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东南亚(第1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东南亚(第1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东南亚》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图表说出东南亚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的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区域范围以及主要的国家,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图表说出东南亚高温多雨的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并通过读图发现其农作物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强化位置的重要性。
2.强化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地图、强化重点和难点的教学,对相关课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增加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2.通过生活性地理情景的引入,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树立人类活动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东南亚的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理解“十字路口”的位置特点。
2.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
学情分析:《东南亚》一节,介绍了东南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一些内容,如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山河相间和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目的是让多数学生掌握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区域特征,掌握简单的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区域评价。
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掌握了一些关于世界地理的知识,具备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前面已学习过日本,了解了如何去确立一个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的方法,但不是很熟练,通过对东南亚的学习,可以对这方面的知识更深一步的掌握,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读图,看图的能力,学会如何运用地图。
紧扣新课标要求,在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具体学情的教学目标,同时在课标引领下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标准,而且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发展观。同时,教学环节的设计需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组织形式上侧重小组合作,这些教学策略将会非常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东南亚位置、气候和农业的图文资料。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先观看一组关于东南亚风景的图片,背景音乐是东南亚的民歌。
(设计意图:美不胜收的景色,令人馋涎欲滴的佳肴,美妙动听的音乐,一开始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这一堂课的兴趣。新课标中的“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本节课的导入从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出发,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充满活力,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索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师问:你们知道刚才图片出自哪里啊?
生预答:泰国、缅甸、柬埔寨……
师问:这些国家在亚洲的六个分区中属于哪个分区?
指名学生回答:东南亚
师:嗯!东南亚是我们亚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景色迷人,物产丰富,今天我们跟随着小游客丁丁的脚步,一起到东南亚去旅游。
首先,要知道东南亚去旅游,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呢?观察《地理图册》第13页,说出东南亚所处的位置:(有同学不会的,前后座的同学可以讨论)
板书:第二节东南亚
位置:
1、经、纬度位置:纬度位置(10°S──23°26′N) :决定了东南亚大部分位于热带。
半球位置:
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比较大。
(设计意图:前面的几节课已学过如何确定一个地区的位置,但是有些学生不会识别经度和东西半球,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相互讲解,尽可能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已掌握的学生,通过对同学间的讲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印象。)
教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评定。
?师:要求学生结合课后活动?在“东南亚地形图”上找出亚洲、大洋洲、印度洋、太平洋。并用笔把两个大洲用线连起来,两个大
洋也用线连起来,观察形成什么字
生:得出“十”字,它处于沟通亚洲与大洋洲、联系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师:非常好!观察地图:有一批货物从日本海运到欧洲西部,最短线路要经过哪些地区?到非洲呢?
生:说出沿途经过的地区。
师:这二条线路都要经过一个非常狭窄的水道,知道是哪个水道吗?
生:马六甲海峡。
师:马六甲海峡非常狭小,但在航行上又很重要,所以称它是“十字路口”的咽喉之地。
观看视频《海上生命线》
师:马六甲海峡对于我国来说非常重要,对于日本重要吗?为什么?
生答:重要。 因为日本的原料和燃料绝大多数要进口,工业制成品绝大部分要出口,进出口一般以海运为主。
课堂拓展:师:设想我国如何摆脱单纯依靠马六甲海峡的这种局面?(小组讨论得出。)可以有多个答案,合理即可。
(设计意图:在地理课堂上,不仅仅教会学生运用地图,还要对课堂知识进行活学活用。加深学生对知识掌握,拓展学生的思路,做到活学活用。)
二、国家组成:
师:丁丁可以到哪些国家去旅游呢?观察 “东南亚地图”,前后座位四人合作交流得出结果:
(课件出示)
1、东南亚主要包括哪两大区域?
2、东南亚包括哪些国家?
3、哪些国家是内陆国、临海国、岛国?哪些国家和我国在陆地上接壤?
学生得出答案。
(设计意图:这三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不需要教师一一讲解。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东南亚的十一个国家,你们能快速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出示记忆国家名字小技巧:岳飞和东太,去二亚的寨子里吃老面,看新闻。
抽查学生对这十一个国家名字的记忆情况,并进行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记得又快又准。
(设计意图:用比赛促使学生进行记忆,同时激发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
出示十一个国家的首都,学生读一遍,对这一部分内容有所了解。
三.范围

师讲解: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而得名,与我国山水相连;马来群岛在中南半岛的东南方,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我们习惯上叫它南洋群岛。

(设计意图:区域位置和范围的学习,主要采用了读图用图的学习方法,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读图观察和根据地图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读图点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学习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学会位置特点的分析方法,对学生学会区域地理问题的分析起到了很好的启发作用。)
四、气候:
师:我们到一个地方去旅游,首先要想到的我们要带哪些行李吧,那么你们告诉丁丁要准备哪些东西呢?
出示东南亚气候图,分析中南各半岛和马来群岛分别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各自有什么特点?
生答:中南半岛大部分是热带季风气候,马来群岛和一小部分中南半岛是热带雨林气候。
师:两种气候各自有什么特点呢?
生答: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二季;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设计意图::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是上学期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会学生去运用这些学过的知识。)
师:丁丁到东南亚归来,你们想让他带哪些特产呢?
东南亚的地处热带,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热带水果有哪些呢?
生答:香蕉、菠萝、榴莲、芒果、木瓜……
师:很好,这些水果都可以在东南亚种植。那么粮食作物有哪些呢?小麦可以吗?水稻呢?
生答:小麦不可以,水稻可以。
师出示探究问题:泰国主要是哪种气候类型?为什么多发洪涝灾害?东南亚的稻米与气候条件有何关联?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除稻米外,东南亚还成为了世界上哪些重要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生产或出口地,这些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地区如何分布?阅读课本24页图7.24“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1)说出东南亚的特产;(2)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对东南亚主要农作物的类型和分布又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展示交流成果,教师点拨提升:
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热带,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这两种气候都具有全年高温、降水丰沛的特征,有利于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
1.水稻生长喜高温多雨,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东南亚气候高温多雨,耕地较少,人口稠密,这种自然和人文条件决定了水稻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并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2.湿热的气候条件,也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棕榈油、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
(1)泰国: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国。
(2)马来西亚:世界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
(3)印度尼西亚: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4)菲律宾:世界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
教师出示反馈练习:假设你去东南亚旅途,就会有这样一个发现:东南亚人喜欢吃米饭,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带着刚才的学习收获,再次进行合作交流。
教师点拨提升: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物产是影响居民食物结构的主要原因。
拓展延伸:老师多媒体播放东南亚丰富的物产景观图片,培养学生感悟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对新闻热点的关注热情很高,以稻米进口和暴雨洪灾引入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学习,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很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教材,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既顺利完成了知识目标的达成,又可以在问题式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在教学中体现出方法教学的强大威力。教学过程的探究问题、反馈练习、点拨提升环环相扣,让学生在问题探索的情境中发现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同时获得了相关知识。)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我们的近邻──东南亚的位置特点、气候与热带农业生产等相关知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东南亚“十字路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知道了东南亚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描述某地区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分析该地区自然影响人文等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五、交流反馈:
1、把下列物产与相应的国家用线连接起来:
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 印度尼西亚
世界上最大的油棕生产国 菲律宾
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泰 国
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 马来西亚
2、下列不是东南亚选择水稻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原因 ( )
A、水稻是产量较高的作物 B、平原面积广大
C 、人口稠密 D、高温
3、中南半岛的气候类型是------------------------ (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4、下列国家属于东南亚内陆国的是-----------------( )
A、柬埔寨 B、泰 国
C、老挝 D、印度尼西亚
5、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著名的群岛国,领土跨————( )
A、亚洲和欧洲 B、亚洲和非洲
C、亚洲和大洋洲 D、亚洲和南美洲
六、教学反思:在对东南亚的学习中,我们在课堂上主要是用生活中的地理导入,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同时关注地图教学,重视探究问题下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方法和规律的感悟。
(设计意图:有效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自觉性和智慧性的双重体现,它的作用在于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活动日益完善。每一节课后的反思得失,教师回顾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对其理性思考,为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