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仁爱科普版八年级上册4.1 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第1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地理仁爱科普版八年级上册4.1 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第1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4.1 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说出农业的概念和分类,结合实际了解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资料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美食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些美食来源于哪个经济部门?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打开农业之门】
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1.展示不同的食物,进行饮食调查:以下食物中,你最爱吃的是?你喜欢吃的这些都是什么经济部门的?
农业部门。
2.农业部门都包含什么呢?
(1)展示种植的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作物,指出: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这样的生产部门称为种植业。
指出农业的重要性:吃。种植业提供多种多样的食物。
(2)展示苹果、森林、木材,指出:种植、养育、保护、采伐树木以及对树胶、松脂等林产品进行采集和加工,这样的生产部门称为林业。
指出农业的重要性:吃。林业也提供多种多样的食物。
(3)展示牛、羊、鸡鸭,指出:靠放牧或饲养牲畜及家禽等而获得产品,这样的生产部门称为畜牧业。
指出农业的重要性:吃。畜牧业依然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食物。
(4)展示捕鱼、虾、海带等水产品,指出: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这样的生产部门称为渔业。
指出农业的重要性:吃。渔业还是提供多种多样的食物。
3.总结农业的定义和包含部门。
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
农业有大有小,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则可包括农(种植业)、林、牧、渔四大部门。
(二)农业的重要性
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1.展示展示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书本、衣服、家具、食物,提出问题:我们穿、用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原材料许多都是来源于农业。它们来源于农业的哪个部门
来源于农业的多个部门。由此提出农业的第二重重要性:用。
2.展示生活中用到的方方面面的生活用品,想一想:工业生产与农业的关系。
工业为农业提供的农具和用于农业生产的机器。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3.农业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二)我国农业的成就
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1.展示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产量表格,看表格,并比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的变化。
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粮食、棉花、油菜籽、烟叶、肉类、蛋类、水产品、蔬菜等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2.数字中国:13亿中国人一天消费粮食520000000千克,52万吨。一天要吃掉 130万头猪。中国用约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地球上约20%的人口。这些数字确实给我们一种震撼,那么它们说明了什么?
中国的耕地少,但单产高,所以总产量高。
【农业分布地区的差异】
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1.展示中国全国各种用地类型的分布,分析我国不同类型的土地的分布。
用地分布极为不均。耕地、林地多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土地利用程度高,多——农业、林业、渔业。
草地、难利用土地在西部、干旱半半干旱区。土地利用程度低——牧业。
2.展示中国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分布,了解中国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分布。
3.展示中国东部地区的南北差异,对比中国南北地区农业的差异。
4.根据以上活动,同桌两人讨论并填写表格。
5.具体认识不同农业的分布。
(1)农业分布——种植业
(2)农业分布——畜牧业
(3)农业分布——林业
(4)农业分布——渔业
6.总结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课堂练习:
见课件。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探究活动及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习了主要的农业部门,认识了农业的重要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还通过读图,并分析了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包括农业的东西差异和农业的南北差异。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中,需要读图分析的内容比较多,对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要求高,也是学生培养读图析图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节课中,多展示相关的图,让学生培养并更好的掌握读图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