世纪教育网
地理21世纪教育网
11题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4分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都是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每题4分,共35题,满分140分。
12-23题
历史
12题
48分
24-35题
政治
12题
48分
非选
择题
36-37题
政治
2题
52分
共6题,满分160分。
38-39题
历史
2题
52分
40-41题
地理
2题
56分
全卷
共41题,地理、历史、政治各100分,满分300分。
Ⅳ. 内容比例
学科
内容
占满分值比例
备注
政治
经济生活
约27%
时事政治的内容在相关试题中体现
政治生活
约27%
文化生活
约18%
生活与哲学
约28%
历史
古代
约23%
近代
约39%
现代
约38%
地理
自然地理
约32%
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
约68%
Ⅴ. 考试目标要求和考试范围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确定文科综合科考试内容。
地 理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
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
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
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
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
本原理与规律。
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二、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与下列内容相关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
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大气受热过程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6)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1)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3)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4)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5)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6)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l)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数字地球的含义
城乡规划
1.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1)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2)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3)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城乡规划
(1)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项目选址、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3)在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等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3.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1)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
(2)不同的城市交通网络的特点
环境保护
1.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成因及危害
(2)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形成过程
(2)生态环境问题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3)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4)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3.环境污染与防治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预防措施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广东卷)
【高考考纲4】文综
Ⅰ. 命题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有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切实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的目的。
命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本说明为依据,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规律和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
试题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实现。注重考查考生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学习能力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考查考生对政治、历史、地理学科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境”,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引导考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试题适用于使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各版本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考生。
Ⅱ. 考试形式
闭卷、笔答。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Ⅲ. 试卷结构
题型
题号
考查内容
题量
题分
备注
选21世纪教育网
择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题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1-11题21世纪教育网
地理
11题
44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都是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
每题4分,共35题,满分140分。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12-23题
历史
12题
48分
24-35题
政治
12题
48分
非选
择题
36-37题
政治
2题
52分
共6题,满分160分。
38-39题
历史
2题
52分
40-41题
地理
2题
56分
全卷
共41题,地理、历史、政治各100分,满分300分。
Ⅳ. 内容比例
学科
内容
占满分值比例
备注
政治
经济生活
约27%
时事政治的内容在相关试题中体现
政治生活
约27%
文化生活
约18%
生活与哲学
约28%
历史
古代
约23%
近代
约39%
现代
约38%
地理
自然地理
约32%
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
约68%
Ⅴ. 考试目标要求和考试范围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确定文科综合科考试内容。
政 治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 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 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
●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 能够应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
● 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 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 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二、考试内容(
经济生活
1. 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2. 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供给与需求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 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类型
消费结构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4. 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发展生产的意义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
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 企业与劳动者
(1)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公司的类型
公司的组织形式
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
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2)劳动者
劳动与就业
劳动光荣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维护劳动者权益
6. 投资与融资
(1)商业银行
利息、利率与本金
储蓄存款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
商业银行的业务
(2)投资
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股票
债券
商业保险
(3)融资
7. 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8. 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的构成
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构成
财政收支平衡
(2)财政的作用
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财政与宏观调控
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9. 征税与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
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种类
税收的作用
(2)依法纳税
纳税人
负税人
依法纳税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市场与计划
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秩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宏观调控
11.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小康社会
经济建设的要求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
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2.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对外开放
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经济合作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政治生活
1. 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我国的选举制度及其选举方式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2. 我国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我国政府的作用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3)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大代表的产生
人大代表的职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2)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的宗教政策
4. 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成员
主权国家
国际组织
联合国
(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5.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1)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国家的本质
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
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
国际组织
(2)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和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民主集中制的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
世界贸易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欧盟
文化生活
1. 文化与生活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2. 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与借鉴、融合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3.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生活与哲学
1.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哲学与时代精神
哲学的作用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5)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实践
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
(10)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
3.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方法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7)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创新的社会作用
4.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人生价值
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价值的实现方式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时事政治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广东卷)
【高考考纲2】数学
Ⅰ.命题指导思想
坚持“有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助于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适当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发挥数学作为主要基础学科的作用,考察考生对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以及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Ⅱ.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答形式。考试时间120分钟,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不使用计算器。
Ⅲ.试卷结构
一、题型结构和赋分
全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种题型。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空,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等,解答必须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各题型赋分如下:
二、必做题和选做题
试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考查必考内容,选做题考查选考内容;选做题为填空题,考生在试卷给出的两道选做题中选择其中一道作答(两道全答的只计算前一题得分)。
Ⅳ.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知识要求
知识是指《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1和系列4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按照一定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基本技能。
各部分知识的整体要求以及其定位参照《课程标准》相应模块的有关说明。[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对知识的要求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1)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照样模仿,并能(或会)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认识它。
(2)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知道之所见的逻辑关系,能够对所列知识作正确的描述说明并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内容对有关问题作比较、判别、讨论,具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描述,说明,表达,推测,想象,比较,判别,初步应用等。
(3)掌握:要求能对所列的知识内容能够推导证明,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并且加以解决。
这一层次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描述,说明,表达,推测,想象,比较,判别,初步应用等。
能力要求
能力是指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解释揭示问题的本质。
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识图、画图和对图像的想象能力。识图是指观察研究所给图形中几何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图是指将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 以及对图形添加辅助图形或对图形进行各种变换。对图形的想象主要包括有图想图和无图想图两种,是空间想象能力高层次的标志。
(2)抽象概括能力:抽象是指舍弃事物非本质的属性,揭示其本质属性:概括是指把仅仅属于某一类对象的共同属性区分出来的思维过程。抽象和概括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抽象就不可能有概括,而概括必须在抽象的基础上得出某种观点或某个结论。
(3)推理论证能力: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它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论证是由已有的正确的前提到被论证的结论的一连串的推理过程,推理既包括演绎推理,也包括合情推理:论证方法及包括按形式划分的演绎法和归纳法,也包括按思考方法划分的直接证法和间接证法。一般运用和情推理进行猜想,再运用演绎推理进行证明。
中学数学的推理论证能力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获得的正确数学命题,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真实性的初步的推理能力。
(4)运算求解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输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运算。
运算求解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运算包括对数学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对几何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的能力。
(5)数据处理能力: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能从大量数据中抽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判断。数据处理能力主要依据统计案例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
(6)应用意识: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能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进而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达和说明。应用的主要过程是依据现实生活背景,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构造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
(7)创新意识: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究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越强。
3.个性品质要求
个性品质是指考生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的思维习惯,体会数学美意义。
要求考生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合理分配考试时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体现锲而不舍的精神。
4.考查要求
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数学知识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包括个部分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要善于从本质上抓住这些联系,进而通过分类、梳理、综合,构建数学试卷的框架结构。
(1)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对于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注意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试题,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察达到必要的深度。
(2)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是对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的考查,考查时必须要与数学知识相结合,通过对数学的考查,反应考生对数学思想的掌握程度。
(3)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以此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从而检测出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对能力的考察要全面,强调综合性,应用性,并要切合考生实际,对推理论证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考查贯穿于全卷,是考查的重点,强调其科学性、严谨性、抽象性;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与样的相互转化上;对运算求解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对运算和推理的考查,考查以代数运算为主;对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查主要是运用概率统计的基本方法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对应用意识的考查主要采用解决应用问题的形式,名提示要坚持“贴近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难度”的原则,试题设计要切合中学数学的设计和考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实践经验,是数学应用问题的难度符合考生的水平。
(5)对创新意识的考查是对高层次理性思维的考查,在考试中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构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数学问题,要注意问题的多样化,体现思维的发散性;精心设计考查数学主体内容、体现数学素质的试题;也要有反映数、形运动变化的试题以及研究型、探究型、开放型等类型的试题。
数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现实性,重视试题间的层次性,合理调控综合程度,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努力实现全面考查综合数学素养的要求。
命题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文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2014年版)》和本说明为依据,试题使用于使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各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考生。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一)必考内容与要求
集合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① 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② 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① 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②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
① 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②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③ 能使用韦恩(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
2.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1)函数
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以及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函数奇偶性的含义。
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2)指数函数
① 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② 理解有理数指数幂的含义,了解实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③ 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掌握指数函数图像通过的特殊点。
(3)对数函数
① 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以及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了解对数在简化运算中的作用。
② 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掌握对数函数图像通过的特殊点。
③了解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4)幂函数
① 了解幂函数的概念。
② 结合函数的图像,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5)函数与方程
① 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
② 根据具体函数的图像,能够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
(6)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① 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的增长特征,知道直线上升、指数增长、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②了解函数模型(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在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3.立体几何初步
(1)空间几何体
① 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②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棱柱等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用斜二测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③会用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两种方法,画出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
④ 会画某些建筑物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⑤ 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
(2)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①理解空间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在此平面内。
◆公理2: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个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定理:空间中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② 以立体几何的上述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定理。
理解以下判定定理:
◆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改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都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改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理解以下性质定理,并能够证明.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就和交线平面。
◆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互相平行。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③ 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4.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1)直线与方程
①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②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③ 能根据两条直线的斜率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④ 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了解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⑤ 能够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⑥ 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21世纪教育网
(2)圆与方程
① 掌握确定圆的几何要素,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② 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根据给定两个圆的方程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③ 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④ 初步了解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
(3)空间直角坐标系
① 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系表示点的位置。
② 会推导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5.算法初步
(1)算法的含义、程序框图
① 了解算法的含义、了解算法的思想。
② 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
(2)基本算法语句
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循环语句的含义。
6.统计
(1)随机抽样
① 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② 会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了解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方法。
(2)总体估计
① 了解分布的意义和作用,会列频率分布表,会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
② 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数据标准差。
③ 能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学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④ 会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理解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⑤ 会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变量的关注性
① 会作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的散点图,会利用散点图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② 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7.概率
(1)事件与概率
① 了解随机时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了解概率的意义,了解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② 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21世纪教育网
(2)古典概型
① 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
② 会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
(3)随机数与几何概型
① 了解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
② 了解几何概型的意义。
8.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
(1)任意角的概念、弧度制
①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
② 了解弧度制的概念,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2)三角函数[21世纪教育网]
① 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② 能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出的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能画出的图象,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③ 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区间的性质(如单调性、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与x轴的交点等)。理解正切函数在区间的单调性。
④ 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⑤ 了解函数的物理意义;能画出的图象。了解参数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
⑥ 了解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在的重要函数模型,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9.平面向量
(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21世纪教育网
① 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
② 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理解两个向量相等的含义。
③ 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
(2)向量的线性运算
① 掌握向量的加法、减法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
② 掌握向量数乘的运算及其意义,理解两个向量贡献的含义。
③ 了解向量线性运算的性质及其几何意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① 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
② 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③ 学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与数乘运算
④ 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
(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① 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及其物理意义
② 了解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投影的关系
③ 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21世纪教育网
④ 能运用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会用数量积判断两个平面向量的垂直关系。
(5)向量的应用
① 会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
② 会用向量方法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
10.三角恒等变换
(1)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
① 会用向量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② 能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差的正弦、正切公式
③ 能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导出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包括导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但对这三组公式不要求记忆)。
11.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应用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12.数列
(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
① 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象、通项公式)
② 了解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数的一类函数
(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21世纪教育网
① 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
② 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
③ 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④ 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13.不等式
(1)不等关系
了解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式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2)一元二次不等式
①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
② 通过函数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③ 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会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①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 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③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
(4)基本不等式:
① 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② 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14.常用逻辑用语
(1)命题以及关系
① 理解命题的概念
② 了解“若p,则q”形式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③ 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
(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① 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② 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15.圆锥曲线与方程
(1)圆锥曲线
① 了解圆锥曲线的实际背景,了解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② 掌握椭圆的定义、几何图形、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
③ 了解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它们的简单几何性质.
④ 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⑤ 了解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
16.导数及其应用
(1)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① 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
② 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2)导数的运算
①能根据导数定义求函数的导数
②能利用下面给出的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求简单函数的导数
●常见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常用导数运算公式 :
●法则1
●法则2
●法则3
(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① 了解函数单调性和导数的关系:能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会求函数的单调性区间(其中多项式函数一般不超过三次)
② 了解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会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其中多项式函数一般不超过三次);会求闭期间上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其中多项式函数一般不超过三次)
(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
会利用导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17.统计案例
了解下列一些常见的统计方法,并能应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独立检验
了解独立检验(只要求2*2列联表)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
(2)回归分析
了解回归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
18.推理与证明
(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① 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在数学发展中的作用
② 了解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形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③ 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① 了解直接证明和两种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② 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19.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人
(1)复数的概念
① 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
② 理解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③ 了解复数相等的代数表示及其几何意义
(2)复数的四则运算
① 会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② 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
20.框图
(1)流程图
① 了解程序框图
② 了解工序流程图(即统筹图)
③ 能绘制简单实际问题的流程图。了解流程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结构图
① 了解结构图
② 会用结构图梳理已学过的知识、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
(二)选考内容与要求
考生在下面的“几何证明选讲”“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两部分内容中选考一个
1.几何证明选讲
(1)了解平行线截割定理,会证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
(2)会证圆周角定理、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
(3)会证明相交弦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切割线定理
(4)了解平行投影的含义。通过圆柱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了解平行投影;会证明平面与圆柱的截线是椭圆(特殊情形是圆)
2.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1)坐标系
① 理解坐标系的作用
② 了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伸缩变换作用下平面图形的变化情况
③ 能在极坐标系中有极坐标表示点的位置,理解自傲极坐标系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点的位置的区别,能进行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的互化
④ 能在极坐标系中给出简单图形(如过极点的直线、过极点或圆心在极点的圆)的方程。通过比较这些图形在极坐标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方程,理解用方程表示平面图形时选择适当坐标系的意义
⑤ 了解柱坐标系、球坐标系中表示空间点的位置的方法,并与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相比较,了解它们的区别。
(2)参数方程
① 了解参数方程,了解参数的意义
② 能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直线、圆和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
③ 了解摆线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摆线在表示行星运动轨迹中的作用。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广东卷)
【高考考纲4】文综
Ⅰ. 命题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有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切实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的目的。
命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本说明为依据,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规律和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
试题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实现。注重考查考生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学习能力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考查考生对政治、历史、地理学科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境”,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引导考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试题适用于使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各版本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考生。
Ⅱ. 考试形式
闭卷、笔答。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Ⅲ. 试卷结构
题型
题号
考查内容
题量
题分
备注
选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择21世纪教育网
题21世纪教育网
1-11题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地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1题21世纪教育网
44分
都是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21世纪教育网
每题4分,共35题,满分140分。
12-23题
历史
12题
48分
24-35题
政治
12题
48分
非选
择题
36-37题
政治
2题
52分
共6题,满分160分。
38-39题
历史
2题
52分
40-41题
地理
2题
56分
全卷
共41题,地理、历史、政治各100分,满分300分。
Ⅳ. 内容比例
学科
内容
占满分值比例
备注
政治
经济生活
约27%
时事政治的内容在相关试题中体现
政治生活
约27%
文化生活
约18%
生活与哲学
约28%
历史
古代
约23%
近代
约39%
现代
约38%
地理
自然地理
约32%
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
约68%
Ⅴ. 考试目标要求和考试范围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确定文科综合科考试内容。
政 治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 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 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
●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 能够应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
● 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 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 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二、考试内容(
经济生活
1. 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2. 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供给与需求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 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类型
消费结构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4. 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发展生产的意义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
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 企业与劳动者
(1)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公司的类型
公司的组织形式
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
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2)劳动者
劳动与就业
劳动光荣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维护劳动者权益
6. 投资与融资
(1)商业银行
利息、利率与本金
储蓄存款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
商业银行的业务
(2)投资
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股票
债券
商业保险
(3)融资
7. 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8. 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的构成
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构成
财政收支平衡
(2)财政的作用
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财政与宏观调控
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9. 征税与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
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种类
税收的作用
(2)依法纳税
纳税人
负税人
依法纳税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市场与计划
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秩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宏观调控
11.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小康社会
经济建设的要求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
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2.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对外开放
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经济合作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政治生活
1. 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我国的选举制度及其选举方式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2. 我国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我国政府的作用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3)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大代表的产生
人大代表的职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2)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的宗教政策
4. 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成员
主权国家
国际组织
联合国
(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5.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1)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国家的本质
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
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
国际组织
(2)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和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民主集中制的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
世界贸易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欧盟
文化生活
1. 文化与生活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2. 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与借鉴、融合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3.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生活与哲学
1.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哲学与时代精神
哲学的作用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5)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实践
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
(10)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
3.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方法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7)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创新的社会作用
4.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人生价值
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价值的实现方式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时事政治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历 史
考核目标与要求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 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 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内容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5. 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近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2.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① 大抗议书(
② 内战(
③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① 法国大革命(
②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4)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5)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①《独立宣言》
②《人权宣言》
4. 俄国和日本的重大改革(
(1)俄国农奴制改革
(2)明治维新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戊戌变法(
(3)辛亥革命
(4)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新民主主义革命
(6)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现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信息技术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地 理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
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
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
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
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
本原理与规律。
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二、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与下列内容相关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
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大气受热过程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6)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1)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3)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4)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5)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6)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l)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数字地球的含义
城乡规划
1.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1)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2)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3)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城乡规划
(1)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项目选址、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3)在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等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3.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1)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
(2)不同的城市交通网络的特点
环境保护
1.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成因及危害
(2)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形成过程
(2)生态环境问题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3)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4)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3.环境污染与防治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预防措施
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广东省)——物理
Ⅰ.命题指导思想
  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规律和要求,反映物理、化学、生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以有利于高校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合格新生。
  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掌握程度的同时,注重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注重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
  命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11年版)》和本说明为依据。试题适用于使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各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考生。
Ⅱ.考试能力要求和考试范围内容
  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11年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及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研[2005]7号)要求,确定理科综合考试内容。
物 理
  一、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
  1. 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 推理能力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 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 能独立地完成知识内容表1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这五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同时,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因而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
  二.物理考试内容与要求
  物理考试范围包含了力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内容,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1中用字母Ⅰ、Ⅱ标出。Ⅰ、Ⅱ的含义如下:
  Ⅰ. 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 相当。
  Ⅱ. 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和“应用” 相当。
表1 物理知识内容及要求
主题
内容
要求
说明
质点的直线运动
参考系,质点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像



?
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规律
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
形变、弹性、胡克定律
矢量和标量
力的合成和分解
共点力的平衡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定律的应用
超重和失重







?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抛体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加速度
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离心现象





斜抛运动只作定性要求
机械能
功和功率
动能和动能定理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
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Ⅱ21世纪教育网


?
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环绕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

Ⅱ21世纪教育网


?
碰撞与动量守恒21世纪教育网
动量、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只限于一维
主题
内容
要求
说明
电场
物质的电结构、电荷守恒
静电现象的解释
点电荷
库仑定律
静电场
电场强度、点电荷的场强
电场线
电势能、电势、
电势差
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示波管
常用的电容器
电容器的电压、电荷量和电容的关系








Ⅱ[来源:21世纪教育网]





?
电路
欧姆定律
电阻定律
电阻的串、并联
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电功率、焦耳定律
Ⅱ[来源:21世纪教育网]





?
磁场
磁场、磁感应强度、磁感线
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
安培力、安培力的方向
匀强磁场中的安培力
洛伦兹力、洛伦兹力的方向
洛伦兹力的公式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


?






1.安培力的计算只限于电流与磁感应强度垂直的情形
2.洛伦兹力的计算只限于速度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情形
电磁感应
电磁感应现象
磁通量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楞次定律
自感、涡流





?
交变电流
交变电流、交变电流的图像
正弦交变电流的函数表达式、峰值和有效值
理想变压器
远距离输电


?Ⅰ

?
主题
内容
要求
说明
原子结构
氢原子光谱
氢原子的能级结构、能级公式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原子核
原子核的组成、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半衰期
放射性同位素
核力、核反应方程
结合能、质量亏损
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裂变反应堆
射线的危害和防护






?
波粒二象性
光电效应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
主题
内容
要求
说明
分子动理论与统计观点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实验依据
阿伏加德罗常数
气体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
温度所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内能




?定性了解
固体、液体与气体
固体的微观结构、晶体和非晶体
液晶的微观结构
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
气体实验定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理想气体
饱和蒸气、未饱和蒸气和饱和蒸气压
相对湿度







?
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



?21世纪教育网
主题
内容
要求
说明
单位制
要知道中学物理中涉及到的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和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包括小时、分、升、电子伏特(eV)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规定的单位符号
实验
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21世纪教育网
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实验五:探究动能定理
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七: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实验八: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
实验九: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实验十: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实验十一:传感器的简单使用
实验十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十三: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
1.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
2.要求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知道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少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不要求计算误差。
3.要求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作要求。
?
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广东省)——理科综合
Ⅰ.命题指导思想
  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规律和要求,反映物理、化学、生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以有利于高校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合格新生。
  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掌握程度的同时,注重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注重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
  命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11年版)》和本说明为依据。试题适用于使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各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考生。
Ⅱ.考试能力要求和考试范围内容
  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11年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及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研[2005]7号)要求,确定理科综合考试内容。
物 理
  一、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
  1. 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 推理能力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 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 能独立地完成知识内容表1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这五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同时,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因而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
  二.物理考试内容与要求
  物理考试范围包含了力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内容,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1中用字母Ⅰ、Ⅱ标出。Ⅰ、Ⅱ的含义如下:
  Ⅰ. 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 相当。
  Ⅱ. 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和“应用” 相当。
表1 物理知识内容及要求
主题
内容
要求
说明
质点的直线运动
参考系,质点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像



?
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规律
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
形变、弹性、胡克定律
矢量和标量
力的合成和分解
共点力的平衡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定律的应用
超重和失重







?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抛体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加速度
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离心现象





斜抛运动只作定性要求
机械能
功和功率
动能和动能定理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
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
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环绕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




?
碰撞与动量守恒
动量、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只限于一维
主题
内容
要求
说明
电场
物质的电结构、电荷守恒
静电现象的解释
点电荷
库仑定律
静电场
电场强度、点电荷的场强
电场线
电势能、电势、
电势差
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示波管
常用的电容器
电容器的电压、电荷量和电容的关系














?
电路
欧姆定律
电阻定律
电阻的串、并联
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电功率、焦耳定律
Ⅱ21世纪教育网





?
磁场
磁场、磁感应强度、磁感线
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
安培力、安培力的方向
匀强磁场中的安培力
洛伦兹力、洛伦兹力的方向
洛伦兹力的公式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


?






1.安培力的计算只限于电流与磁感应强度垂直的情形
2.洛伦兹力的计算只限于速度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情形
电磁感应
电磁感应现象
磁通量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楞次定律
自感、涡流





?
交变电流
交变电流、交变电流的图像
正弦交变电流的函数表达式、峰值和有效值
理想变压器
远距离输电


?Ⅰ

?
主题
内容
要求
说明
原子结构
氢原子光谱
氢原子的能级结构、能级公式


?
原子核
原子核的组成、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半衰期
放射性同位素
核力、核反应方程
结合能、质量亏损
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裂变反应堆
射线的危害和防护






?
波粒二象性
光电效应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
主题
内容
要求
说明
分子动理论与统计观点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实验依据
阿伏加德罗常数
气体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
温度所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内能




?定性了解
固体、液体与气体
固体的微观结构、晶体和非晶体
液晶的微观结构
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
气体实验定律
理想气体
饱和蒸气、未饱和蒸气和饱和蒸气压
相对湿度







?
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



?
主题
内容
要求
说明
单位制
要知道中学物理中涉及到的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和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包括小时、分、升、电子伏特(eV)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规定的单位符号
实验
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实验五:探究动能定理
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七: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实验八: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
实验九: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实验十: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实验十一:传感器的简单使用
实验十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十三: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
1.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要求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知道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少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不要求计算误差。
3.要求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作要求。
?
化 学
  一、化学科要考查的能力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1)能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3)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1)能够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2)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   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1)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二、化学考试内容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科学素养的要求以及化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特点,考试内容包括: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有机化学基础和化学实验基础五个方面。   为了便于考查,将高考化学命题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的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其含义分别为:   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综合应用: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
  (一)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   1.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2.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3.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基本原理以及能量变化等规律   4.了解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理解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可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5.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如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系等)。了解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l.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2.化学用语及常用计量   (1)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2)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4)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5)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6)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7)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8)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3.溶液与胶体   (1)了解溶液的含义。   (2)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4)了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4.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5)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6)以IA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7)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8)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5.化学反应与能量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3)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4)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5)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6)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7)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危害及其防止措施。   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2)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3)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4)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5)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6)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7.电解质溶液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3)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4)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   (5)了解溶液pH的定义。了解测定溶液pH的方法,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6)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以及盐类水解的应用。   (7)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8.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1.常见金属元素(如Na、Al、Fe、Cu等)   (1)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2)掌握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其应用。   (3)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2.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C、N、O、Si、S、Cl等)   (1)掌握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其应用。   (2)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四)有机化学基础   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   (2)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3)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4)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5)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6)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1)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2)了解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   (3)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4)了解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5)了解上述有机化合物发生反应的类型,如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等   (6)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3.糖类、油脂、氨基酸和蛋白质   (1)了解糖类的组成和性质,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了解油脂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3)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了解氨基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4)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及重要应用   (5)了解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1)了解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2)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3)了解新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4)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5.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五)化学实验基础   1.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2.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4.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5.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检验、分离和提纯,能根据要求配制溶液   6.能根据实验试题要求,做到:   (1)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2)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3)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4)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7.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生 物
  一、生物科要考查的能力   1.理解能力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3.获取信息的能力   (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4.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二、生物考试内容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科学素养的要求以及生物学科体系和学科特点,生物考试内容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生物技术实践、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五个模块内容。考试内容以“生物知识内容表”的形式呈现,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2中用Ⅰ和Ⅱ标出,实验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用文字表示,即“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要求程度。Ⅰ和Ⅱ的含义如下:   Ⅰ: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景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表2 生物知识内容表
知识内容
要求
1-1 细胞的分子组成
(1)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1-2 细胞的结构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2)多种多样的细胞
(3)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5)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3 细胞的代谢
(1)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2)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3)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4)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5)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6)细胞呼吸






1-4 细胞的增殖
(1)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细胞的无丝分裂
(3)细胞的有丝分裂



1-5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1)细胞的分化
(2)细胞的全能性
(3)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及防治




2-1 遗传的细胞基础
(1)细胞的减数分裂
(2)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
(3)动物的受精过程



2-2 遗传的分子基础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3)基因的的概念
(4)DNA分子的复制
(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3 遗传的基本规律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3)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4)伴性遗传




2-4 生物的变异
(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
(5)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2-5 人类遗传病
(1)人类遗传病的类型
(2)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3)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2-6 生物的进化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1 植物的激素调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2)其他植物激素
(3)植物激素的应用



3-2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人脑的高级功能
(4)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
(5)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3-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稳态的生理意义
(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5)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3-4 种群和群落
(1)种群的特征
(2)种群的数量变化 21世纪教育网
(3)群落的结构特征
(4)群落的演替




3-5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结构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6 生态环境的保护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
知识内容
要求
4-1 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的诞生
(2)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3)基因工程的应用
(4)蛋白质工程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2 克隆技术
(1)植物的组织培养
(2)动物的细胞培养与体细胞克隆
(3)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4-3 胚胎工程
(1)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与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
(2)胚胎干细胞的移植
(3)胚胎工程的应用



4-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2)生物武器对人类的威胁
(3)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



4-5 生态工程
(1)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
(2)生态工程的实例


实 验
要求
5-1 分子与细胞
掌握程度参考本考试大纲中的:
一、考试的能力要求 21世纪教育网
2.实验与探究能力
(1)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3)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21世纪教育网
(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壁分离和复原 21世纪教育网
(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8)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9)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0)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5-2 遗传与进化
(1)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2)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3)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5-3 稳态与环境
(1)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2)模拟尿糖的检测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4)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5)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6-1 基因工程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7-1 微生物的利用
(1)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2)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3)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4)利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特定的产物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7-2 酶的应用
(1)酶活力测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2)酶在食品制造和洗涤等方面的应用
7-3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
(1)植物的组织培养
(2)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
(3)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Ⅲ.考试形式
闭卷,笔答。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物理、化学、生物各100分)。
Ⅳ. 试卷结构和题型
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双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共36题,其中单项选择题16题,双项选择题9题,非选择题11题。试卷结构及题型分布见下表:
题型
题号
考查内容
题量
分值
备注
单项选择题
1-6题
生物
6题
24分
64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共16题,每题4分
7-12题
化学
6题
24分
13-16题
物理
4题
16分
双项选择题
17-21题
物理
5题
30分
54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共9题,每题6分,全选对得6分,只选1个且正确得3分,错选、不选得0分
22-23题
化学
2题
12分
24-25题
生物
2题
12分
非选择题
26-29题
生物
4题
64分
182分
共11题,包括填空、问答、计算等题型
30-33题
化学
4题
64分
34-36题
物理
3题
54分
?Ⅴ.内容比例
学科
考试内容
分值比例
物理
力学
约42%
电磁学
约42%
原子物理
约8%
热学
约8%
实验(包含在以上各部分内容中)
约18%
化学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约40%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约18%
有机化学基础
约20%
化学实验基础
约22%
生物
分子与细胞
约24%
遗传与进化
约22%
稳态与环境
约24%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约8%
实验
约22%
Ⅵ.试题难度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试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广东省)——理科综合
Ⅰ.命题指导思想
  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规律和要求,反映物理、化学、生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以有利于高校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合格新生。
  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掌握程度的同时,注重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注重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
  命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11年版)》和本说明为依据。试题适用于使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各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考生。
Ⅱ.考试能力要求和考试范围内容
  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11年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及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研[2005]7号)要求,确定理科综合考试内容。
生 物
  一、生物科要考查的能力   1.理解能力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3.获取信息的能力   (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4.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二、生物考试内容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科学素养的要求以及生物学科体系和学科特点,生物考试内容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生物技术实践、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五个模块内容。考试内容以“生物知识内容表”的形式呈现,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2中用Ⅰ和Ⅱ标出,实验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用文字表示,即“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要求程度。Ⅰ和Ⅱ的含义如下:   Ⅰ: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景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表2 生物知识内容表
知识内容
要求
1-1 细胞的分子组成
(1)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1-2 细胞的结构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2)多种多样的细胞
(3)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5)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3 细胞的代谢
(1)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2)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3)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4)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5)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6)细胞呼吸






1-4 细胞的增殖
(1)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1世纪教育网
(2)细胞的无丝分裂
(3)细胞的有丝分裂



1-5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1)细胞的分化
(2)细胞的全能性
(3)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及防治




2-1 遗传的细胞基础
(1)细胞的减数分裂
(2)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
(3)动物的受精过程



2-2遗传的分子基础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3)基因的的概念
(4)DNA分子的复制
(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3 遗传的基本规律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3)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4)伴性遗传




2-4 生物的变异
(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
(5)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2-5 人类遗传病
21世纪教育网
(1)人类遗传病的类型
(2)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3)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2-6 生物的进化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Ⅱ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1 植物的激素调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2)其他植物激素
(3)植物激素的应用



3-2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人脑的高级功能
(4)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
(5)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3-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稳态的生理意义
(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5)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3-4 种群和群落
(1)种群的特征
(2)种群的数量变化
(3)群落的结构特征
(4)群落的演替




3-5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结构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21世纪教育网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6 生态环境的保护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
知识内容
要求
4-1 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的诞生
(2)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3)基因工程的应用
(4)蛋白质工程




4-2 克隆技术
(1)植物的组织培养
(2)动物的细胞培养与体细胞克隆
(3)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Ⅱ 21世纪教育网


4-3 胚胎工程
(1)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与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
(2)胚胎干细胞的移植
(3)胚胎工程的应用



4-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2)生物武器对人类的威胁
(3)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



4-5 生态工程
(1)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
(2)生态工程的实例


实 验
要求
5-1 分子与细胞
掌握程度参考本考试大纲中的: 21世纪教育网
一、考试的能力要求
2.实验与探究能力
(1)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3)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5)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壁分离和复原
(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8)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9)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0)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5-2 遗传与进化
(1)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2)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3)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5-3 稳态与环境
(1)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2)模拟尿糖的检测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4)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5)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6-1 基因工程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7-1 微生物的利用
(1)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2)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3)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4)利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特定的产物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7-2 酶的应用
(1)酶活力测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2)酶在食品制造和洗涤等方面的应用
7-3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
(1)植物的组织培养
(2)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
(3)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Ⅲ.考试形式
闭卷,笔答。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物理、化学、生物各100分)。
Ⅳ. 试卷结构和题型
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双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共36题,其中单项选择题16题,双项选择题9题,非选择题11题。试卷结构及题型分布见下表:
题型
题号
考查内容
题量
分值
备注
单项选择题
1-6题
生物
6题
24分
64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共16题,每题4分
7-12题
化学
6题
24分
13-16题
物理
4题
16分
双项选择题
17-21题
物理
5题
30分
54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共9题,每题6分,全选对得6分,只选1个且正确得3分,错选、不选得0分
22-23题
化学
2题
12分
24-25题
生物
2题
12分
非选择题
26-29题
生物
4题
64分
182分
共11题,包括填空、问答、计算等题型
30-33题
化学
4题
64分
34-36题
物理
3题
54分
?Ⅴ.内容比例
学科
考试内容
分值比例
物理
力学
约42%
电磁学
约42%
原子物理
约8%
热学
约8%
实验(包含在以上各部分内容中)
约18%
化学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约40%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约18%
有机化学基础
约20%
化学实验基础
约22%
生物
分子与细胞
约24%
遗传与进化
约22%
稳态与环境
约24%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约8%
实验
约22%
Ⅵ.试题难度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试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广东卷)
【高考考纲3】英语
Ⅰ.命题指导思想
命题遵循选拔性考试的规律与要求,贯彻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本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考查考生对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注重考查考生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能力。
命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2014年版)》和本说明为依据,试题适用于使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各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考生。
Ⅱ.考试形式
1.考查方式
闭卷,笔试、口试。全体考生参加笔试;考生可选择参加口试。
2.考试时间及试卷分值
笔试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口试考试时间约30分钟。口试采用计算机辅助考试,试卷满分50分,分为A,B,C,D,E五个等级。21世纪教育网
Ⅲ.试卷结构和题型
1.笔试
笔试部分共四大题,62小题。其中选择题90分,占60%;非选择题60分,占40%。笔试内容、题量、计分和时间安排如下:
题序
题型
题量
赋分
时间/分钟
I[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听力21世纪教育网
第一节:听力理解[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15
30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30[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第二节:听取信息
5
5
II
语言知识及应用
第一节:完形填空
10
20
15
第二节:语法填空
10
15
10
III
阅读
第一节:阅读理解
15
30
20
第二节:信息匹配
5
10
5
IV
写作
第一节:基础写作
1
15
10
第二节:读写任务
1
25
30
总计
62
150
120
2.口语考试
口语考试采用计算机辅助形式进行。计算机辅助口语考试内容、题量、计分和时间安排如下:
题序
题型
题量
赋分
时间
A节
模仿朗读
1
10
约30分钟
B节
角色扮演
1
18
C节
口头作文
1
22
总计
3
50
约30分钟
英语口语考试成绩实行等级制,以A、B、C、D、E五个等级呈现。考生考试成绩获得总分值85%以上的为A,获得总分值75%~84%为B,获得总分值60%~74%的为C,获得总分值45%~59%的为D,获得总分值44%以下的为E。
Ⅳ.考试范围与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确定本学科考试内容。
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语言知识
要求考生掌握并能运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基础知识以及所学功能意念和话题(见附录1—附录5),要求词汇量为3500左右。
二、语言运用
   1.听力
   要求考生能听懂所熟悉话题的简短独白和对话。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和要义;
  (2)获取具体的、事实性信息;
  (3)对所听内容作出推断;
  (4)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2.阅读
   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和要义;
   (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
   (4)作出判断和推理;
   (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3.写作
   要求考生根据题示进行书面表达。考生应能:
   (1)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表达意思;
   (2)有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4.口语
   要求考生根据题示进行口头表达。考生应能:
  (1)询问或传递事实性信息,表达意思和想法;
  (2)做到语音、语调自然;
  (3)做到语言运用得体;
  (4)使用有效的交际策略。
   附录1 语音项目表
   1.基本读音
  (1)26个字母的读音
  (2)元音字母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3)元音字母在轻读音节中的读音
  (4)元音字母组合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5)常见的元音字母组合在轻读音节中的读音
  (6)辅音字母组合的读音
  (7)辅音连缀的读音
  (8)成节音的读音
  2.重音
  (1)单词重音
  (2)句子重音
  3.读音的变化
  (1)连读
  (2)失去爆破
  (3)弱读
  (4)同化
  4.语调与节奏
  (1)意群与停顿
  (2)语调
  (3)节奏
  5.语音、语调、重音、节奏等在口语交流中的运用
  6.朗读和演讲中的语音技巧
  7.主要英语国家的英语语音差异
  附录2 语法项目表
1.词类
1)名词 
2)形容词 
3)副词 
4)动词 
5)代词 
6)冠词 
7)数词 
8)介词 
9)连词 
10)感叹词
2.名词
1)可数和不可数名词   
2)名词的复数形式   
3)专有名词   
4)所有格
3.代词
1)人称代词  
2)物主代词   
3)反身代词   
4)指示代词   
5)不定代词  
6)疑问代词
7)从句中的关系代词 (重点)
4.数词
1)基数词    
2)序数词
(附:主要出现在图表类说明的文字当中。数词本身考查不是重点。主要要掌握数量增减关系中所用到的数词。例如“增加了”,“增加到”和成倍数增减等的表达。)
5.介词
1)独立考查介词
2)短语搭配中考查介词
6.连词
1)并列句的连接词
2)从句中的连接词(包括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
7.形容词
1)形容词作定语、表语和宾语补足语的用法   
2)比较等级:原级、比较级、最高级
8.副词
1)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疑问、连接、关系等副词的用法
2)比较等级:原级、比较级、最高级
9.冠词的一般用法
1)定冠词和不定冠词的区别 2)不定冠词中a和an的区别
10.动词
1)动词的基本形式
(1)现在式   
(2)过去式   
(3)过去分词   
(4)-ing形式
2)行为动词的及物性和不及物性
3)连系动词be, get, look, seem, turn, grow, become等
4)助动词be, do, have, shall, will等
5)情态动词can, may, must, ought, need, dare等
6)动词的时态
(1)一般现在时
(2)一般过去时
(3)一般将来时
(4)现在进行时
(5)过去进行时
(6)现在完成时
(7)过去完成时
(8)过去将来时
7)动词的被动语态
(1)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
(2)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
(3)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
(4)现在进行时的被动语态
(5)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
(6)带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
8)动词的不定式
(1)作主语
(2)作宾语
(3)作宾语补足语
(4)作状语
(5)作定语
(6)作表语
(7)用在how, when, where, what,which, who, whether等后面
9)动词的过去分词
(1)作定语
(2)作表语
(3)作宾语补足语
(4)作状语
10)动词的-ing形式
(1)作主语
(2)作宾语
(3)作宾语补足语
(4)作表语
(5)作定语
(6)作状语
11.句子
1)句子的种类
(1)陈述句(肯定式和否定式)
(2)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反意疑问句)
(3)祈使句
(4)感叹句
2)句子的成分
(1)主语
(2)谓语
(3)表语
(4)宾语
(5)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
(6)宾语补足语
(7)定语
(8)状语
3)主谓的一致关系
4)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
(1) 主系表结构/S (主)+ V(谓)(lv)( 系动词)+ P(表)
(2)主谓结构/S(主)+ Vi(不及物动词)(谓)
(3)主谓宾结构/S (主)+ Vt (及物动词)(谓)+ O(宾)
(4)主语+谓语+宾语+宾补
(5)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5)并列句
6)复合句
(1)名词性从句 (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
(2)状语从句
(3)定语从句(形容词性从句)
7)倒装句
8)省略句
9)强调句
12.构词法
1)合成法blackboard, man-made, overthrow, however, everyone
2)转换法hand(n.)-hand(v.), break(v.)-break(n.) empty(adj.)-empty (v.)
3)派生法
(1)加前缀:dis-, in-, re-, un-, non-
(2)加后缀:-able, -al, -an, -ful, -ive, -er, -ese, -st, -ment, -ness, -tion, -fy, -ian, -ing, -is(z)e, -ly, -teen, -ty, -th, -y  
附录3 功能意念项目表
  1.社会交往(Social Communications)
  (1)问候(Greetings)
  (2)介绍(Introduction)
  (3)告别(Farewells)
  (4)感谢(Thanks)
  (5)道歉(Apologies)
  (6)邀请(Invitation)
  (7)请求允许(Asking for permission)
  (8)祝愿和祝贺(Expressing wishes and congratulations)
  (9)提供帮助(Offering help)
  (10)接受和拒绝(Acceptance and refusal)
  (11)约会(Making appointments)
  (12)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
  (13)就餐(Having meals)
  (14)就医(Seeing the doctor)
  (15)购物(Shopping)
  (16)问路(Asking the way)
  (17)谈论天气(Talking about weather)
  (18)语言交际困难(Language difficulties in communication)
  (19)提醒注意(Reminding)
  (20)警告和禁止(Warning and prohibition)
  (21)劝告(Advice)
  (22)建议(Suggestions)
  2.态度(Attitudes)
  (23)同意和不同意(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24)喜欢和不喜欢(Likes and dislikes)
  (25)肯定和不肯定(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
  (26)可能和不可能(Possibility and impossibility)
  (27)能够和不能够(Ability and inability)
  (28)偏爱和优先选择(Preference)
  (29)意愿和打算(Intentions and plans)
  (30)希望和愿望(Hopes and wishes)
  (31)表扬和鼓励(Praise and encouragement)
  (32)责备和抱怨(Blame and complaint)
  (33)冷淡(Indifference)
  (34)判断与评价(Judgement and evaluation)
  3.情感(Emotions)
  (35)高兴(Happiness)
  (36)惊奇(Surprise)
  (37)忧虑(Worries)
  (38)安慰(Reassurance)
  (39)满意(Satisfaction)
  (40)遗憾(Regret)
  (41)同情(Sympathy)
  (42)恐惧(Fear)
  (43)愤怒(Anger)
  4.时间(Time)
  (44)时刻(Point of time)
  (45)时段(Duration)
  (46)频度(Frequency)
  (47)时序(Sequence)
  5.空间(Space)
  (48)位置(Position)
  (49)方向(Direction)
  (50)距离(Distance)
  6.存在(Existence)
  (51)存在与不存在(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7.特征(Features)
  (52)形状(Shape)
  (53)颜色(Colour)
  (54)材料(Material)
  (55)价格(Price)
  (56)规格(Size)
  (57)年龄(Age)
  8.计量(Measurement)
  (58)长度(Length)
  (59)宽度(Width)
  (60)高度(Height)
  (61)数量(Number)
  9.比较(Comparison)
  (62)同级比较(Equal comparison)
  (63)差别比较(Comparative and superlative)
  (64)相似和差别(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10.逻辑关系(Logical relations)
  (65)原因和结果(Cause and effect)
  (66)目的(Purpose)
  11.职业(Occupations)
  (67)工作(Jobs)
  (68)单位(Employer)
附录4 话题项目表
  1.个人情况(Personal information)
  2.家庭、朋友与周围的人(Family, friends and people around)
  3.周围的环境(Personal environments)
  4.日常活动(Daily routines)
  5.学校生活(School life)
  6.兴趣与爱好(Interests and hobbies)
  7.个人感情(Emotions)
  8.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9.计划与愿望(Plans and intentions)
  10.节假日活动(Festivals, holidays and celebrations)
  11.购物(Shopping)
  12.饮食(Food and drink)
  13.健康(Health)
  14.天气(Weather)
  15.文娱与体育(Entertainment and sports)
  16.旅游和交通(Travel and transport)
  17.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
  18.自然(Nature)
  19.世界与环境(The world and the environment)
  20.科普知识与现代技术(Popular science and mondern technology)
  21.热点话题(Topical issues)
  22.历史与地理(History and geography)
23.社会(Society)
24.文学与艺术(Literature and art)
Ⅴ.题型以及答题技巧和要求说明
(一)听力口语考查:
1.从2011年开始口语已纳入高考,以15分的分值计入总分。听力考试不作为独立的项目考查,而是归到口语考试中。所以,同学们需注意不能忽略听力的锻炼。
2.口语考查主要根据它的具体考查形式在平时进行锻炼。
(二)完形填空考查
此部分一般来说都是学生失分较多的地方。主要是因为这类题型对于课外词汇量的要求很大。但是,也是由于这一特点,平常进行这类题型的锻炼正好可以扩大课外词汇量的积累。实际上,所谓的课外词汇量也不是纯粹的非课本词汇。只是因为综合性较强,它不会固定地选择某一个单元或某一本书的词汇。如果在平常能够将所学词汇掌握牢固,这类题型叶会变得简单起来。
(三)阅读理解考查
广东高考从2011年起再增加一篇总分值10分的阅读理解题。可见阅读理解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阅读理解的考查也是一种综合性课外考查。这让学生以为自己平常所学的与考试的阅读理解没有什么关系。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英语高中阶段一共要学完课本9到12册。必修5册,选修7册。课本词汇是必须要掌握的。而课本上的每一篇精读文章都是阅读理解考查的参考资源。它的体裁,难度,课题都是和我们的高考紧密相联系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花那么长的时间学习课本的原因。因此,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中一定要对课本最熟悉。课文的中的重难点词汇,重难点句型以及文章的篇章结构都要确切掌握。甚至,课文的篇章结构也是我们书面表达的参考
另外,学生在平常的练习中,不能只注重练习的量。一定要留意到题干考查哪方面的内容。而每一类考查方式都有哪些方面的技巧。对于一定难度的阅读材料,技巧是能够帮助提高阅读成绩的。
(四)书面表达考查
2011年高考取消基础写作这一对句式要求严格的表达题型。继续保留任务型写作。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对一篇中等难度的阅读材料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要求写出一篇记叙文或者是议论性的文章。
书面表达要求学生能够熟悉正规的文章体裁,篇章结构怎样安排。因此,这一部分要求我们平常在练习当中注意:
重点句式和高级句式的积累
好的文章套路和格式运用
短语搭配和用法
话题或者背景知识的了解
范例文章的阅读或背诵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广东卷)
【高考考纲1】语文
Ⅰ.命题指导思想
符合选拔性考试规律和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本学科新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注重能力与素质考查,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命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2014年版)》和本说明为依据,坚持科学性、规范性,确何考试的公平和公正。试卷以合格的大学新生应该具备的语文基础与能力为主要考查内容,着重加强对汉语言文字规范掌握及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试题反映我省语文教学实际和高考改革趋势,适应于使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各版本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的考生。[21世纪教育网]
Ⅱ.考试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Ⅲ.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一、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1世纪教育网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21世纪教育网
1.识记 A21世纪教育网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21世纪教育网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21世纪教育网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应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二、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21世纪教育网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Ⅳ.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答形式。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Ⅴ.试卷结构
一、全卷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的考查内容为“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共18小题,分值约占总分的90%。
选做题的考查内容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类文本阅读各设3道小题,题型为非选择题;考生选做其中一类,完成同一类文本阅读中的3道小题,分值约占总分的10%。
二、试卷内容、题量及占分比例
1.语言文字运用???????????????????? 6题 约16%
2.古代诗文阅读???????????????????? 7题 约23%
3.现代文阅读?????????????????????? 4题 约11%
4.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3题 约10%
5.写作????????????????? ???????????1题 40%
三、题型的占分比例
1.选择题?????????????????????????? 约20%
2.非选择题???????????????????????? 约80%
Ⅵ.古诗文背诵篇目
“古诗文背诵篇目”为名句名篇默写的考查范围。
文言文(22篇)
1.《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3.鱼我所欲也 《孟子》
4.逍遥游 《庄子》
5.劝学 《荀子》
6.曹刿论战 《左传》
7.出师表 诸葛亮
8.兰亭集序 王羲之
9.桃花源记 陶潜
10.归去来兮辞 陶潜
11.三峡 郦道元
12.滕王阁序 王勃
13.师说 韩愈
14.陋室铭 刘禹锡
15.阿房宫赋 杜牧
16.岳阳楼记 范仲淹
17.醉翁亭记 欧阳修21世纪教育网
18.六国论  苏洵
19.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20.赤壁赋 苏轼
21.爱莲说 周敦颐
22.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诗词曲(48首)
1.关雎 《诗经》
2.蒹葭 《诗经》
3.氓 《诗经》
4.离骚 屈原
5.观沧海 曹操
6.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潜
7.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陶潜
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9.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10.次北固山下 王湾
11.使至塞上 王维
12.山居秋暝 王维
1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14.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15.蜀道难 李白
16.望岳 杜甫
17.春望 杜甫
18.登高 杜甫
1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20.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 高适
2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2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2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24.观刈麦 白居易
25.琵琶行 白居易21世纪教育网
26.雁门太守行 李贺
27.赤壁 杜牧
28.泊秦淮 杜牧
29.夜雨寄北 李商隐
30.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1.锦瑟 李商隐
32.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3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34.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35.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36.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37.登飞来峰 王安石
38.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3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40.念奴娇(大江东去) 苏轼
41.声声慢(寻寻觅觅) 陆游
42.游山西村 陆游
43.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44.永遇乐(千古江山) 辛弃疾
45.过零丁洋 文天祥
46.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47.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48.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