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东南亚一、教学目标㈠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理解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的分布。4、了解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特点,分析东南亚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6、了解东南亚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㈡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2、通过读图说出东南亚主要农作物的分布。3、阅读中南半岛地形图,说明人口和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3、通过资料及图片了解东南亚丰富的旅游资源,讨论东南亚成为中国人出境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4、通过思维导图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地域性和差异性。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东南亚的人口与水稻”、“方便面与红猩猩”等实例,了解东南亚的人口、环境与发展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二、教学内容分析㈠重点东南亚的位置的重要性。热带气候与农业的关系。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与城市分布的关系。㈡难点中南半岛山河分布与城市的关系;两种热带气候的主要区别。三、学情分析《东南亚》一节教材,介绍了东南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如“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热带旅游胜地”等。教材利用“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的国家”、“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几幅图和对应的活动,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特别突出了东南亚处于海上交通“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众多地处热带的临海国和岛国,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进而影响到东南亚的农业生产类型和农作物分布。教材在介绍了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两种热带气候特点的基础上,突出体现了东南亚农业生产的特色: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教材在介绍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后,联系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分析了影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条件和因素,归纳出了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教材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了东南亚众多沿海国家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说明东南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面对遥远而陌生的地区,直观和形象很重要。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提供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片和声像资料,让学生充分感知,通过分析和综合大量的感性认识,从中概括出东南亚的自然、经济状况和居民的总体特征。四、教学方法思维导图展示知识体系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5、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 去年我父母亲第一次出国旅游,这是他们拍回来的照片(展示:新加坡鱼尾狮,马来西亚双子塔,泰国大王宫),他们所去的这些国家位于世界上的哪个地区?——东南亚(地图展示: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东南亚究竟有着怎样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以至于成为许多中国人出国旅行的首选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东南亚,了解东南亚。思维导图课件展示东南亚:第二节 东南亚 “十字路口的位置”读图引导学生分析东南亚的范围和位置,在空白的思维导图学案上填写相关内容,并在左下的空白地图A、B、C、D、E处填写亚洲、大洋洲、太平洋、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的名称。点击链接,了解东南亚的国家。点击链接,拓展关于马六甲海峡的相关知识。过渡:东南亚的纬度位置决定了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热带,那么东南亚属于热带的哪些气候类型,气候又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哪些影响? 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了解东南亚所属的气候类型。点击思维导图学案上的相关链接,了解这些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并在思维导图学案上进行归纳总结。过渡:东南亚湿热的气候对东南亚的农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展示“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结合PPT“东南亚的水稻及热带经济作物”,了解东南亚主要的农作物品种及分布,并在思维导图学案上归纳总结。热带经济作物天然橡胶、椰子、油棕和蕉麻及分布。过渡:东南亚大规模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对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点击PPT“方便面与红猩猩的故事”,探讨如何协调农业生产与东南亚热带雨林保护的关系。第一课时结束,对照思维导图总结本课内容。第二课时导入新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了东南亚的热带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东南亚的地形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 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展示“中南半岛地形、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对照空白的思维导图学案填写相关内容,总结如下:点击相关图片了解城市风光。完成书本P27活动题:以中南半岛为例,认识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过渡:东南亚的自然风光充满热带气息,成为人们向往的热带旅游胜地。 热带旅游胜地提问:东南亚有哪些旅游资源?(对照思维导图总结归纳并展示。)活动:点击PPT讨论东南亚成为中国人出境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距离?景观?语言文化?其他?)第二课时结束,对照思维导图总结全课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