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章 北方地区——黄土高原这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大部分对本课进行简单的阐述。说教材教学的指导思想:地理课程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广阔的外延,它应该关注并能够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促进每个孩子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教材简析黄土高原是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继东北三省后教材选择的第二个地理区域,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一的北方地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介绍的黄土高原则是一个以黄土景观为特色的特殊地形区,重点应突出其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认识区域的重要方法。也是以后继续学习区域必不可少的能力。本节教材分四个标题,即文明的摇篮(包括黄土文明和黄土风情)、风吹来的黄土(包括黄土景观和黄土地貌)、严重的水土流失(包括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后果)和水土保持。本节教学我主要选取三个主题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成因、生态环境问题三方面进行了讲解与探究。二、说教学目标本章的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所学区域的显著特征,而教材安排了“黄土高原”这一小节,除了了解本区域的显著特征外,更可帮助学生理解西部大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在地形图上识别本区主要的地形类型。了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后果,探讨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干旱的主要措施、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形图、简要评价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运用资料、实验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后果和治理措施。、情感价值目标:通过对“水土流失的原因、后果、解决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了解丰富的能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培养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能源的观念。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 从全章整体内容来看,本章的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所学区域的显著特征。而黄土高原正是由于自然条件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是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后果,是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最显著特征。所以,在本课我确立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后果和治理措施”。黄土高原在为人类带来灾难和生存问题的影响的同时,也为人类做出了贡献,特别是能源资源,本区能源矿产蕴藏丰富,在过去和现在的工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难点 由于我们所处南方,对北方黄土高原并没有过多的接触,对黄土高压 大多是通过图片、影片等资料了解到的,所以在讲解学习本区域所存在的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时,学生的认识可能不那么直观、深刻、所以针对我们南方学生的实际,我确立本课的难点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四、说教法本着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区域地理的知识已有一定的储备,也掌握的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所以在本堂教学中,采用如下教学方法:读图、资料分析法:就刚才所讲到的南方学生对黄土高原所存在问题并不深刻直观,所以在教学中用读图、观看视频资料、做关于水土流失实验的方法给学生以直观认识,降低问题难度,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探究法:积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积极的思维实验探究法:培养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总结学习过程。五、说学法通过资料分析整理,培养学生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课堂问题研究,采用逆向思维的思路,组织学生从已学黄河相关知识及其存在问题,探究问题,探究其成因,解决治理措施,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同时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定位黄土高原出示“黄土高原的地形图”,学生看图话高原:鼓励学生自己讲解黄土高原位置、范围。学生根据自习情况到讲台指图讲解或在地形图上动手描一描。环节二:组织学生观看《黄土赞歌》视频使学生对黄土高原有个先入为主的印象,感知黄土风情,容易抓住学生思维,进入学习状态。1、文明的摇篮(包括黄土文明和黄土风情)2、小组论证“黄土成因”。3、认识黄土地貌课件展示:几种黄土高原地貌景观。通过读图,解释塬、梁、峁、川等地貌的特征和形成原因。环节三:探因水土流失出示“黄土高原景观图”,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说明黄土高原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教学的重点内容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后果及其治理措施,难点是水土流失的成因。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这里气候特征、降水集中在七、八月且多暴雨,从土壤土质分析,本区表面黄土多为风积物,土质疏松,多空隙,遭水侵润后易于崩解,从植被角度看,植被极度缺乏,土壤失去植被保护,极易被流水侵蚀。教学设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水土流失小实验)分三组模拟演示水土流失实验,观察比较水土流失过程,以深化对水土流失原因的理解。(三小组自己总结实验结论)实验验证了水土流失与植被疏密、降水强度、坡度大小三个变量的关系。对比实验一表明:在同样降水强度和坡度情况下,水土流失强度与植被覆盖率成反比。对比实验二表明:在同样植被覆盖率和坡度情况下,水土流失强度与降水强度成正比。对比实验三表明:在同样植被覆盖率和降水强度情况下,水土流失强度与坡度成正比。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对植被的破坏、对地表的破坏。具体地说,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地表植被,开矿、修路时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地表植被和地形、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环节四:水土流失的危害学生思考:一旦水土流失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当地的环境、社会、经济造成什么后果?对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而言,是表层土的大量流失,对于流域内的河流而言,是含沙量的增加;对于下游河床而言,是泥沙沉积的过程,可以形成“地上悬河”,可以形成黄河三角洲等。客观地说,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功也有过。环节五:教学总结从黄土高原的形成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目的是让学生明日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种什么瓜得什么豆,懂得怎么保护环境,怎样改善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板书设计本节板书采用板画与板书结合。板画中国地图,让学生描出黄土高原地理位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