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二:我们传承的文明(复习教案)考点14-16教学要求:1、了解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概况(a)2、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概况及作用(b)考点:14.了解丝绸之路与隋朝大运河的概况a 八上P99-10315.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概况及作用b 八下P18-25 P41、P45-4716.了解汉唐盛世文化的概况,列举宋元农牧文化交融的事例a 八上P96-108重难点:学会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概况及作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出示:“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翦伯赞说说他是谁?为什么被称为出类拔萃的人?引出:考点14:了解丝绸之路与隋朝大运河的概况(a)1、张骞通西域:张骞通西域的朝代(西汉时期)、次数(二次:前138年、前119年);了解西域的范围;张骞通西域目的(原因): 影响:(1)使汉朝对西域各国有所了解;并与西域建立友好关系,交往日趋频繁(2)西域与汉朝进行物质、文化、技术交流2、虚拟旅行:出示丝绸之路及示意图 ①你打算暑假去考察丝绸之路,你应该从现在哪个城市出发,终点是哪个城市?②你会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会遇到哪些地形区?③沿途你会重点考察哪个城市?为什么?④考察后,你知道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什么?⑤为了保障这条通道的畅通,西汉时曾设置了什么管理机构?课堂练习:见幻灯片3、隋朝大运河的概况用1234567来概括1)、一个中心 洛阳2)、两个端点 涿郡、余杭3)、300万民工4)、四个河段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5)、五大水系 海河、黄河、海河、长江、钱塘江6)、6年时间 605-611年7)、经过7个省级行政单位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想一想: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原因:1、客观原因:我国主要河流的走向是自西向东,从北到南的交通很不便利。陆路交通存在着很大的缺点:速度慢,运量少,运费高。 2、主观原因:隋炀帝为了加强对北方和东南地区的控制,加紧对东南财富的攫取。评一评:出示《汴河》和《汴河怀古》,你赞成哪种观点,为什么?引出:京杭大运河的作用积极作用:1)、解决南北水路交通问题;2)、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3)、促进国家统一,加强统治。消极作用:开凿与之后的隋炀帝南巡劳民伤财,成为隋朝灭亡的重要因素。透 视 现 实:在今天,我们可以发挥它的哪些作用?京杭大运河的发展存在什么问题?结论:作用:1、运输 2、水利 3、生态 4、养殖 5、文化、旅游休闲……问题:环境保护、管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点15.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概况及作用b主要从时间、规模、目的和影响来做比较????时??间???? 航海的规模??航海技术????目??的????重大影响?????1405-1433年208艘海船.按船只大小、性能分为宝船、马船、粮船、厘船和战船五类。其中,宝船载重量约1500吨.每船可容如400人、——500人。船队出航人数最多时达27800余人??有使节、随员、翻译、医生和技术、军事人员。?备有航海图、罗盘针。??为了加强和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为了弘扬国威,?加强了中非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15世??纪末16世纪初?哥伦布用的是小旗舰。船只数量、大小,携带的货物、随行人员的数量远比不上郑和下西洋,最少一次3艘.最多一次17艘,最多一次1000多人.基本上运用了中国当时的技术成果。?获取商业利益,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新的活动空间?使世界联成了一个整体.各地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便利了西方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得出:1)郑和下西洋比新航路开辟早了半个多世纪 2)从规模来看,我国当时经济实力强大、造船技术发达 3)我们是秉持友好态度进行交流的,所以带来的评价也是不一样历史的启示:从郑和下西洋对开放的尝试和拒绝,到明清统治者逐步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这是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当我们面对中国崛起的良机时,历史可为我们提供什么启示?得出:要有危机意识。 要有开放兼容的思想、开拓创新的勇气、自强不息的精神。 只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着眼长远、吸纳推广,才能在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中发挥和平大国的积极作用。 考点16:了解汉唐盛世文化的概况,列举宋元农牧文化交融的事例(a)1、汉唐盛世文化(1)史学——《史记》《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史学巨著。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三千年的主要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学价值)《史记》体例完善,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文学价值、特点)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文学——诗歌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A、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社会经济的繁荣,科举制度的完善,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B、代表人物及作品:李白——“诗仙”;杜甫——“诗圣”。(3)宗教:A、佛教:代表人物及事件:1)、玄奘西行:玄奘是唐太宗时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历经艰难到达天竺(当时印度)。写了《大唐西域记》。2)、鉴真东渡:鉴真是唐玄宗时的著名僧人。先后6次东渡日本传播佛教,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知识与技术介绍到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尊敬。B、道教: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尊老子为教主,宣扬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唐玄宗曾亲自为道教经典《道德经》作注,把它列为诸经之首。(4)艺术:汉唐盛世,也是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异彩纷呈。1)、书法:东晋的王羲之——“书圣”,代表作《七月都下帖》。唐朝的颜真卿——“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2)、绘画:东晋的顾恺之,特别注重对人物情态的刻画。画人物最重要的是画好眼睛。代表作《女史箴图》。唐朝的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代表作《历代帝王图》。3)、雕塑:龙门石窟中的卢舍那佛像。2、北宋的建立(960年) 定都东京(开封) 北宋重新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但中国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农耕与游牧文化在相互征战与和议中碰撞、融合。政权时间建立时间建立者民族都城代表文化北宋960年赵匡胤 汉族东京?农耕文化?辽916年?耶律阿保机????西夏??????金?????南宋??????元????元朝的建立: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后来,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元朝,定都大都。1279年统一全国。农牧文化交融的表现:出示材料,然后得出结论:政治:游牧民族仿效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法律制度等经济:游牧民族仿效中原赋役制度,从事农业生产。长年留居辽境的汉人,在当地也能从事农业生产。文化:辽、西夏文字的笔画、结构与汉字相似得出:中华文明在融合中更加多姿多彩拓展:农牧文化融合(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 (战争、贸易、和亲、改革、杂居)课堂练习:见幻灯片教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