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三部编版道德与法治 2022年春季专题复习筑牢成长防线 呵护健康成长直击热点:热点材料1----2021年6月1日,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实施,这是送给孩子们的一份节日“礼物”。减轻学业负担、治理校园白欺凌、防止网络沉迷……两部法律针对痛点难点问题,进一步为未成年人织牢防护网。保护孩子,就是呵护我们的未来。用法治的力量为成长撑起一片晴空,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久久为功热点材料2---- 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该法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制定,将家庭教育由旧时期的传统“家事”上于 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与此同时,也催生了一个网络热词依法带娃。热点材料3----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021年9月27日,国务院发布《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围绕健康、安全和教育等7个领域为孩子们的成长绘就蓝图、“保驾护航”。热点材料4---- 2022年2月8日,教育部发布了2022年工作要点,其中,重点提到将全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深入推进“双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推进中考美育改革试点等要点。热点材料5---- 如何更好落实新修订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促进检察司法保护携同“六大保护”共同发力,实现“1+5>6实’”的最佳效果 2021年12月24日,十届全国政协第58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京召开,围绕“促进未成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协商座谈,聚焦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表示,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司法和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六大保护”的协调、协同、协作至关重要。热点材料6---- 为营造未成年人良好上网环境,有效解决网络生态突出问题,2021年7月21日,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此次专项行动聚焦解决7类网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热点材料7----2022年1月19日,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 安部关于开展面向未成年人无底线营销食品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近期,一些包装或内容含有色情暗示、宣传违背社会风尚的食品,面向未成年人销售,有些甚至成为“网红零食”,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热点材料8---- 2022年1月8日,公安部公布了2021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十大典型案例,其中包括石某等人非法获取公民信息注册游戏账号并向未成年人出售案。热点材料9---- 2021年10月1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发生一起学生驾驶电动三轮车与货车相撞事故,造成4名学生当场死亡。教育部特此再次提醒各地,要高度重视国庆假期学生安全工作,特别是交通出行安全。考点链接:1.为什么要“为未成年人织牢防护网(核心问题对接: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特殊 保护 )(1)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保护。(2)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关爱与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3)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涉及千家万户的大事。2.请“为未成年人织牢防护网”提几条合理化建议。(或结合热点5,我们应如何实现六大保护共同发力,实现“1+5>6 的最佳效果 )(1)家庭保护:家长应引导未成年人开展健康的活动,预防未成年人误入歧途。(2)学校保护: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安全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3)社会保护:要加强社会治安,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4)网络保护: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力图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线上线下全方位保护。(5)政府保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未成年人实施保护。(6)司法保护:国家司法机关要依法履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7)自我保护:未成年人要树立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3.请综合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试分析热点2体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哪些知识 (1)从家庭保护的角度:家庭是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个阵地,家庭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的。(2)从未成年人保护的角度:①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保护;②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3)从依法治国和法治的角度: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②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③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得生活;④法治要求实行良法善治;⑤科学立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前提。(4)从法律的角度:①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空间;②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需要法律来调整;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④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5)从国家机构的角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4.请运用“厉行法治”的有关知识,为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有效实施,请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1)促进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不仅要做到科学立法,还要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2)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义,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作为父母,要积极依法履行自己的监护和教育职责;作为子女要珍惜权利,自觉接受父母的教育。(3)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家 庭教育中出现问题的能力。(4)要加大对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宣传力度,为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5.运用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知识,试分析结合热点2至7主要涉及对未成年人哪一方面的保护 (1)热点2主要涉及家庭保护;(2)热点3、4主要涉及政府保护、学校保护。(3)热点5主要涉及司法保护;(4)热点6主要涉及网络保护(5)热点7主要涉及社会保护6.结合热点5,为什么说“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司法和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六大保护"的协调、协同、协作至关重要” (1)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以及其他成年人的共同责任。(2)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和司法“六大保护”的协调、协同、协作,有利于共同构起全方位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防线,形成全社会关心、保护未成年人的有效机制和良好风尚。7.请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未成年人保护和网络自身特点的角度,试分析为什么要开展“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1)从未成年人保护的角度:①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②保护未成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③网络保护有利于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力图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线上线下全方位保护。(2)从网络自身特点的角度: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在网络中存在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容易误导大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②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危害身心健康甚至会引发未成年人走上不法道路;③在开放的网络世界中,个人隐私容易受到侵犯,会给被侵害人造成困扰和伤害,给社会带来恐慌和不安。8.我们应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做网络的主人 (1)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2)要学会“信息节食”。(3)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4)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5)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积极传播网络正能量。9.作为青少年,面对侵权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维权 (1)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3)受到非法侵害时,我们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援助,既可以通过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一个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4)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10.预防违法犯罪,我们应如何做 (1)预防犯罪,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3)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4)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5)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认识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 行为。中考预测:1.2021年9月1日,《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正式施行。《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遵循全面保护的原则,专设“一般保护”一章,系统规定学校应当尊重和保护的未成年人基本权利,包括在校园内的平等权、生命健康与自由、人格权、隐私权、受教育权、休息权、财产权、肖像权和知识产权、参与权、申诉权等权利。这( )①说明我国重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②能保障所有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③符合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 ④反映了我国坚持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中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2.2022年1月,潍坊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春节期间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通知》,就全方位深入细致做好春节假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作出安排,健全困境儿童保障制度。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关爱困境儿童体现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只有困境儿童才需要社会的特殊保护C.关爱困境儿童已成未成年人保护的核心D.健全困境儿童保障制度能够彻底解决困境儿童保护问题3.下列生活场景中的做法与“保护领域”的要求对应 的是(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法律护航,与法同行。你校七年级某班板报组正在制作“特殊关爱助力成长”为主题的黑板报。以下是该小组近期收集的相关资料,你认不为符合该板报主题的是( )A.河南省教育厅发文,严禁将课后服务变为集体教学或“补课”B.不少父母主动报名智慧家长训练营,提高家庭教育能力C.北京警方对在指定销售网点等地高价倒卖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并非法牟利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D.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共同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5.2021年6月1日,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实施,这是送给孩子们的一份节日“礼物”。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上述两部法律的有关内容,某中学拟以“网络为切入点,开展一次普法学习活动,现邀请你的参与。【我设计】(1)为保障此次普法学习活动有效和有序,请为本次普法学习设计几个活动形式 【我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八条本法所称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下列行为:(一)吸烟、饮酒;(二)多次旷课、逃学;(三)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四)沉迷网络--------(2)本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将沉迷网络纳入不良行为的范畴。对此,有同学产生了困惑:将“沉迷网络”写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不是意味着沉迷网络属于犯罪 这有什么意义 请运用“预防犯罪”的相关知识,对这位同学进行解惑。【我建议】为营造未成年人良好上网环境,有效解决网络生态突出问题,2021年7月21日,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此次专项行动聚焦解决7类网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营造清朗网络环境,有效解决网络生态突出问题,我们未成年人应该采取哪些行动 参考答案:1.D 2.A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相关内容的认识。判断隶属哪一种保护,一看实施的主体,二看实施的内容,三看实施的场景。根据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内容判断,①“不管不问”违反家庭保护要求,错误;②体现学校保护要求,正确;③体现社会保护要求,正确;④“暴力手段”行为本身错误。4. C5.[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预防违法犯罪以及合理利用网络等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审题策略]审读问题不仅要审明白考什么,也要审读明白怎样考,如第(2)问实则包含两问,即“沉迷网络”是不是犯罪和“沉迷网络”纳入不良行为范畴的意义。[解题技巧]第(1)问为活动类试题,考查活动的组织形式,可结合学生实际从主题班会、征文、辩论会等角度回答;第(2)问包含两个问题,前者可结合犯罪的特征进行辨析说明,后者可结合沉迷网络的危害、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等知识进行回答;第(3)问考查如何做,主体是未成年人,可结合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这一问 题进行作答。【答案】(1)如:主题班会、辩论会、征文、国旗下讲话、黑板报手抄报展评等。(2)①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同时,不良行为是指违背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违背未成年人良好品行,违背社会公德,容易引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但还未达到违法犯罪标准的行为。据此,“沉迷网络”写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纳入不良行为的范畴但不是犯行为。②不良行为是引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纠正,其行为很容易逐步发展,越来越恶劣,最终步入违法犯罪的深渊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影响学习、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容易引发未成年人走上不法道路。所以,本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将沉迷网络纳入不良行为的范畴,有助于在社会上树立有效遏制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意识,从而预防违法犯罪,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3)①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完善自我;②要合理使用网络,学会“信息节食”;③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④要恪守道德、遵守法律,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⑤要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⑥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⑦对身边的网络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和制止;③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举报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