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第三课第二框《草原风情》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课标:1-2-6 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解读: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和自然环境特征、人文环境特征;从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既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区域人文特色,又反映了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二、【教材简析】: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能够根据图文资料描述内蒙古自治区在我国的位置,说明内蒙古草原降水的空间变化特征。通过内蒙古草原牧民的衣食住行和风俗活动等,解析草原文化与自然环境、牧业生产之间的关系。2.教材结构体系:(见板书)西北地区的内蒙古高原北接蒙古高原,距海较远,降水自东向西减少,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这里处中国地势第二阶梯,地势平坦、草原广布,有历史悠久的畜牧业,此外民族文化也极富特色。“草原风情”围绕内蒙古草原牧区的文化生活展开。独特的自然环境滋养了丰美的水草,养育了肥壮的牛羊,使牧民的生产生活深深烙上了草原牧业的印记。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根据图文资料描述内蒙古自治区在我国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2.通过学习,知道内蒙古草原牧民的衣食住行和风俗活动等。3.能运用学科知识、方法,解析草原文化与自然环境、牧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因地制宜的原则。(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资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2.运用学科知识、方法,合作探究、综合分析内蒙古草原的自然与人文特色的成因及影响,掌握区域差异的明显特征。(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区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2.体会自然和人文环境对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影响,形成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意识,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3. 在此基础上,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珍惜民族团结的友谊。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内蒙古草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人文环境特征及其两者的关系。难点:如何熟练运用学科知识、方法,探究内蒙古草原降水空间变化特征与发展现状,提出解决的合理措施,自然生成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1.采用地图法、描述法、图片法、归纳与整理法、比较法等学科方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主要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各种地图的展示与“内蒙古草原风情一日游”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愉悦的气氛下有效学习,完成学习任务。3.根据学校小班化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方法,将个别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结合,分工负责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创设合理的竞争氛围。4.利用小黑板板演来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过程设计导入以助学稿反馈的形式直入本课主题—草原风情(走进内蒙古大草原)。教学方式:教师课前准备并下发助学稿,学生课前书写,在教师指导下课堂回答或相互检查。设计意图:依托助学稿,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为新课学习打开一扇窗口。环节一:知道内蒙古的自然环境特征情境创设:说一说内蒙古的位置——呈现中国政区图;找一找内蒙古大草原自然环境特点——呈现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地图进行分析,描述内蒙古在中国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点。设计意图:充分体现地图教学法的学科特点,训练学生巩固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并能用比较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环节二:了解内蒙古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情境创设:“内蒙古草原风情一日游”——呈现内蒙古人民的衣食住行民俗的图片资料,设置问题,小组分工完成。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寻找相关资料,分析问题,从不同角度给出答案,并在小黑板上板演展示;代表整理发言,组员补充。设计意图:学科方法的运用;通过个别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的结合,发挥生生教学的作用;以板演的方式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环节三:理解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懂得因地制宜原则情境创设:生产生活方式与草原有什么关系?我们又掌握了什么理念?——师生共同整理制成大板书。教学方式:通过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与整理;并在教师帮助下完成大板书。设计意图:运用归纳与整理法,突破本课难点内容,达到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师生合作的方式用板书来巩固本课重点内容。课堂小结与精练教学方式:根据板书强调三环节;助学稿精练环节演练。设计意图:用典型习题的演练来突破难点,巩固重点。拓展性学习作业请比较内蒙古牧区与澳大利亚牧场的异同学习迁移高原(草原)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是?青藏高原又有怎样的特点呢?七、【板书设计】:衣:蒙古袍—便于高原放牧、便与抵御风寒—草原食:奶制品、肉类—饲养牛羊—草原住: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便于草原放牧—草原 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因地制宜)行:勒勒车、马、骆驼—便于游牧生活—草原民俗:那达慕大会—擅长骑射、体格健壮—草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