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1、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数造新实体”目前,我国已全面进入以数字经济为重要引擎的新发展阶段,数字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领先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数字经济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实体经济提供新的成长空间,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叠加疫情影响的背景下,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打造未来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的系统智能化和软件自主化,使生产和管理过程智能化和自动化,生产的各个环节被进一步简化,原来由人来完成的低效率、重复性工作由机器人实现全面替代。智能化,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也减少主观因素影响质量的稳定性。据统计,2021年上海部分重点产业已建成智能工厂的生产效率平均提高20%,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5%,综合能耗最多降低54%。2022年4月,国务院日前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①要加快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随着数字技术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渗透,全社会对算力需求十分迫切,预计每年将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加快推动算力建设,加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②持续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完整数字产业体系。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的两翼,数字产业化的核心是技术,产业数字化的核心是应用。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提速增效,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要围绕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③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核心技术靠花钱是买不来的,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产学研合作,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快高端芯片、传感器、关键基础软件等领域研发突破和迭代应用,加强前沿技术布局,着力构筑自主创新、高效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核心技术工程化、产业化进程。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④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还需打通难点、堵点、卡点。解决企业“不会转”的能力难题;推行普惠服务,解决企业“没钱转”的资金难题;聚合力建生态,解决企业“不敢转”的效益难题。⑤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释放叠加、倍增效应。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需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充分释放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⑥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应用普及,对网络安全能力的要求显著提升。健全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建立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体系,提升网络安全威胁发现、监测预警、应急指挥、攻击溯源能力。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推进网络空间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以联合国为主渠道、以联合国宪章为基本原则制定数字和网络空间国际规则。推动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2、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 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聚焦教育、医疗、养老、抚幼、就业、文体、助残等重点领域,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推进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服务机构资源数字化,加大开放共享和应用力度。推进线上线下公共服务共同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在线课堂、互联网医院、智慧图书馆等,支持高水平公共服务机构对接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加强智慧法院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公共服务”,创新提供服务模式和产品。 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以数字化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全面提高运行效率和宜居度。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物联网感知设施、通信系统等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 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推动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旅游休闲、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生活。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及公共服务、智能小区等服务。丰富数字生活体验,发展数字家庭。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共享数字生活。3、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 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建立健全国家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确保公共数据安全,推进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汇聚融合和深度利用。健全数据资源目录和责任清单制度,提升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功能,深化国家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安全有序开放,探索将公共数据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统一的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和开发利用端口,优先推动企业登记监管、卫生、交通、气象等高价值数据集向社会开放。开展政府数据授权运营试点,鼓励第三方深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利用。 推动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加大政务信息化建设统筹力度,健全政务信息化项目清单,持续深化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布局建设执政能力、依法治国、经济治理、市场监管、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重大信息系统,提升跨部门协同治理能力。完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集约建设政务云平台和数据中心体系,推进政务信息系统云迁移。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快速迭代,增强政务信息系统快速部署能力和弹性扩展能力。 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全面推进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功能。加快构建数字技术辅助政府决策机制,提高基于高频大数据精准动态监测预测预警水平。4、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用新需求牵引新供给,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把“文化数字化为了人民,文化数字化成果由人民共享”当成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需要线上线下、立体覆盖的插上“数字翅膀”的文化服务体系,我们就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满足人民新需要。构建“一库一专网一平台”,统筹利用各种数据库成果、网络设施、平台等搭建中华文化数据库、国家文化专网和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探索多样化供给方式,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用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激发消费新活力。充分运用前期夯实的“一库一专网一平台”扎实基础,在新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四梁八柱里打造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让“大屏”和“小屏”跨屏互动起来,发挥数字电视、数字投影等“大屏”视听体验感强的优势,发挥移动终端等“小屏”为用户量身定制个性化文化数字内容更加灵活精准的优势,为人们创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让人们在新体验中激发消费活力,以消费意愿的增长拉动“客厅消费”、亲子消费等新型文化消费的发展。推动需求和供给形成动态平衡,健全文化数字化标准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效能。公共文化服务的初心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能否通过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不断得到增强,取决于这个体系能否让供给和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这既是对“供给侧”提出的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要求,也是对高层级的文化需求发出的呼唤。要健全文化数字化标准体系,不能降低“数据安全标准”这个首要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