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2.2气候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2.2气候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2.2气候(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阅读图文资料,归纳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2.结合图文资料,说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及分布。
3.结合图文材料,说出降水分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降水的主要特征及原因。
难点:降水分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谈论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图片——地坑院与吊脚楼,同学们通过对比图片中传统建筑形式的不同点,推断两地降水的差异,引入本节课课题——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讲授:
二、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1. 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活动1:温故知新
带领学生回顾,读图的步骤与方法
活动2:引导学生阅读降水量的分布图,判断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通过观察图例、读数值、看延伸、算差值等,可以从图中看出:降水最少的地点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5.9毫米 ;降水量最多的地点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6558毫米 。总结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合作探究1:影响降水空间分布的因素
教师给出图文信息提示,我国夏季风示意图和山脉分布示意图,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影响降水空间分布的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
拓展延伸: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让同学们结合教师给出的图片信息,结合山脉的分布示意图,找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推断二者的降水特征: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在夏季;非季风区,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全年较干旱。
活动3:引导学生教师给出的降水量统计图、北京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图,归纳我国降水分布的时间特点:降水集中在夏季,越向北雨季越短,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2.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活动1:阅读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引导学生了解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
连一连:干湿地区的划分与降水量
合作探究2:干湿地区的分布及特征
活动2:读图,引导学生归纳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合作探究3:降水分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一谈降水分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植被类型等生活的多个方面。
课堂练习:
见课件。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探究和活动,归纳了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了解了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并且可以结合实际,说出降水分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2.2 气候(第二课时)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材料和图表的运用,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读图和分析的能力,把实际生活和我们学习的地理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习更有趣,也让学生可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