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巴西》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分布、主要气候类型以及河流等自然地理特点。2.理解巴西多元文化的形成过程以及影响。3.掌握巴西农业、工业发展的条件以及分布特点。4.知道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及雨林被破坏后产生的环境问题。(二)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发展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归纳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2.分析巴西人口分布、人种构成以及多元文化特征及其影响。3.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巴西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巴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过程、特点。(二)教学难点结合巴西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的现状,分析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视频文件、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看图片,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几组图片,让学生观看,初步感知巴西预设学生回答:知道巴西的位置、风俗民情,气候特点等内容。教师: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巴西,了解巴西。我们学习的总体思路是: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认识巴西。【学习新课】活动一:巴西在哪里(巴西的地理位置:半球、海陆、纬度)教师布置任务:阅读课本,说出巴西地理位置的特点。(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半球位置)学生完成任务:(1)读图,分别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半球位置三方面进行梳理,通过指图、讨论进行分析、总结。(2)指图总结:巴西的位置特点:巴西地处低纬度,位于拉丁美洲,东邻大西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全部在西半球。教师布置任务:读图说明巴西是国土广大的热带国家。学生完成任务:结合数据图以及位置图,分析巴西的面积特点以及纬度位置特点。从巴西的足球文化、桑巴文化看巴西人种构成活动二:巴西的多元文化教师布设任务:分析巴西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影响。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读图:巴西融合了哪些地域的文化 2.讨论:多元文化对巴西有哪些影响 教师:结合课件,利用狂欢节、桑巴舞的视频资料,引领学生进一步学习。教师总结:不同地域的文化在巴西融合,导致了巴西社会文化的多元性,促进了巴西的社会发展。尤其是狂欢节、桑巴舞和足球,它们是巴西的文化教师:布置任务:阅读课本,说明巴西的社会文化特点。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读图归纳巴西人种构成的特点。2.巴西混血种人数量多,这是怎么形成的 (课件有图)阅读课本,分析原因并结合卞卡一家成员构成图、巴西足球队员图进行归纳,得出结论。预设学生回答:欧洲殖民者(白种人)进入巴西,贩卖黑奴到巴西,居民通婚,出现混血种人。教师布置任务:读巴西的地形、河流图,分析巴西的地形、河流有什么特点 学生完成任务:1.读图找出巴西的主要地形区 巴西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2.找出巴西的主要河流 结合课本分析巴西河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教师:点评学生回答情况,运用课件展示相关答案。【设计意图】读图分析地形、河流特点,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地形区和河流自述的形式展开教学,形式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三:巴西的气候教师:呈现巴西气候图,布置任务:找出巴西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结合气候特征图分析巴西的气候特点。学生:按照要求找出巴西的主要类型,描述气候分布和气候特点。总结巴西的气候特点:终年高温、降水较多,气候以湿热为主。教师:点击课件呈现相关答案,气候展示形式为地形区自述的方式。合作探究:亚马孙河为什么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 (从地形、气候方面分析)学生分析总结:(预设探究结果)亚马孙河所处地区地势低平,北、中、南地势高,便于水的汇集;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大。教师:综合地形、气候和河流三方面内容,总结一下巴西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预设学生回答: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总体降水较多,以湿热为主;河流较多,水能丰富(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活动四:巴西人口与城市与工农业生产教师:呈现图片资料,并提出问题: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巴西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 2.亚马孙河流域的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 3.巴西的首都在哪里 找出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试从气候、地形角度分析巴西发农业的有利条件大部分位于热带,气候湿热,水资源丰富;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可耕地多巴西有哪些著名的矿产资源?铁矿其储量、开采量和出口量都居首位何种矿产资源不足?巴西如何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煤,石油开发水电,建成了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的什么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预设学生回答:1.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原因是:地形平坦、气候湿润、交通便利、开发较早等。2.亚马孙河流域人口稀少。原因是:亚马孙河流域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森林茂密、交通不便等。【课堂小结】(第二课时)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