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资源简介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教材分析: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围绕黄土高原的文化展开。首先介绍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地形地势特点等基本地理特征的基础上,结合黄土高原的气候、土质、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分析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成因(也是黄土高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然后再把黄土高原区域内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特征结合起来,展示出黄土高原独具特色的文化民俗,如信天游、安塞腰鼓、窑洞等。
学情分析:
通过第五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我国我国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知道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的人文特色和自然环境差异显著。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第五单元的基础上,展现区域特色,使学生对我国黄土高原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和人文民俗特色有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区域人文特色,探索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黄土地貌,气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及其原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成因。
难点:黄土高原的人文特征及其成因。
六、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视频《安塞腰鼓》。观看了由上千人一同进行的安塞腰鼓表演,你有何感想?通过视频你们能猜出安塞腰鼓的故乡安塞县在中国的哪个区域吗?安塞腰鼓粗犷豪放,气势磅礴,浑厚雄壮,威猛刚烈,铿锵有力,舞姿优美,有张有弛,群而不乱,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塞腰鼓的故乡黄土高原。
板书:沟壑纵横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活动一:读图探究。板书: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播放课件——1、黄土高原的位置(地图6-10、6-11)。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活动二:探究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原因。
板书:严重的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教师播放课件——2、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组图)。
首先让学生说说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师播放课件——3、观看一段水土流失的视频。结合水土流失资料。,进行分组讨论: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等。
让学生阅读图6-14分组讨论结合黄土高原的土壤特点,分析降水特点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2.人为因素:过度开发
让学生阅读图6-14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小结: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活动三:再造山川秀美的黄土高原
板书:生态建设
教师播放课件——4、黄土高原环境保护盒治理取得的成就。(组图和文字资料)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通过上述措施:一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活动四:探究黄土高原的文化
板书:黄土高原的文化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黄土高原文化的图片、资料文字等信息。
以《山丹丹花开红艳》为代表的信天游。
窑洞的建筑风格与功能。
饮食习惯和服饰特点。
庆阳剪纸、皮影戏、安塞腰鼓。
感受黄土高原独特的文化、民俗,并探讨这些独特的文化与与黄土高原的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课堂小结:在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下,这里的人们造就了独特的文化、民俗。同时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我们不仅要传承这灿烂的文化,更要保护好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让她永远散发出动人的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