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我们与法律同行课件(30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我们与法律同行课件(30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七年级下册 第十课
法律伴我们成长
10.2我们与法律同行
教学目标
1. 理解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性,知道依法办事的要求。
2. 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1. 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重点)
2. 法治时代对青少年提出了什么要求?(重点)
3. 如何做到依法办事?(难点)
1、什么是法治意识?
2、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
3、为什么要学会依法办事?
4、怎样依法办事?
自学提示
第一目 树立法治意识
看视频,答问题:
1.视频中讲到防控疫情,涉及到哪些法律?
2. 这个视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我们要学会依法办事,树立法治意识
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回顾旧知:什么是法治?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和服从。
1.什么是法治意识?
立法
立法机关制定了法律,我们才能做到有法可依。
司法机关做到违法必究,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树立法律的权威。
司法
执法
执法机关只有做到执法必严,才能保障法律的顺利实施。
守法
公民做到自觉守法,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运用你的经验
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这些法治的基本环节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存生活质量。符合国情的立法、文明的执法、公平公正的司法、认真自觉的守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
笔记区: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
2.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
①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树立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2.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
②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要树立这一意识?
③对法律: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内心时,才能充分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笔记梳理
2、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
①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
②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③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中国人民
建设
法治中国
共同事业
受益者
践行者
人民
推进建设
国家
法律
实现价值
知识点
图片赏析
思考:
法治进校园活动对青少年有什么意义?
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帮助其健康成长。树立法治意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
3. 法治时代对青少年提出了什么要求?P102
①树立法治意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
②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学会依法办事
课堂笔记
1.为什么要学会依法办事?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律保障我们的生活。
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靠我们每个人的尊崇和遵守。
我们与法律同行
案例一: 嫌广场舞太吵, 72岁老人往楼下扔鹅卵石砸坏17辆车,犯高空抛物罪被判缓刑。2022年3月23日,记者获悉,72岁张爷爷被判高空抛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法庭上,张爷爷表示没想到会触犯刑法,很是后悔,当场表示愿意认罪认罚。
思考:这两起案件有哪些共同点?这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共同点:缺乏法治意识;都是违法行为,没有依法维护权利。
启示:依法办事,遵守各种法律法规。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还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探究二】案例分析
案例二: 2022年5月,女子不满意婚纱照效果,沟通无果发朋友圈辱骂影楼,遭起诉其侵犯影楼名誉权。法院查明,被告王女士确实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不当言论。经调解,王女士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事件的严重性,表示愿意当庭书面道歉,最终,双方达成和解。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行为人因侵害人格权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的,应当与行为的具体方式和造成的影响范围相当。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法律讲堂
上述案例涉及的法律——
忍气吞声
以牙还牙
报警
把钱给他们,息事宁人,默不作声,自认倒霉,委曲求全。
集结一部分同学,找他们报仇,把钱要回来。
记住他们的相貌特征和去向,等他们走后立即拨打110报警。
提示: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打击报复,要学会运用法治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拒绝成为施暴者
避免成为受害者
做见义智为的“旁观者”
探究三 如何做到依法办事
思考:你如何看待“静音广场舞”现象?
这种行为值得提倡,既保障了跳舞的权利同时又不损害他人的权益。启示我们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最近在上海嘉定区安亭镇出现了一种画风清奇的静音广场舞。在安亭镇红梅小区旁的小花园里,十几名舞者整齐划一地跳着舞,但现场却听不到一点音乐声。原来,舞者们都佩戴了一对能够接受指定频段的耳机。不少居民对这种“静音模式”的广场舞表示赞赏。
②依法办事,就要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①遵守各种法律法规。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
②依法办事,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③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 怎样学会依法办事?P102-P103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你打算如何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呢?
在学习法律方面,我打算:
在遵守法律方面,我打算:
在依法维权方面,我打算:
课外多读关于法律的书籍,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
当合法权益受侵犯时,告诉家长和老师,或通过法治方式来维权。
遵守各种法律法规,不触犯法律。
……
法治践行
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的全国调查数据,将近一半(49.6%)的初中生遭受过言语形式的校园暴力,37.7%的初中生遭遇过关系欺凌,19.1%的初中生在校园里遭受过身体上的暴力伤害,网络欺凌的发生率也达到了14.5%。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19.11.14
拓展链接
3.青少年如何为法治中国建设做贡献?
①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②增强法治意识,遵守各种法律法规,依法办事;
③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我们与法律同行
树立法治意识
学会依法办事
内涵
树立法治意识的意义
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
依法办事的必要性
要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




本课小测
1. “我都告诉你了!行车一步就算酒驾!”面对酒后驾驶的父亲,6岁儿子的话堪称教科书式的劝告。父亲最终因酒后驾驶被处罚。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酒驾父亲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②要增强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
③我国未成年人法治意识比成年人强
④儿子没有做到尊重父亲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C
本课小测
2. 如图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②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
③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④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
D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自2021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个别下调至12岁,明确在“特定情形、特别程序”前提下,12至14周岁未成年人实施严重暴力犯罪,可追究刑事责任。这说明( )
①规范自身行为,不犯罪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②青少年要依法自律,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③国家权力机关推进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④青少年要增强自控能力,认清犯罪危害,预防犯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4.一对夫妇因盗窃双双被判刑,人民法院决定对二人适用错时(错开时间)执行刑罚,以解决其未成年子女无人监护的实际困难。该案例体现的道理有
①法律责任的承担可以因人而异
②向弱者倾斜是法律的基本特征
③我国对未成年人实行特殊保护
④远离犯罪, 需要自觉遵纪守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收获共享
与法同行,让法律至上成为一种信仰
与法同行,让依法办事成为一种习惯
与法同行,让贡献力量成为一种责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