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仁爱科普版八年级上册2.2 气候类型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第1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地理仁爱科普版八年级上册2.2 气候类型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第1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2.2 气候类型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读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描述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2.阅读相关图文资料,说出我国温度带划分的依据、名称,并举例说出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读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描述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2.阅读相关图文资料,说出我国温度带划分的依据、名称,并举例说出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1.读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描述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资料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家住海口的小在寒假和暑假这两个时段去位于我国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哈尔滨的外婆家所遇到的问题:寒假到外婆家非常冷,但是放暑假到外婆家却一点也不冷。提问:为什么在不同时间去外婆家温度差异这么大呢?你能帮助小明解答这个疑惑吗?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冬夏全国气温分布】
看分布
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1.展示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以及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等温线分布图,结合这两幅图,小组讨论,我国冬季(1月)气温的分布特点。
我国1月平均气温大致呈现从南向北依次递减的分布特征。从全国来看中国冬季气温南北气温差异较大。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以北地区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
2. 展示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以及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等温线分布图,结合这两幅图,小组讨论,我国夏季(7月)气温的分布特点。
我国夏季(7月)平均气温出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大山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南北差异不大。
(二)探原因
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1.展示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以及1月中国所受风的影响图,结合两幅图,小组讨论: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冬季我国大部分受到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地区的偏北风的影响,刮偏北风会降温。在冬季,我国受到偏北风的影响,偏北风加剧了我国南北地区的温差。
2.展示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以及7月中国所受风的影响图,结合两幅图,小组讨论: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夏季我国不再受到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偏北风的影响,而是受到来自太平洋、印度洋上偏南风的影响。在我国夏季时,太阳直射北半球,此时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一些,且北方昼长比南方长一些,这两大原因使得北方地区得到的光热与南方相差不大。由此导致在夏季,我国呈现出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的情况。
3.据以上环节,你能不能看图找出我国冬季最冷,夏季最热、最凉的地方?
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我国最北部地区:黑龙江漠河县的北极村。因为这里纬度最高,导致气温最低。
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因为吐鲁番深居内陆,地势低,周围高山环绕,不利于散热。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因为青藏高原海拔最高。
(三)知影响
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1.展示我国1月平均气温等值线分布图,并标出0℃等温线,据此想一想:1月0℃等温线南北地区的河流有什么不同现象?
1月0℃等温线以南河流全年不会结冰,没有结冰期;1月0℃等温线以北河流在冬季会结冰,有结冰期。
【温度带】
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1.展示我国温度带分布图,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
根据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将我国从北到南划分成5个温度带。
2.认识我国的5带1区。
我国的5个温度带从北到南依次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另外,还有1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青藏高原区。
3.温度带对我国生活的影响。展示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指出我国作物熟制与温度带的位置关系。
寒温带——一年一熟,
中温带——一年一熟,
暖温带——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亚热带——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热带——一年三熟。
4.温度带除了对我国作物熟制有影响,对我国的水果生长分布有影响吗?说一说以下水果生长在哪个温度带?
榴莲——热带,
苹果——暖温带,
香蕉——热带,
柑橘——亚热带,
哈密瓜——暖温带,
菠萝——热带,
荔枝——亚热带,
桃子——暖温带。
课堂练习:
见课件。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探究活动及小组讨论等方式认识了中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状况,并探讨了产生这种分布状况的原因,最后探讨了我国这种气温分布对我国生产及生活的影响。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中,重难点不多,但需要理解分析的内容较多,重点应该放在读图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在这节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多锻炼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为学生掌握读图分析解题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