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仁爱科普版八年级上册2.2 气候类型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第2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地理仁爱科普版八年级上册2.2 气候类型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第2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2.2 气候类型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阅读相关图文资料,总结描述我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
2.间读相关图文资科在国上指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并举例说出我国降水特点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阅读相关图文资料,总结描述我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
2.间读相关图文资科在国上指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并举例说出我国降水特点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1.阅读相关图文资料,总结描述我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
2.间读相关图文资科在国上指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并举例说出我国降水特点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资料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我国不同地方的民居,不同地方的植被,问题:同一个中国,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是?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我国降水空间分布】
看分布
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1. 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结合该图,小组讨论:据此图说说我国降水量的分布。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
2.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首先分别找出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由此总结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图中1600mm、800mm、400mm、200mm的分布依次是从东南到西北分布。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降水的分布大致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二)探原因
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及我国夏季风风向图,结合这两幅图,小组讨论:为什么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西南部离印度洋也较近,是世界上受季风影响显著的国家。夏季盛行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风,温暖湿润,带来丰沛降水。
2.展示中国夏季风风向及影响范围、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山脉分布图,由此探讨影响中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的影响因素。
海陆因素(主要是夏季风)使得降水量存在东西上的差异。
地形因素(山脉阻挡来自东南沿海带来的湿润的水汽)加剧了我国降水量的东西差异。
3.展示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据图找一找我国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方分别在哪里?
据图,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是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达6558毫米。1912年更创下年降水量8409毫米的记录。
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年降水天数不足10天,有些年份滴水不见。在吐鲁番,常常见到一幢幢专门晾制葡萄干的“荫房”。在干旱少雨的气候下,葡萄挂在通风的室内就可以自然风干。
【我国降水时间分布】
(一)读图思考
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1.展示我国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四个城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季节分布,据图讨论分析四城市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吗?降水集中在哪个季节?
以上展示的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这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分配都不均匀,四个城市的降水都集中在夏季。
2.四城市的雨季长短有何差异?
据图可以明显看出,在这四个城市中,广州的雨季最长,有6个月;接着是武汉,有4个月;最后是北京和哈尔滨,都有2个月,但北京雨季降水量比哈尔滨雨季降水量稍多。
3.根据问题1和2得出的结果,可以总结出什么?
我国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其中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南方的雨季比北方长。
4.展示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图,通过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对生产生活有何影响?
北京地区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如果年降水量低于平均值较多,易出现旱灾;若年降水量高于年平均降水量较多,易出现涝灾。
(二)探寻原因
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1.展示我国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四个城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季节分布,据图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四城市降水集中在夏季?
因为我国的降水的水汽多来自与东部和南部沿海的海上,是由夏季的偏南风带来的,所以我国的降水多集中在夏季。
2.四城市的雨季长短存在较大差异,为什么四城市的雨季长短不同?
城市距离夏季风源地的距离不同,使得获得的降水量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雨季的长短差异较大。一般来说,南方地区雨季开始较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3. 为什么北京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
我国降水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但夏季风很不稳定,使得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
【降水分区】
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1.展示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了解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
根据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对我国的干湿地区进行划分。
降水量>蒸发量,气候湿润;
降水量<蒸发量,气候干燥。
2.看图学习我国干湿地区及相应的标准及分布。
依据以上标准,将我国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他们对应的降水量标准分别是:
湿润地区——800㎜以上;
半湿润地区——400㎜-800㎜;
半干旱地区——200㎜-400㎜;
干旱地区——200㎜以下。
3.我国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国生产生活的影响。
不同地区降水量的不同会导致植被类型存在差异,差异如下所示:
湿润地区——800㎜以上——森林、水田;
半湿润地区——400㎜-800㎜——森林草原、旱地;
半干旱地区——200㎜-400㎜——草原、牧区;
干旱地区——200㎜以下——沙漠、牧区。
4.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以及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根据降水和气温的分布,各小组讨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课堂练习:
见课件。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探究活动及小组讨论等方式认识了中国降水的分布状况:空间分布极不均匀且表现出了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特征;中国降水量时间分布也极不均匀,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匀、雨季长短差异较大、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由于我国降水分布差异较大,我们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不同,将中国分成4个不同的分区。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中,重难点较多,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归纳能力,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读图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在这节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多锻炼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进行地理问题思考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