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2012)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4.2 水的组成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科粤版(2012)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4.2 水的组成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4.2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推断水的元素组成。
2.过程与方法
培养观察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教学难点】 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即从宏观理解转向微观分析。
【教学方法】讲解、启发式教学、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水电解器、直流电源、稀硫酸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今天你用水了吗?我们每天都要接触水,对水有了一定的认识,大家还想不想做更深入的探究呢?【板书】4.2 水的组成【过渡】研究物质,从物理性质开始,请归纳你所掌握的有关水的物理性质。【板书】一、水的物理性质(1)通常情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2)在101.3KPa时,沸点是 100℃, 教师活动凝固点是 0 ℃;(3) 4 ℃时密度最大,为1g/cm3 。【投影】讨论与交流1、高原地区烧水煮饭为什么要用高压锅?这和水的什么性质有关。2、玻璃瓶中的水结冰后,为什么会将瓶子冻裂?【过渡】水的组成怎样呢?关于水的组成,人类经历了漫长的认识过程,很长一段时期,人们认为水是由一种元素组成。是这样吗,以下我们来共同探究。【组织阅读】知识准备【板书】二、探究组成水的元素实验探究◇提出问题:水由什么元素组成呢?◇假设与预测:水由 组成的。◇设计并验证实验:【讲解】介绍水电解装置及加硫酸目的。强调学生观察的重心。【演示实验】水的电解【观察引导】水电解时正负电极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两极上得到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呢?如何检验?【提问】结合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解释与结论:【板书】1、电解水的反应式:(H2O) (H2) (O2)教师活动【过渡】水通电分解时,水分子是怎么变化的呢?【多媒体演示】水分解微观动画【讲解】通电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这个实验验证了: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表达与交流:至此,对于水的组成、分子构成、物质变化等你有什么发现。【小结】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宏观上元素种类、质量不变。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与氧气,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实验中氢气、氧气的体积比为2∶1,说明水是有固定组成的,精确实验表明: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板书】2、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是化合物、氧化物。3、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拓展与迁移:你还能设计另一种方案证明水的元素组成吗?教师活动【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探究,相信你对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这节课中,你还学到了什么?能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随堂检测】见屏幕【布置作业】P110 3,4 谈谈在哪些地方都用到了水阅读、交流并概括水的物理性质。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交流,同学发言。阅读资料,回顾知识。 积极思考、参与水的探究过程,做出猜想。熟悉电解器构造,领会观察要领。观察实验现象,做出猜想并设计检验方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初步结论。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水分子分解,氢分子、氧分子的生成过程。倾听,思考结合实验现象,水分子分解过程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交流。倾听、思考记录。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学生活动整理思路、踊跃发言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学习对象,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进一步学习、巩固水的物理性质。锻炼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掌握物质性质能更好服务于与生活。 为探究水的组成做好准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渗透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观察、分析及归纳能力。设计意图宏观理解转向微观分析。从微观上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水的宏观组成。锻炼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掌握水的元素组成,体会探究过程。拓展迁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意图小结收获,锻炼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4.2水的组成
一、水的物理性质
二、探究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反应式:
(H2O) (H2) (O2)
2、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是化合物、氧化物。
3、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