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第三课 第一框《丝路明珠》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课标:1-2-6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征。解读:“不同地区”:在第五单元基础上,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为基本格局,在四大地理区域内,选择既能体现区域总体格局又能反映各自独特自然与人文特色的地区。二、【教材简析】: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在第六单元中西北地区选择了丝路明珠(沙漠、盆地),草原风情(高原),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选择各具特色的地形,各具特色的区域。而无论是哪一区域的人们生产、生活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充分体现出了人地关系及整体论的思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丝路明珠”。通过了解新疆人民发挥创造性,开挖利用坎儿井,从而获得宝贵水源发展了独特的绿洲农业,创造了人间奇迹。让学生体会到人类能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做到因地制宜,与环境和谐共处。 2.教材结构体系: 坎儿井位置 绿洲农业 丝路明珠自然环境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根据图文资料,分析新疆绿洲地区的地形、气候和水文等方面的自然环境特征。2.了解新疆作为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措施,说明绿洲农业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地图、图片和多媒体资料的学习,学会利用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2.通过归纳、比较等方法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会运用归纳、比较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树立起珍惜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环保意识。2.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资源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疆的绿洲农业,坎儿井。难点:坎儿井的原理、构造、作用。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1、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创设相宜的教学情境。2.地图教学法:给学生创造读图、用图的机会,逐步提高读图识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3.从生活实际出发,融入生活元素,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六、【教学过程设计】: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一副是新疆绿洲,农田规整,绿意盎然,一副是新疆沙漠,慢慢黄沙,驼铃悠悠。逐个展示图片,让学生猜测图片所展示的是什么地方,不管学生猜测什么,教师均不予置否。展示第三张图片,沙漠中间的绿洲,告诉学生刚才看到的图片就是来自这个地方,其实他们是同一地方,让学生猜测这个地方是在哪里?在教师的引导下,猜测图片所指的地方。对图片所指的地方表现出较高,欲进一步了解。新课1、【走进新疆】利用地图和文字材料,分别展示新疆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气候情况。2、【过渡】过渡语:我们已经了解了新疆的自然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新疆我们也是熟悉的,新疆很多的物产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展示新疆四种最有名的水果)3、【绿洲农业和坎儿井】(1)引导学生思考,新疆发达的绿洲得益于什么?(2)播放坎儿井的视频资料。(3)组织学生讨论,坎儿井的优点有哪些?(4)了解坎儿井的现状和面临的危机,小组讨论:该如何解决坎儿井所面临的危机?(5)新疆绿洲农业的繁荣景象,除了坎儿井提供灌溉条件外,还与哪些自然条件有关?4、【丝绸之路】(1)展示丝绸之路图和丝绸之路的概况,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作用,明白古人就已经利用沙漠中的绿洲,发展绿洲农业。根据图片和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依次说出新疆的自然环境特点,形成对新疆自然条件的整体认识。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类资源,参与讨论,探究坎儿井的优点,并对坎儿井的现状及对策进行探讨并积极发言。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情况并明白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拓展在现代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年代,如何让绿洲农业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如果引进以色列先进的灌溉技术,绿洲农业的前景将会如何呢?小结学生根据板书,说出新疆人民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创造人间奇迹的。利用板书,参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总结。七、【板书设计】: 坎儿井位置 绿洲农业 丝路明珠自然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