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案

资源简介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实验教材上册中第六单元第三课题的第一课时。从知识角度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在课程标准中把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列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材设计的顺序是首先让学生利用课题2中讨论确定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它的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和与水反应,最后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介绍了二氧化碳使澄清水灰水变浑浊的原因。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是本节课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是学生较熟悉的一种气体。为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知欲望,本节课想通过创设开展活动和科学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以获得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展示两瓶气体(空气和二氧化碳)导入新课。让学生分辨是否一样,借此一方面突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某些方面,一方面提出新的问题,引入课题。为课堂创设一种探究氛围。
随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刚才的观察,让生尽可能多的说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随之展开探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出发,对于二氧化碳密度的探究,让学生讨论,确定合理的实验方案,然后选择优秀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望由此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二氧化碳灭火实验实验的展示,对其现象的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得出二氧化碳的一个化学性质,即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一个物理性质,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在分析的时候,充分地让学生讨论,使他们的思想火花交流撞击,经历合作学习的过程。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氧化碳的溶解性的探究实验将会非常生动形象地表明二氧化碳溶于水,但是溶解性有多大?这点学生会很模糊。这里设计提供一点资料,用数据说明它的溶解性相对来说比较小,算不上是易溶,只能说是能溶于水。
但是塑料瓶变瘪变扁一定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吗?有没有可能在此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呢?反应的能占多少?溶解的又能有多少?为了让学生明了这一点,在此后设计了一张小资料,也用数据说明问题。一方面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另一方面启发学生树立占有资料的意识。
通过实物展台,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学生已有的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学生对这个实验现象认真分析,层层推理,得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产物是石蕊溶液变色的根本原因。然后结合第二课题的二氧化碳的制取知识,对碳酸容易分解进行验证。将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以期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
对于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得出是由于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的原因。
那么,检验一种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可以选用哪些物质?通过这问题的探究,强化学生利用性质来鉴别物质的思路,并使知识点得以灵活运用。一开始导入新课时的伏笔浮出水面,用澄清的石灰水很容易就把2号瓶中气体确定下来。
总之,这一节课希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验、教材、课件有机结合,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并培养学生学习方法。
做了上述工作,感觉江郎才尽;不足不当之处,望不吝指正。
二氧化碳的性质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首先,请看大屏幕。
(实物投影两瓶气体)
这里有两个集气瓶,都装满着物质。请你观察,瓶内的物质,一样吗?
生:一样。
师:哪些方面一样?
生:颜色
生:状态
(师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1、2号瓶中)
生:1号气体使火焰没有明显变化,2号气体使火焰熄灭。
师:请问,两瓶气体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2号气体会是哪种?
生:二氧化碳
生:氮气
生:惰性气体
师:那么,2号瓶中到底是哪种气体?要准确判断它,需依据物质的性质。今天,让我们来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那么,据你所知,二氧化碳的性质物理性质有哪些?
生: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生:溶于水。
师:你刚才的描述准确吗?你能设计一些方法来证实一下吗?可以讨论。
(生同桌讨论)
生:用眼睛看看鼻子闻闻证实其颜色状态气味。
生:用二氧化碳填充氢气球,看气球往上飘还是往下落,来验证密度。
生:往天平的托盘里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天平天平平衡情况来验证密度。
师:溶解性呢?
生:取一塑料瓶,集满二氧化碳,向其中倒水,振荡,观察瓶壁变化。
师:同学们说的方法都非常好,让我们选用两个方案来进行实验。请两位同学前来监督与观察。
(师将二氧化碳倒向呈阶梯状排布的蜡烛火焰)
师:请同学们注意蜡烛火焰变化。
生:蜡烛火焰熄灭,上层的先熄灭。
师:这说明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生:密度比空气的大。
生:不能支持燃烧。
师:它能燃烧吗?
生;不能。
师:那么,总之,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哪两点性质?
生: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
师:这瓶气体也是二氧化碳。再请两位同学前来,协作一下。
(师向其中倒入约一半的水,让生振荡)
生:瓶壁变瘪。
师:这说明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
生:溶于水。
生:易溶于水。
师:不同的气体不水中溶解能力大小不同。室温下,一体积水中约能溶解氯化氢442体积,通常说氯化氢极易溶于水,一体积水中约能溶解二氧化硫40体积,所以说二氧化硫易溶于水,请读书P114,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生读书)
师:那么,你说,二氧化碳能算是易溶水的吗?只能是象课文中所述的“能溶于水”。根据刚才实验与分析,同学们来完成下表。
(师放映对上述实验中二氧化碳的性质小结的表格,生独立完成并说出)
师:其中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生:化学性质。
师:你能总结一下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吗?
生: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能溶于水。
师:那么二氧化碳在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生:有。
生:没有。
师: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明。这是一种叫做石蕊的物质,观察它的颜色和状态。
生:紫色粉末。
师:这是石蕊溶于水所得的石蕊溶液,它什么颜色。
生:紫色。
师:把纸花放入,取出,晾干,那么纸花上就有了哪种物质?呈什么颜色?
(师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紫色的石蕊纸花四朵)
任取一朵,向其上喷醋酸,请注意颜色变化。
(以下都在实物展台上展示效果)
生:由紫色变成红色。
师:这说明石蕊有什么特性?
生:石蕊遇酸变红。
师:说明酸有什么性质?
生:说明酸能使石蕊变成红色。
师:再取一朵紫花,喷水。注意颜色变化。
生:颜色不变。
师:这说明水不具有什么性质?
生: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
师:取第三朵纸花,放入二氧化碳中。注意颜色变化。
再取一朵小花,先喷上水,再放入二氧化碳中。
生:直接放入二氧化碳中的纸花不变色,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的纸花由紫色变为红色。
师:这说明二氧化碳不具有哪种性质?
生: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师:喷水后紫色变为红色,是什么物质使石蕊变色了?是喷的水吗?
生:不是。
师:是二氧化碳吗?
生:不是。
师:那一定是其它一种物质,新生成的。这种物质肯定呈酸性还是碱性?
生:酸性。
师:由此,可以说明二氧化碳能哪种物质反应生成具有什么性质的物质?
生: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呈酸性的物质。
师:小心的将由紫色变为红色的小花烘干,注意颜色变化。
生:由红色又变成紫色。
师:这说明生成的酸稳定还是不稳定?
生:不稳定。
师:根据刚才实验,让我们来总结下列物质各有哪些性质。
(师放映片3,生探讨本实验确定石蕊、二氧化碳、碳酸各自具有的性质。)
生:紫色石蕊遇酸能变红色。
生: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师: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酸中一定含有哪几种元素?
(师板书化学方程式中两反应物)
生:碳、氢、氧。
(师板书CHO)
师:你判断的依据是?
生:质量守恒定律。
师:那么,你说生成的这种酸是硫酸吗?是磷酸吗?是氯酸吗?
(师副板书硫酸、磷酸、氯酸的化学式,并把其中的S、P、Cl着重用红色笔写出)
生:都不是。应当说是碳酸。
师:那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生板书)
师:生成的碳酸真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吗?
(师向有溶有二氧化碳的水的塑料瓶中放入一紫色的石蕊纸花)
生:紫色又变成红色。
师:受热后,紫色又变成红色,说明碳酸有什么样的性质?
生: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师: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碳酸分解的反应。
(生板书)
师:生产汽水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哪个反应?喝汽水时,打开瓶塞,一定会发生哪个反应?
生:前者
生:后者。
师:请把这两个反应分别读几遍。
(动画强调)
师:某同学打开汽水,将泡沫通到澄清石灰水中,则石灰水会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变浑浊。
师:为什么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澄清石灰水是氢氧化钙和水的混合物,那么,是二氧化 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其中出现浑浊了吗?
(师展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塑料瓶中碳酸溶液的透明度)
生:不是,碳酸溶液无色透明。
师:那一定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一种物质,这种物质白色沉淀。它叫做碳酸钙,另外,还生成了一种氧化物。你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一下吗?
(生写出,一生板书)
师:请同学们读几遍。
师:空气中也有二氧化碳。若把澄清石灰水久置于空气中,则它会在表面及瓶壁上出现一层白膜。请会大屏幕。
(师展示有白膜的试剂瓶,并放映片,生探究)
生:是碳酸钙。是因为发生了反应: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生:这层白膜能用水洗去。
生:这层白膜不能用水洗去,因为碳酸钙不溶于水
师:那么,我们来试一试。
(一生前来向有白膜的试剂瓶中倒水)
生:没有洗去。
生:可以用稀盐酸洗去。
师:试一试。
(一生前来向有白膜的瓶中倒稀盐酸)
生:真能洗去。
师:你能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一下吗?
(生写出化学方程式,一生板书)
师:综上所述,关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你能说出三点来吗?请说明你依据的是哪个反应。
(学生讨论)
生: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依据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
生: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依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物使紫色石蕊变红。
生: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依据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师:同学们总结得不错。请再明确一下,读一读。
(师放映片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生读)
师:那么,让我们来总结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
(放映片,强调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中溶解性。)
师:请看小资料。
(师放映二氧化碳在溶于水的资料,生读出)
师: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
要鉴别一种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须利用哪点性质?
(生讨论确定)
生:利用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
师:利用燃着的木条行吗?
生:不行,因为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只是二氧化碳,还有氮气等气体。
师:利用紫色石蕊溶液行吗?
生:不行。因为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的物质不只是二氧化碳,还有酸或是溶于水生成酸的物质。
师:那好,让我们来检验一下,二号瓶中的气体为哪种?哪个同学想来检验?
(一生上前台进行检验)
生:木条熄灭,证明该气体为二氧化碳。
师:好。同学们,你能独立完成下列作业吗?
(师放映布置作业片)
师:今天的课到此结束,祝同学们学习愉快!
《第六单元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
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 后 反 思
通过实施本节课教学与聆听点评指导,受益非浅。
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学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
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
课堂教学教程中,有实物展台、课件等可用手段,利用它们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摆花架子;不用过于追求教学模式与环节,要力争学生会了的不讲。本节课上,对于学生已熟知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性质的分析占用时间太多,应在该性质的利用上多做设计
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增强其学习意识,将是好为人师的永恒追求。
立新中学
单 梅
《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点评
高密市立新中学 荆世兴
单梅老师的这一节课讲的是人教版化学实验教材上册中第六单元第三课题的第一部分,从知识角度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在课程标准中把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列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材设计的顺序是首先让学生利用课题2中讨论确定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它的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和与水反应,最后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介绍了二氧化碳使澄清水灰水变浑浊的原因。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是本节课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气体,在生物等其他学科中也多有涉及。这是一个好事,因为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的,至少在心理上是熟悉的。但是固有的知识经验有时也会影响我们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怎样扬长避短,既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技术难题。
本节课单老师通过精心创设开展活动和科学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以获得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体现了学生活动和科学探究的特点。
新课的导入是通过展示两瓶气体:空气和二氧化碳,让学生分辨,借此一方面突出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某些方面,一方面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以疑问导入新课,就给学生一个思考,带着问题学习,自然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课堂形成了一个心理上的探究氛围。
随后的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刚才的观察,提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对于其密度的探究随之展开,从现在的教材课程设计来看,提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出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来构建认识,这已成为新的化学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对于二氧化碳密度的探究,放手让学生分组充分讨论,确定合理的实验方案,然后选择优秀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这种立足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的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所做的二氧化碳灭火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化学实验,通过这个实验的展示,对其现象的深入剖析,不难得出二氧化碳的一个化学性质,即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一个物理性质,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在分析的时候,充分地让学生讨论,使他们的思想火花互相交流、撞击,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特点。这种方式可以弥补教学过程中难以面向有着差异的众多学生分别教学的不足,从而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氧化碳的密度的探究实验非常生动形象地表明了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但是塑料瓶变瘪变扁一定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吗?有没有可能在此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呢?通过学生的讨论,很自然地将二氧化碳和水作用的探究活动推出。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通过实物展台很好地将实验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对这个实验现象认真分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逻辑推理能力,就像福尔摩斯破案一样,一层层推理,终于得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产物是石蕊溶液变色的根本原因。然后结合第二课题的二氧化碳的制取知识,提出对碳酸是否容易分解的探究。这种将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对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这番话充分表明了探究学习的价值所在。
对于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推出是由于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的原因,用这个反应可以检验二氧化碳。这个时候,一开始导入新课时的伏笔才得以浮出水面,用澄清的石灰水很容易就把那瓶不支持燃烧的气体的身份确定下来。学生一开始思索的问题在经历了将近30分钟终于得到回答,形成了思想上的学习高潮。这种教学设计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综合来看,这一节课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将实验、教材、讨论还有教学课件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知识以多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方面,没有局限于教材设计的方案,而是使学生思路进一步放开,比如二氧化碳密度、溶解性的实验探究,让学生讨论其他的可行实验,这样就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这一节课比较注意创建学习情境,通过精心设计来创设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成功地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如果说这一节课尚有不足的话,我认为学生在实验后的交流还不够充分。再就是对知识的深化与应用方面还可以继续加强,最后就是在提问方式上还需要进一步设计,使问题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深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听这一节课,使我有以下的体会:在如今的信息时代,知识量正在以几何级数呈爆炸式地增长,有专家预测,10年后,我们现在的知识有80%的要落伍。那么,我们教师的职责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应该怎么教?现在实行的课程改革其实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才通过教材内容的设计来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应该成为目前主流的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的变革其实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策略,同时新时代对于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因为我们在座的基本都是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走出来的,因此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不可避免要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要让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变化是不容易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己,才能在新的形势下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如果我们自己不变化,只是用已有的知识去教学,只会越来越力不从心,只有掌握了新的教学思想,领会了新的教学精神,使自己站在一个较高的点上,或者是处于一个较高的教学境界,我们的教学才能游刃有余。
说穿了,我们教师就是要利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学会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新问题解决,又会学到新知识,新知识又被利用作为工具来解决新问题,这样就能生生不息,形成一个不断创新的、能不断吐故纳新的思维系统。如果说生物上讲究生态平衡,那么,学习也应该是这样,在每个学生头脑里形成一个学习生态系统,它能和外界不断交流,随时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随时保持更新。真正的终身学习,我觉得就该如此。这应该是我们老师的义务。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