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方地区之区域特征》教学设计应用创新点:以北方地区著名的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图片为导入,比如万里长城、故宫、黄河壶口瀑布等,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河北省就处在北方地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分析北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时,通过播放有关黑土和湿地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视频中发现地理问题,进一步分析问题,更加直观形象。在观看视频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集思广益,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讲中国地理分区的第一个分区,是在中国自然地理和中国经济地理之后,是分区地理的开篇。这节课学习的思路是否清楚,关系到后面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学习。学情分析:学生是高二年级文科班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学生已经详细学习过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特征,以及中国的农业、工业、交通等经济地理,作为分区地理,北方地区的基本自然和人文特征,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回忆以往知识能够自己总结出答案,而关于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其出现的原因、解决措施是新的知识,需要重点讲解和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理解北方地区气候、地形特征及其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掌握北方地区存在的生态问题及解决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地图册和回忆以往知识,能够总结出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通过视频资料,能够分析出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教师讲解,知道华北地区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学环境与准备:多媒体教室、PPT课件教学过程:导入:幻灯片展示中国的地理分区图,明确中国地理主要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区域划分的依据主要是自然因素,同时又考虑到社会、经济因素。《考纲》要求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和地形特征及其农业生产、灾害防治,北方地区的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基地、主要城市。展示学习分区地理的思路,展示北方地区著名的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图片,问是哪个地区的景观图?学生很容易回答是北方地区,我们邯郸就处在北方地区,对于北方我们已经了解很多,今天我们就从专业的地理角度来走进北方,全方位的认识北方:一、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板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学生独立完成,时间3分钟)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省级行政区)、地形、河流、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植被、自然资源和土壤。提问学生,并通过幻灯片展示图片,完善答案,强化记忆。对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进行小结,做三道相关的练习题,学以致用。二、北方地区人文地理特征(板书)因学生之前学习过中国的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掌握情况较好,所以在此不再重复讲授,通过展示图片,共同回顾,集体完成。三、北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板书)(一)东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播放有关黑土和湿地的视频资料,小组讨论:东北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时间10分钟)小组讨论完毕后,各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回答,其他小组可以适当补充。展示答案:存在问题1、黑土流失,肥力下降。2、湿地面积萎缩。针对黑土流失,肥力下降的措施:植树造林,土壤培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用养结合等是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的最有效方法。针对湿地面积萎缩的措施:1.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自然湿地。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还湿。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4.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非法捕杀行为,合理种植保水植物,保证微生物种群的正常代谢。5.保护水源,避免其被污染,主要是不能超过湿地对污染物的承受负荷。6.适当补水,保持湿地的正常水环境,特别是在结冰期和枯水期。7.开发湿地的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能让更多的人关注湿地。展示图片东北地区还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存在超采严重;采育失调;采伐方式不合理;森林覆盖率下降等问题,应该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二)华北地区中低产田的治理(板书)这部分内容学生较难理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结合展示的图片,以教师讲解为主。低洼地的治理模式——鱼塘台田模式:盐碱地的含义:土壤盐碱化又称盐渍化,指土壤中可溶性盐类随水向表层移动并积累下来,而使可溶性盐含量超过0.3%的过程(土壤含盐量太高,从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条件: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土壤盐分的季节变化:水盐运动。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雨水对土壤冲刷大,将盐分冲入土壤深处; 春秋季降水相对少,盐分随水分蒸发又回到土壤表层,所以说夏季淋盐,春秋返盐。而冬季降水少,蒸发弱,因此盐分相对稳定。治理措施——脱盐。以治水为中心采取引淡淋盐、井排井灌、覆盖、生物措施等手段。补充井排井灌是指,从机井抽取地下水用于灌溉,既可满足作物需水,又能淋洗土壤盐分和降低地下水位,起了竖井排水的作用,故称井灌井排。机井抽水时,井的周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一个以井为中心的降落漏斗,特别是在群井抽水情况下,降低地下水的效果更为显著。随着地下水位降低,地面蒸发减少,可防止或减缓地表积盐的强度。(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板书)之前在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详细讲解过,在此不再讲授,留作课下作业,学生自己整理相关知识。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与治理措施。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思路先介绍四大分区,学习分区地理的基本思路,然后导入北方地区,接下来授课内容是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和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重难点是生态环境问题。从课堂效果看,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视频资料、风景图片,使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分析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时,让学生结合地图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不足之处: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读图、识图、分析与运用地图的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