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部编版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部编版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资源简介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一框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律的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法律的本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3.法律的作用: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4.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
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
②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③唐朝时,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
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1.法的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法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所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我国当代法的性质: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3.决定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法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5.法的特征
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6.法的职能: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社会职能。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原因: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第二框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原因
重要性: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②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P73)
③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P74)
必要性: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特别提示】法治和法制的区别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强调法律的制定(立法)了;“法治”强
调法律的实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①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②要求: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①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①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②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①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②要求: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①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②要求: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知识拓展】
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1)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P77)
(2)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P77)
(3) 通过实施法治,保证公民人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P74)
(4) 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P79)
(5)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P79)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第一框 法治国家
一、法治国家的内涵(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1.内涵: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
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2.基本特征
(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
(2)坚持良法之治。
①良法的标准:A.内容合理,制定过程广泛听取意见,符合需要,符合理念;
B.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涵盖各方面。
②如何制定良法?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
(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4)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国家的各项权力,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二、如何建设法治国家
(1)总要求: 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2)具体要求:
①推进宪法实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②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备的法律体系法是治国家的制度前提,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③完善法律实施机制。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建设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
①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②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第二框 法治政府
一、法治政府的内涵
1.法治政府的内涵:
法治政府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
2.法治政府的特征
(1)职能科学的政府
①政府不能什么都管,也不能该管的不管。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关系的配置必须科学合理。
②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都是法治政府必须承担的基本职能。
(2)权责法定的政府(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①如果政府权力没有严格的法律界定,就会出现权力行使的错位、缺位和越位等现象。
②需要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3)执法严明的政府
①执法严明重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求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从事执法活动。
②只有执法严明,才能保证政府有效履行职能,服务社会公众,确保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4)公开公正的政府
①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公正执法要求将公平正义作为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将其贯彻于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
②通过公开公正执法,能够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5)智能高效的政府
政府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促进依法行政,优化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效能。
(6)廉洁诚信的政府
(7)人民满意的政府
二、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①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
②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三、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
①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
②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
第三框 法治社会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1.内涵: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2.具体表现:①从法治意识看,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信法)
②从法律实施看,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守法)
③从实施效果看,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用法)
二、如何建设法治社会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①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②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①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
②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①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②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三、建设法治社会意义
①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②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第九课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第一框 科学立法
一、科学立法的内涵
1.科学立法的内涵:科学立法就是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2.科学立法的原则
①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立法要符合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相适应,制定出适合中国的良法。
②科学立法符合国情和实际。
③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二、如何推进科学立法?
①要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
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
②要充分发扬民主。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③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客观地认识、确认和保护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相对应。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与责任,明确权力行使不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二框 严格执法
一、严格执法的内涵
1.严格执法的内涵: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
2.严格执法的主体:在法律实施体系中,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行政机关要带头严格执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能。
二、严格执法的意义
①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如果有了法而不严格执法,法律就成了“纸老虎”和“稻草人”。政府必须带头严格执法,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全社会尊崇和敬畏法律。
②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政府只有坚持严格执法,惩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群众正当权益,才能彰显公平,伸张正义。
③有助于推进建设法治政府。各级政府能否切实做到严格执法,体现国家法治文明程度,关系法治中国建设成效。只有不断推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才能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任务和目标。
三、如何推进严格执法?
①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要求。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段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 ,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②坚持规范执法。严密的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执法公开公正的重要保障。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
③坚持公正执法。行政执法要坚持公正,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是差别对待。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违背法律的精神和原则。要有效杜绝执法不公、随意执法,不断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
④坚持文明执法。执法部门要改进执法方式,做到语言、行为规范,融法、理、情于一体、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
第三框 公正司法
一、公正司法的内涵
1.公正司法的内涵: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具体就法院的审判而言,公正司法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做到平等和正当,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
2.公正司法的内容(具体体现)
(1)司法的程序要公正
要求: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司法过程严格依据诉讼法进行。
意义:通过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实现结果公正,有效保护公民的程序权利,从而使得审判结果可以更好地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
(2)司法的结果要公正
含义:结果的公正,意味着法律适用准确,案件事实清楚,裁判结果合法合理。
意义:只有结果公正,才能有效解决案件纠纷。惩罚违法者,救济受害者。
二、如何推进公正司法
①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
②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
③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
④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等的制度保障。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
第四框 全民守法
一、全民守法内涵
1.全民守法的内涵: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2.目标: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1.从公民的角度(全民守法的原则或要求)
①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②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各种义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③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进行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2.从国家的角度
①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
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观念上)
②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行动上)
③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道德上)
【必背的重要观点】
1.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方式。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2.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核心和统帅地位。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4.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是人民。
5.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不是公民利益。(权利不等于利益)
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科学立法的主体: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立法机关不等于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
人民不可以立法,但可以参与立法。
严格执法的主体:执法机关。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执法机关不等于行政机关)
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等于不受任何监督。
公正司法的主体:司法机关(包括法院和检察院)。法院是法律审判机关,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
7.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以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