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秦岭-淮河分南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1秦岭-淮河分南北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1-2-6 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上和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解读: 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人文环境特征;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特点,既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区域人文特色,又反映了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差异。教材先借助地图说明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展示南北方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异同,然后追溯形成差异的原因,特别是气候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南北的地域差异,并通过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学会辩证看待区域差异,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点。
2.教材结构体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南北重要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分界线,明确我国南方与北方在气候差异上的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分析中国南北的气候差异对南北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能熟练识读各类地图,如“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并能从地图中获取有用信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分析,进一步感知人地关系,从而也触动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南北方差异
难点:读图分析南北方差异的原因,及分析中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
1.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讲授法等,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2.融入生活元素,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手段,为呈现案例、案例分析、问题创设提供情境条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问:同学们,你们的家乡是在南方还是北方?
那你知道南方和北方是如何划分的吗?是不是把我国一分为二,分为南方和北方两个地区呢?
新课教学
一、我国四大地理分区及南北方的分界线
1师:出示《地理分区图》,让学生填写,并让学生说出四大分区各自的地形和气候。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地图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2、师:出示《地理分区图》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让学生明确南方和北方的地理范围及界限。
二、南北方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
1、 师出示一组图片图片,请同学们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南方还是北方,并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1)民居和气温。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南北方在气温方面的差异。(出示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等温线图上温度值相同各点的连线称为等温线。)
问题1:①冬季南北方之间最大的温差是多少?(48度)
②冬季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显著)
③在图上找一找哪条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0度等温线)
师:冬季我国南北方气温差异很大,秦岭-淮河一线是0度等温线经过的地方,0度是冰界点,我国北方冬季河水会结冰,南方冬季河水不会结冰。
(2)交通和降水分布。(出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①哪条等降水量线比较接近秦岭—淮河分界线?(800毫米)
②南方北方在降水上的差异? (显著)
③中国的降水量在地区分布有什么特点?(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3)饮食和农作物分布。(出示中国水稻小麦分布图)
【转承】:同学们,我们之前也学习过影响气候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气温和降水)我们刚才就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一下南北方的差异。
我国南北方由于气温和降水方面的差异,造成气候方面的显著差异,从而带来生活和生产方面的诸多差异。
三、归纳总结
结合我国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分析南北方生产和生活的差异,认真讨论并完成南北方差异的表格(自编练习最后一题)
活动:小组讨论填表格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1月均温和结冰情况
低于0度
结冰
高于0度
不结冰
年降水量
少于800毫米
多于800毫米
干湿状况
半湿润
湿润
耕地类型
旱田
水田
主要农作物及成熟情况
小麦、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水稻、一年两熟或三熟
民居特色
房子很注意防寒,墙壁、窗户严密,室内一般有取暖设备。
房子一般没有取暖设备,但很注意通风、防雨,房屋坡度大。
饮食习惯
面食
米饭
交通工具
没有水运,陆路交通发达
不仅有公路和铁路,还有许多河流可以通航
四、作业布置
作业本和自编作业
五、【板书设计】:

南北差异
民居差异 饮食差异 交通差异 生活习俗差异

自然条件差异
↙↘
气温 降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