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课件(27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高二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课件(27张)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第二框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如何正确运用简答判断?
主议题:
子议题1:下列判断是性质判断吗?如何正确认识性质判断?
子议题2:结合以下示例,谈谈你对关系判断的认识?
谷爱凌称将担任美国申奥大使,中国网友炸了!
子议题1:下列判断是性质判断吗?如何正确认识性质判断?
谷爱凌是冠军。
谷爱凌是美国申奥大使。
有些中国网友是理性的。
有些中国网友不是理性的。
所有冰雪运动员是勇敢的。
所有冰雪运动员不是懦弱的。
申奥大使不是新鲜事。
断定“谷爱凌”具有“冠军”的性质。
断定“谷爱凌”具有“美国申奥大使”的性质。
断定“有些中国人”具有“理性”的性质。
断定“有些中国人”不具有“理性”的性质。
断定“冰雪运动员”具有“勇敢”的性质。
断定“冰雪运动员”不具有“懦弱”的性质。
断定“申奥大使”不具有“新鲜”的性质。
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1、运用性质判断的必要性
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要判断它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要对事物的性质作出“有”(是)或“没有”(不是)的判定。这就需要运用性质判断。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2、性质判断(直言判断)的含义
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
例如:
①所有的冰雪运动员都是勇敢的。
②有些中国人是理性的。
③谷爱凌是冠军。
④所有的冰雪运动员都不是懦弱的。
⑤有些中国人不是理性的。
⑥申奥大使不是新鲜事。
四个判断中,①②③都是断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④⑤⑥都是断定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这四个判断都是直接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这些性质的,而且除此以外这些判断都不包含其他判断,所以它们都是直言判断。如果再加上其他的理由条件,则就不是直言判断。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3、性质判断(直言判断)的结构
性质判断主要由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构成。
所有 冰雪运动员 是 勇敢的。
①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
②主项:表示断定对象;
③联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
④谓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某翁请客,见三位主客只来了一位,五位陪客只来了三位,便着急地说:“唉,该来的没来!”陪客一听,有的坐不住,走了。见主客未到齐,又有陪客走了,他更着急,脱口而出:、“不该走的走了!”话音刚落,所有客人都走了。此翁傻了:“我错在哪儿 ”
探究问题:此翁请客失败,他的判断出了什么问题 你能纠正他的错误吗
这里,此翁请客失败,在于其使用性质判断时误用了量项。
省略全称量项的判断
(所有)该来的没来!
补充完整
(所有)不该走的走了!
补充完整
更正
(有的)该来的没来!
更正
(有的)不该走的走了!
该来的没来!
不该走的走了!
此翁使用了两个判断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4、性质判断(直言判断)的类型
(1)依据判断的质,即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性质判断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例1:谷爱凌是冠军。
例2:申奥大使不是新鲜事。
注意:
肯定判断的联项是“是”,对日常语言表达中,“是”常常被省略或替代。如“这篇文章很好”,“他当校长了”。
否定判断的联项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省略,但可以被替代。如,“教室里无人”。
肯定判断
否定判断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2)从判断的量,即以判断所断定的对象的范围,性质判断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
①全称量项是指在判断中,对主项的全部外延作断定的量项。常用的全称量项有:所有、全部、任何、一切、都、凡是、每个、个个等。
②特称量项是指在判断中,对主项的部分外延作断定的量项。常用的特称量项有:有的、有些、并非所有等。
③单称量项是指在判断中,当主项为单独概念时用来断定主项的量项。
例1:所有的冰雪运动员都是勇敢的。
例2:有些中国人是理性的。
例3:谷爱凌是冠军。
全称判断
特称判断
单称判断
所有冰雪运动员是勇敢的。
所有冰雪运动员不是懦弱的。
有些中国网友是理性的。
有些中国网友不是理性的。
谷爱凌是冠军。
谷爱凌不是英国申奥大使。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3)从质与量的结合上划分,性质判断有六种基本的判断形式: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全称肯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
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对于性质判断,设主项为S,谓项为P,六种性质判断可以这样表达:
(1)全称肯定判断形式为“所有S是P",用人工语言可写为SAP,简写作A。A的含义是“所有......都是……”。
(2)全称否定判断形式为“所有S不是P",用人工语言可写为SEP,简写作E。E的含义是“所有……都不是……”。
(3)特称肯定判断形式为“有S是P",用人工语言可写为SIP,简写作I。
I的含义是“有......是......“。
(4)特称否定判断形式为“有S不是P" ,用人工语言可写为SOP,简写作O。O的含义是“有……不是……”。
【知识拓展】性质判断的字母表达形式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知识总结】性质判断的种类
划分标准 种类
判断的质 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判断的量 全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
特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
单称判断 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
质与量的结合 六种基本判断形式: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5、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
(2)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状况,容易造成误解。
(3)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
例如:是理性的。
例如:运动员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
例如:所有的自媒体都是正当的。
子议题2:结合以下示例,谈谈你对关系判断的认识?
冯国珍是谷燕的妈妈,谷燕是谷爱凌的妈妈。
冯国珍的岁数比谷燕大,谷燕的岁数比谷爱凌大。
谷爱凌和苏翊鸣是朋友。
苏翊鸣是佐藤康弘(苏翊鸣教练)的朋友。
谷爱凌信任苏翊鸣。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1、关系判断的含义及运用关系判断的必要性
(1)含义
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2)必要性
事物除了具有某些性质之外,还与其他事物有多种关系。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性质,也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2、关系判断的组成
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构成。
例如:很多中国人深爱谷爱凌。
很多 中国人 深爱 谷爱凌。
量项
第一关系者项
关系项
第二关系者项
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按出现顺序称第一、第二…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的关系。
量项:表示关系者项的范围。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谷爱凌和苏翊鸣是朋友。
谷爱凌比苏翊鸣年纪大。
谷爱凌 信任 妈妈。
假设以下关系成立:
探究问题:将上述三个判断中双方的位置互换一下,原来的关系是否还能成立?
关系者项
关系项
关系项
关系者项
关系者项
关系者项
关系项
苏翊鸣和谷爱凌是朋友。
苏翊鸣比谷爱凌年纪大。
妈妈信任谷爱凌。
对称关系
反对称关系
不一定成立
非对称关系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3、关系判断的种类
根据“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 和 传递性关系。
(1)对象之间关系对称性的三种表现形式:
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
(2)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的三种表现形式:
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1)对象之间关系对称性的三种表现形式
①对称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还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对称关系。
例如:谷爱凌和苏翊鸣是朋友。
苏翊鸣和谷爱凌也是同学。
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
常见词语:朋友、同学、对立、相等、相同等。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②反对称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反对称关系。
例如:谷爱凌比苏翊鸣年龄大。
苏翊鸣肯定不比谷爱凌年龄大。
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
常见词语:大于、晚于、多于、高于、侵略、剥削等。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③非对称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就被称为非对称关系。
例如:我认识谷爱凌。
谷爱凌不一定认识我。
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
常见词语:认识、尊重、重视、喜欢、信任、帮助等。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2)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的三种表现形式
①传递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第三个对象也具有那种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之间还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传递关系。
例如:冯国珍的岁数比谷燕大,谷燕的岁数比谷爱凌大,“.....岁数比....大”关系是一种传递关系。因为冯国珍的岁数肯定比谷爱凌大。
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②反传递关系:如果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反传递关系。。
例如:冯国珍是谷燕的妈妈,谷燕是谷爱凌的妈妈。“.....是....的妈妈”关系是一种反传递关系。因为冯国珍肯定不是谷爱凌的妈妈。
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③非传递关系:如果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就被称为非传递关系。。
例如:谷爱凌是苏翊鸣的朋友,苏翊鸣是佐藤康弘(苏翊鸣教练)的朋友,“.....是....的朋友”关系是一种非传递关系。因为谷爱凌不一定是佐藤康弘的朋友。
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4、弄清不同对象之间关系的意义
(1)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楚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2)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堂小结
简单判断
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
含义
构成
类型
含义
构成
类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