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3 河流与湖泊(第1课时)【学习目标】1.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流入海洋的主要内流河。2.阅读相关图文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教学重难点】重点:1.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流入海洋的主要内流河。2.阅读相关图文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难点:1.阅读相关图文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资料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三句诗,分别是: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③塔河断水显凄凉,夹岸梧桐次第黄。问:这三句是描述有关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河流流向的诗句,为什么我国的河流会呈现如此不同呢?由此导入新课。新课讲授:【河流】基本概念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下面探究活动。1.展示河流的示意图,指出河流的相关概念。(1)流域:河流的集水区域。(2)发源地:又称河源,河流最初具有地表水流的地方。(3)支流:流入干流的河流。(4)干流:亦称“主流”,干流是水系中主要的或最大的、汇集全流域径流,注入另一水体(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水道。2.外流河和内流河。(1)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2)外流区:地表径流经外流河汇注海洋的地区,即外流河流域的区域。(3)内流河: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4)内流区:内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内流区。(二)我国的河流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下面探究活动。1.阅读图2-3-1,并结合中国地形图和2-2-6。在图2.30上,找出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在这些河流中,哪些是外流河,各自注入哪个大洋?哪些是内流河?有些河段用虚线表示,为什么?我国分为内流区和外流区,外流区约占2/3,内流区约占1/3。其中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都是外流河,塔里木河是内流河。外流河当中,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最后注入太平洋;雅鲁藏布江注入印度洋;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有些河段用虚线表示,是因为这些河流是时令河。2.内、外流区和季风区非季风区。展示我国内、外流区的分界线分布图和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观察有何特点?我国内、外流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线(大致为400mm等降水线)吻合。季风区以外流河为主,非季风区主要是内流河。(三)水文特征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下面探究活动。1.水位(1)概念:水位是指自由水面相对于某一基面的高程,水面离河底的距离称水深。(2)影响下列河流水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如果是以雨水补给的河流,降水是主要影响因素;如果是以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气温是主要的影响因素。2.流量(1)概念: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封闭管道或明渠有效截面的流体量,又称瞬时流量。(2)读我国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归纳流量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并分析原因。夏季河流流量大,冬季河流流量小。部分河流在春季会有小幅度提升。是因为河流流量的大小受到降水和气温的影响,夏季我国进入到雨季,降水多且气温高,因此夏季流量大。3.汛期(1)概念:指河水在一年中有规律显著上涨的时期。(2)展示我国不同河流汛期图示,读图归纳我国东部河流汛期长短的分布规律。汛期由南向北大致呈现逐渐递减的分布规律,东北地区的河流有两个汛期。与汛期相对的是枯水期。(3)我国河流的汛期为何会呈现如此的分布规律。夏季风带来的雨水是河流的主要水源,随着夏季风的加强,雨带北移,水量增加,形成汛期;随着冬季风加强,雨带南撤,水量减少,进入枯水期。(4)为什么东北地区河流有两个汛期?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低,河流会结冰,到春季,气温升高,河流里结的冰融化,山上的冰雪融水融化,使得大量的水汇集到河流中,形成春季的汛期。4.含沙量(1)概念:单位体积的浑水中所含的干沙的质量(2)植被覆盖率、地势坡度、流速等条件均会影响河流的含沙量。5.冰期(1)概念:河流、湖泊等水体从结冰开始到结束的过程(2)我国的河流的冰期从南到北逐渐增加。6.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我国东部河流的主要水文特征。【湖泊】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下面探究活动。1.湖泊的分类:展示湖泊的分类,由此认识内流湖和外流胡,咸水湖和淡水湖。2.展示我国湖泊的分布。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分布较多。3.认识我国重要的湖泊。青海湖、洪泽湖、太湖、巢湖、鄱阳湖、洞庭湖……课堂练习:见课件。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探究、读图、讨论等方法学习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认识了诸多水文特征的概念,河流的相关概念,并在地图上找到中国主要的河流以及湖泊。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本节课的内容中,重难点不多,但概念较多,这些概念是认识河流和湖泊的基础,因此,可以多以图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