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4 自然灾害【学习目标】1.结合材料,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与基本特征。2.结合图文资料,说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及成因。3.结合实例,说出我国在防灾减灾中取得的成就。【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难点:认识防灾减灾的重要性。【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谈论法、对比分析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图片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真实场景,请同学们观看图片的同时,对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初步的认识,我国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但也有不利。如水旱灾害等,会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新课讲授:一、常见的自然灾害1. 自然灾害的概念活动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找到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自然灾害。同时教师强调,概念中自然环境中的异常变化,而且这种变异会对人类产生不利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内涵。活动2:引导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概念进行辨析,图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由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原因。2.自然灾害的分类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找出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1.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活动:通过阅读材料:2010年我国的自然灾害2010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4.3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7 844人,紧急转移安置1 858.4 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3 742.6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486.3万公顷;倒塌房屋273.3万间,损坏房屋670.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 339.9亿元。综合判断,2010年是近20年来仅次于2008年的第二个重灾年份,其中青海、甘肃、云南、四川、陕西、吉林、新疆、江西、湖南、贵州等省(自治区)灾情较为严重。总结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危害大。2.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合作探究: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三、防灾减灾1.减灾措施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为了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总结我国政府为防灾减灾采取了哪些措施。措施:运用现代遥感技术及时检测自然灾害的动向;建立防灾工程;储备防灾物资;及时进行救援。2.科学自救活动:模拟灾害发生时的场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救:当地震发生时,如果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撤到安全的空旷地带;如果不能及时撤离,可以暂时躲在小开间的墙角;当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课堂练习:见课件。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到我们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为了防灾减灾,我国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我们自己也要多掌握防灾减灾方法,做到自然灾害发生时首先要自救,然后才是等待救援,将自然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板书设计】2.4 自然灾害【课后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对自然灾害的理解是本教学环节的难点,我们教师必须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准每一节课的内容及重难点。要利用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教学,有很多知识学生已在必修教材中掌握了,这样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可以把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自然灾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较密切,所以我们在讲授时要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