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理解对比的学习方法。
2.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了解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形成科学自然观。
2.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珍爱生命,加深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三、实验改进
由于白磷的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课本上的实验设计是一敞口设计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 ,在教室中不容易操作,所以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把白磷和红磷分别放在试管中,堵上胶塞,然后再把试管放在热水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这样就避免了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引入新课 出示图片并要求学生讨论火的用途。【板书】课题1 燃烧和灭火 学生观看图片讨论。 体会燃烧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作用。
温故而知新 提出问题:1、(白)红磷燃烧的现象?2、(白)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回答并板书 通过温习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把前后内容充分联系起来。
出示问题:你能描述出哪些燃烧的特征 学生讨论燃烧的现象得出结论: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总结燃烧的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总结燃烧的条件 提出问题 进行猜想:请根据蜡烛燃烧实验和之前所学知识猜想一下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假设与猜想物质是否有要求是否需要其他物质的参与是否需要特定条件得出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讨论回答 通过动态火三角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出示着火点的定义和习题 学生通过习题理解着火点的定义。
分析实验深刻理解燃烧的条件 播放视频燃烧条件的实验。出示问题:在烧杯中注入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图所示),观察现象。 1、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2、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通过观看燃烧的条件实验视频,然后分析实验现象,这样让学生既加深了燃烧条件的理解,又能把不能在教室里做的实验,从感官认识到理论更深刻。
出示问题:1、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如何使铜片上的红磷燃烧起来?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4、水中的白磷能让它燃烧吗?播放视频 学生讨论回答: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给铜片上的红磷继续加热使温度达到其着火点。 说明燃烧是需要有氧气的参与。
改进实验提升训练 演示实验。出示习题: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小军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 他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
将分别盛有少量白磷和少量红磷的两支试管,放到盛水的烧杯中,另将少量白磷直接投入到烧杯的水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
①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②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③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
(1)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由现象①②得到的燃烧条件是____________;
由现象①③得到的燃烧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2) 小杰认为小军设计的装置有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小杰改进的装置如图2,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小林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习题。 通过改进实验既避免了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也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燃烧的条件。
魔术表演:烧不坏的手帕。出示习题:用一块棉手帕浸泡在酒精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用火点燃,当手帕的火焰熄灭后,发现手帕完好无缺,下面解释正确的是( )
A.是魔术,你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酒精能降低棉布的着火点
C.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酒精跟棉布反应,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学生观察思考问题:通过实验及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手帕不会被酒精溶液烧毁? 通过趣味实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出示选择题,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不至于盲目,不知从何考虑。
走进生活引出灭火原理 出示图片给出实验器材,让学生讨论如何灭火?然后出示成语:釜底抽薪,钻木取火,杯水车薪,火上浇油,煽风点火,抱薪救火。让学生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成语。然后出示灭火图片,讨论真实的灭火原理。 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灭火的原理:1.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2.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3.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以贴近生活的蜡烛燃烧来讨论灭火的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练一练巩固提升 练一练:1、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杆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杆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杆着火点高C.火柴杆潮湿,不易继续燃烧D.火柴杆接触的氧气少2、小明拿一瓶汽油,打开瓶盖放在空气中,他发现,汽油虽然与空气接触,但并未燃烧,其原因是( )A 是液态物质 B 与氧气接触少 C 具有挥发性 D温度低于着火点3、森林着火时,救火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是 ( )A.隔绝空气 B.开辟道路以利于运水灭火C.隔离可燃物 D.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思考练习 通过练习加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总结升华 本课总结课后作业:将一根铜丝绕成螺旋状,罩在一根燃着蜡烛的火焰上方。现象:蜡烛熄灭。铜丝没有阻隔蜡烛周围的空气,为什么蜡烛会熄灭? 1、燃烧需要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让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重点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