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八单元 常见的酸、碱、盐
课题3 酸和碱的反应(第2课时)
教学背景
课标要求
本节内容属于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要求学生会应用酸碱中和的原理去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为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常见的酸、碱、盐课题3酸和碱的反应第二课时。是继中和反应概念定义学习后的一个内容,注重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强化学生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从生活和生产中酸碱性污染现象处理切入,从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入手,引出中和反应应用的方向。在明确可根据中和反应原理调节PH值进行环境保护、生产制造后,可重点结合生活中的常见应用进行化学反应剖析,让学生进一步强化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加深其在生产生活中应用意义的理解。教材大量阐述了利用酸和碱的反应的生活情境,目的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豪感和求知感,强化对这部分知识的实践性认识。在系列典型情境中真正落实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热爱知识的教学目标、落实学科与社会环境生产相结合的STEAM教育目标。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已有常识开始,让学生知道酸碱中和原理与生活生产应用的关系。教材放眼于实际生活,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原理在生活中应用关系后,组织学生进一步根据典例进行过程性理解,了解化学反应的反应物、过程式的书写等,增加现象理解的深刻性也巩固了学生对中和反应概念的记忆、巩固了中和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后面通过“探究中和反应量的关系”习题,进一步全面地促进学生对酸碱反应的概念理解→过程应用→原理解释,这种学以致用的手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强化酸碱中和反应的范围、概念理解
(2)增进学生对酸碱中和原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认识,能够利用酸碱中和原理去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3)拓展酸碱中和反应中反应物量的关系对产物及其酸碱度的影响,促进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性理解,提高图像分析能力
(4)增强学生化学服务于生产生活的意识,形成化学有用的自豪感,提升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酸碱中和原理生活中的应用及过程;
酸碱中和原理中反应物量的关系分析;
教学难点
酸碱中和原理应用中陌生方程式的规范性书写;
浓厚化学有用、化学与生活生产相关联的意识
教学准备
生活中酸碱中和原理应用的图片素材(课前激趣)
生活中酸碱中和原理应用的视频资源(课后拓展)
多媒体课件资源
实验器材:基础的酸、碱、酸碱指示剂(若有自由整理时间,可供学生进行情景模拟)
教学思维图设计
本节课是在第一课时明确概念定义、判据及通式的基础下进行的第二课时,核心要点是强化巩固和迁移应用。对此本节课将遵循回顾→疑问→任务的思维发展流程,通过回顾旧知识,引发学生对细致学习酸碱中和原理的意义及用途思考,从而导入本节课的新知学习,共同完成对应的研究性任务——探讨和分析酸碱中和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再拓展补充反应过程中用量关系,以促进科学分析和科学处理。
图1:8.3酸和碱的反应第二课时设计思维导图
三、教学过程介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知识回顾:利用思维导图回顾酸碱反应的概念、范围和检验思路 观看思维导图回顾所学知识。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回顾,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铺垫。
引入新课:立足应用性引发酸碱反应原理的意义性思考。 Q1:酸碱中和原理有何意义 Q2:学习酸碱中和原理后我们能够有何应用 思维点睛——聚焦新课 点明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 新知学习——任务一: 知道酸碱中和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创设生活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判断,在明确判断酸碱反应原理应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进一步提取出酸碱反应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典例。 新知学习——任务2: 理解酸碱中和原理的应用过程 组织讨论酸碱中和原理应用的目标是什么? 回顾酸碱反应的实质及通式; 组织学生根据任务一提取的应用典例进行分析; 在分析后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化学方程式的强化书写。 新知学习——任务3: 解释酸碱中和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创设酸碱反应应用的情景,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思考和判断 能力强化——任务4: 分析酸碱中和反应物质之间的用量关系,图文结合 能力检验——任务5 完成随堂小练习 组织学生及时完成随堂练习 设置梯度性练习,进行知识巩固 结合预习及生活经验,初步思考酸碱反应的意义及用途,期待了解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实践与应用! 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 根据题目进行判断; 跟随教师进行分析与讨论 根据书本进行典例梳理归纳; 回答问题:近中性,不污染环境; 回顾通式:酸+碱→盐+水 尝试书写表格中的化学方程式 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分析应用典例,同步完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牢记应用的物质及方法。 完成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 解释应用的原理及依据 判断反应类型 充分把握曲线图及酸碱指示剂,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典型例题进行理解与巩固 认真完成对应的随堂练习,多思考,勤动笔,及时询问教师。 运用问题串激发求知欲望,同时又为新课的引入做铺垫。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结合实际的情景,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发现化学的生活价值,在阅读书本中体会化学应用的魅力,也提升知识阅读归纳能力! 让学生在尝试与讨论中发现书写化学方程式现存的问题,从典例分析中强化书写能力,从而解决问题,提升能力。过程也将培养学生科学书写、规范表达和情景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及时巩固与强化上述新知,结合练习过渡至下一阶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强化学生的图像分析能力,增强实际的解题能力 查漏补缺,综合强化
课堂小结: 结合课堂板书进行课堂回顾,组织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与现存问题 回忆本节课所学生知识,加深印象;表述自己的收获,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还存在的疑点。 使学生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课后作业: 完成导学案的课后小练习 及同步练习册选择题1-5,及题8、9、11
板书设计 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 判据:判断是否发生了酸碱中和反应; 目标:调节酸碱度,预防过酸过碱; 典例:工业污水 改善土壤 医药应用 ……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结合实例进行内容导入,任务串联整个课堂,具备一定的 自主性和思维性,加强了理解层次的要求。亮点如下: 一.重视情景教学,初步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自豪感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三.关注师生互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不足之处为,思维串联的设计还需要加强,部分练习的典型性和创新性还亟需提炼增色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