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科普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日本》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与学习目标的变化:由于日本属于认识国家的第一个国家,需要彰示一种学习国家的方法,所以在课堂伊始做了大洲和国家在学习目标上的对比。提醒学生随着尺度的变小学习和认识的目标也逐渐变化。2、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和了解了大尺度下的区域分析方法之后,转入本节小尺度—国家的分析方法时可能会存在一些理解的偏差,所以在课堂最开始加入了学法指导的部分知识。其次,七年级学生的专注度和课堂持久度都不是很强,所以应该采取他们感兴趣的文化作为日本的突破口,引人入胜。二、学与教目标制定:1、学会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能概括出日本的地形特征。2、通过日本的学习学会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学会分析国家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感悟日本东西兼备的文化特色。思考其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四、学与教难点与重点:日本的地形特征和位置特征设计思路:这节课打破了教材先自然后人文的学习顺序,将学生最感兴趣的文化这一部分进行前置,重组教材。基于学生已有认知,从兴趣入手开始学习。课程设计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设计的所有活动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的运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地理教学。力求走在地理教育最前沿。课堂伊始,充分的创设情境,使人置身于日本的文化长廊,通过几个探究的小问题从细微的文化载体,文字和服饰出发,让学生感受日本文化古今荟萃,东西融合的特色。让学生无求而自得。中间过度部分由外转内,从文化的外衣转接到了自然地理的内核。随后在认识位置的时候采用了一个拼图活动,一个对抗活动和画图指图说图的方式,全程由学生自主完成。过渡到之后的地形特征时,采用微课的方式让学生直接从googleearth上实地去观察日本的地形。地形特征一清二楚,不言而喻。学与教过程:导入:尤克里里弹唱日语歌曲《幻化成风》始めまして、どうぞ宜しくお愿いします。用日语向学生问好并做日语自我介绍,创设情境。案例分析1、出示刚才课堂开始所唱日语歌的歌词,让学生观察文中有哪些熟悉的文字?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日本文字中中文和英语的辨识来引导学生感受日本文字形成过程中东西方元素的融合。并自己说出来。案例分析2、给出中国传统服饰“汉服”和日本传统服饰“和服”的对比照片,询问学生推测和服来源。询问学生汉服和和服的不同之处。学生疑问:和服后背有个小枕头,。播放视频和服的锦结。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中日两国服装的对比,形成和源于汉的想法,但通过和服的改良“锦结”又突出了其受西方传教士的影响。中西荟萃集于和服一身。其他对比:通过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对比。让学生对日本东西兼容,古今荟萃的文化感同身受。其中用到了googleearth软件实景观察古代建筑,增加学生趣味。总结归纳。承转过渡:日本学习文化“先中后西”的过程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从文化转化到自然地理的学习,体现出地理科目以自然地理为根基,由文化到自然,由叶到根。活动一:让学生读课本地图,记忆日本的领土组成部分及名称,然后上台拼出完整的日本地图。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记忆力、合理分布空间的能力。活动二:让学生在学案上自主找寻经纬线分布的合理范围然后勾画出来。小组交流改错。选出最满意的作品上台投影展示。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互相纠错。产生相异构想,然后讨论解决。最终展示纠错。活动三:让学生根据所给地球模型,找出亚欧大陆、日本海、太平洋。并在讲台上当场描述海陆位置,请台下同学纠错。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寻找与海陆位置描述有关的地理事物,然后通过自己组织语言将其描述出来。锻炼其语言组织能力,复习之前学过描述位置的方法。活动四:让学生自己读图,并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提问记忆日本主要的地理事物。然后上台双双对决。设计意图:采取“对抗游戏”增加学生的兴趣,并且让全班同学都可以出谋划策的帮助他们选择,既记忆了关键的地理事物名称,又记忆了其所在的相对位置,一举多得.探究一:观察微课中实地探测的日本地形图,然后探究日本地形特征。设计意图:采用GIS技术处理googleearth图像然后创作微课,使之呈现清晰的地形脉络,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日本以山地地形为主,并且分布着很多火山,犹如坐飞机实地探测。所见即所得。归纳:归纳日本的地形特点并填空。得出日本多火山。为什么?活动:给出世界板块图,要求学生自主拨转找到日本位置,并告诉大家它处于那两个板块交界处。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回顾上册板块知识和地震带知识。并自主领悟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展示:观看《日本沉没》片段,感受地震的危害进而探究日本应对地震的措施。设计意图:从日本想到中国,培养大家居安思危的意识。结尾:为日本设计名片,结尾不唯能发异光,而且长留余味!为下节课所学的气候城市等知识埋下伏笔。PAGE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