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6.2 东北三省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6.2 东北三省 教案

资源简介

最新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二节 《东北三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本课为最新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二节《东北三省》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侧重培养学生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能力。本节内容是分析跨省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第一节,具有示范性作用。
东北三省是北方地区中一个典型的综合区域,不仅自然地理条件独特,而且其农业和工业在全国都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节教材比较系统地讲述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农业地理和工业地理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设计了“冷湿的自然环境”、“重要的农牧业基地”、“转型中的工业基地”三个标题每个标题下不仅叙述地理特点,还通过“活动”突出分析地理特点形成的方法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主要讲述东北三省的范围、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为了落实“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和“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这三条课程标准,教材重点讲述东北三省的地形和气候特征。为了落实“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课程标准,教材设计了“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的“活动”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2.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
3.运用资料比较东北三省的主要地理差异,举例说明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地理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
识,从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角度来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东北三省这一典型的综合区域,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习态度: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新鲜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的积极性高。
学习重点:1、东北三省的地形、河流分布特征(重点)
分析:东北三省地形最明显的特征是:山环水绕,沃野千里。通过东北三省地形特征的学习,学会运用地形图来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其地形特征。
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重点)“学会运用地图和统计图表分析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地理基本能力之一,而东北三省气候特征是分析“北大仓”形成条件的重要基础知识,因此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通过对东北三省内部气候差异的分析,来理解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学习难点: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有了一些简单的人地协调关系的观点。对地理区域性的特点的认识,还没有具体到中国的不同地区。
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通过自学指导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地图教学法和练习法,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通过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学情分析
起点水平: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中国地理总论的有关知识和中国地理四大地理分区的概况后,对中国地理有了比较全面的整体印象,初步体会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
认知结构:有了一些简单的人地协调关系的观点。对地理区域性的特点的认识,还没有具体到中国的不同地区。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区域差异有重要的意义。
[学法] 读图归纳法、读图观察法、描图法、成因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在清朝题材的电视剧里,我们经常能看见这样的情节:皇帝把犯了重罪的臣子发配到宁古塔。 “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那么,问题来了,宁古塔在哪呢?“关”指什么地方?这一定有阴谋,今天我们一起走入东三省解密宁古塔。
一、冷湿的自然环境
[学生活动] 1、读图填图:读图6.2.1,找出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包括哪些省份) 完成版图填充题。
(1)找出俄罗斯、蒙古、朝鲜、渤海、黄海、日本海,说说它们与东北的位置。
(2)东北三省的范围
设计意图 图文对照认识东北三省并了解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
归纳总结
(1)东北三省的位置:位于我国东北部,西临蒙古、俄罗斯,南临渤海、黄海,北临俄罗斯,东临日本海。
(2)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
二、自然特征
1、地形特征; 找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区,归纳地形特点
步骤1.版图标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步骤2.方向加地形单元归纳总结
学生归纳总结:西部是大兴安岭,东北部是小兴安岭,东南部是长白山脉,中部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东北三省的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
设计意图:学会综合归纳的方法
2、主要河流 找出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嫩江、松花江、辽河,说说哪几条河流是我国与其它国家的界河。
学生归纳总结:河流众多。位于国界线的河流有: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图们江。
3、描述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 ?
学生归纳总结:
承转: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东北三省 ,为什么要流放去宁古塔?
4、读图析图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读图,分析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三省冬季气温有什么特点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
小组讨论: P12活动;
(1)读出A、B、C三地的年平均气温,说一说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有何特点。
(2)读出D、E、F三地的年降水量,议一议东北三省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3)比较与咸阳气温高低差异。
学生归纳总结东北三省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冷湿。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促,气温不高,北部及较高的山地无夏。
(4)小组探究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巩固我们对于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理解,及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让我们完成的“活动”。 老师先说一下雪期的计算方法:用12-降雪最初日期+降雪的最终的日期,例如漠河的降雪最终日期是6.14,最初的日期是9.7,雪期就是: 12-9.7+6.14,结果为9个月零7天。
出示东北三省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的分布图
第一步:在图中找出有“六月飞雪”现象的城市:漠河和伊春,然后分析原因。对比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说明东北三省内部存在气温差异。
第二步:在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中描出8℃等温线,从而归纳出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8℃以下,而且变化规律是从南往北气温逐渐降低,进而分析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和冬季风。
第三步:利用气温曲线图来分析齐齐哈尔气温年内变化规律:气温低于10℃的有7个月,高于10℃的有5个月,最高气温大约为22℃,从而归纳气温年内变化规律是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第四步:东北三省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的分布图中找出漠河、齐齐哈尔、沈阳三个城市,读出三个城市的雪期最长的是漠河,其次是齐齐哈尔,最短的是沈阳,从中归纳出雪期变化规律是从南往北雪期变长,其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
第四步:在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图中描出400毫米和800毫米年平均等降水量线,由此可见,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多在400毫米到800毫米之间;东北三省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在其东南部,最少的地方在西北部,由此可以归纳出东北三省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最后分析其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
第五步:在东北三省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的分布图中找出延吉、长春和漠河三个城市,先对比延吉和长春的雪厚,积雪厚度大的是延吉,接着根据图1分析延吉积雪厚度比长春大的影响因素是地形。然后再对比长春和漠河的雪厚,积雪厚度大的是漠河,其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
总结:现在明白为什么满人不愿意去宁古塔?皇上的阴谋因宁古塔在东北边陲,常年冰封,人迹罕至,非常适合罪犯改造。同时它也是满人发源的地方,罪犯在这里不只要垦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皇族故乡的面孔。还要忍饥挨饿,为本地官员、满人当牛做马,沦为家奴,以表现祖上的光荣。
(四)小结:(结合板书进行)
【课堂检测】
1.读“东北山脉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三条山脉是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C.___________;它们之间的D为___________(地形区)。
(2)据图,说出东北地区的地势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图,回答问题: (1)图中,沈阳的气温大约在_______℃和_______℃之间,哈尔滨的气温在_______℃和_______℃之间,哈尔滨的气温比沈阳要____,请简要分析原因__________ 。
(2)图中,大连的降水量比长春多,下列关于原因的解释,你觉得最有道理的是( )
A.大连纬度低降水多,长春纬度高降水少
B.大连离海近,夏季受夏季风的影响明显,降水量大;冬季空气湿度大,也容易形成降雪
C.长春地势比大连高,降水少
D.长春受冬季风的影响比大连大,所以降水少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东北三省
教学反思:1、将学生的视点引向区域环境与发展的高度。落实这一点,不仅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用,而且对整个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更有用。
2、从搀扶到放手,从位置入手认识自然特征;从自然特征的角度出发分析人文特征;在归纳区域共同特征的同时认识区域差异;在认识区域特征的同时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例如,不仅区域特征要让学生自主归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成果也要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并通过同伴的帮助进行自我修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地理创新思维以及乐于探究地理的积极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