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案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案 (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二十冶综合学校初中分校 单巨娟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而且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习碳的氧化物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衍变关系,为以后学习燃料及其利用、酸、碱、盐等知识打下一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所学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知识是孤立的、片面的、零碎的,解题时不能灵活应用。通过本课时复习,帮助他们将知识形成整体有序的结构;同时,要拓宽知识面,提高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会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2、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相互联系及转化途径,学会知识整合与迁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表格对比及小组讨论,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并且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组内的交流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将本单元的知识形成网络
重难点突破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知识对比(重点部分学生填空),使学生在脑海中对本课时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通过一组实验图的对比填空,完成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深层次认识,进而通过组内交流讨论,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鉴别与除杂,让学生认识到鉴别与除杂的本质是利用物质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其解题思路和方法得到升华。最后将上述环节所涉及的物质以物质间转化网络图的形式展示,同时让学生明白推断题的由来,在思想上消除畏惧心理。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小组交流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题 引入 谜语: 1、左侧半圆,右侧整圆,“半圆”取暖,“整圆”助燃,来去无影,有毒能燃。(一氧化碳) 2、似雪没雪花,叫冰没冰渣,无冰可制冷,细菌难安家。(二氧化碳) 展示学习目标(并说明本课时内容在中考中所占的地位及题型) 1.了解CO的性质及用途。 2.能结合实例说明CO2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猜谜语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了解本课时内容及中考中的地位,引起学生的重视。
任务一 CO与CO2的比较 典例 赏析 典例 赏析 任务2 CO、CO2的鉴别方法 任务3 CO、CO2 互为杂质时的除杂方法 训练反馈检测 拓展:框图推断题 本课时小结 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表格的填写,并巡视予以指导 (表格内容见学案) 1、如图,将一支盛有CO2的试管倒立在一个装满水的水槽中 观察到 ; 原因是 。 如果将水换成紫色石蕊试液, 可以看到 ; 原因是 。 如果将水换成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到 ; (
CO
2
)原因是 。 2.把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气的混合物依次通过:①炽热的炭层 ②炽热的氧化铜 ③浓硫酸(起干燥作用)经充分反应后,最后得到的气体是 。 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常用方法 方法1: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气体中,使木条火焰熄灭的是二氧化碳;若气体燃烧,发出蓝色火焰的则是一氧化碳。 方法2:向两瓶气体中分别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反之是一氧化碳。 方法3:往两瓶气体中分别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振荡,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二氧化碳;反之是一氧化碳 方法4:将气体分别通入灼热的氧化铜,能使氧化铜变为红色的是一氧化碳,反之是二氧化碳。 …… 互为杂质时的除杂方法(要求说出操作、现象、结论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CO中混有CO2杂质: ①通过足量________________溶液; ②通过足量灼热的_________。 2.CO2中混有CO杂质: 通过足量的灼热的_______________ 【方法归纳】鉴别和除杂需要主要考虑物质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 【误区警示】用点燃的方法不能除去CO2中的CO。在CO2气体中CO属于杂质,其含量不会很多,而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因此,不能将其中的CO点燃。 1.为了区别CO(可能混有氧气)与CO2两瓶无色气体,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 ①伸入燃着的木条,②分别通入到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中,③分别通入少量澄清石灰水中,振荡,④分别通入少量NaOH溶液中,振荡,⑤分别通入少量稀硫酸,振荡。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⑤ 2.鉴别O2、CO、CO2三种气体,可行简便的方法是( ) A.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 B.将气体分别通入石蕊溶液 C.试验三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 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 本课时所涉及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图示 利用上述转化图将各物质转化为字母,设计成推断题: A、B、C、D、E都是初中常见的含碳元素的物质。D为单质其余四种为化合物。B为有毒气体,C为白色固体,E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回答: B的化学式;反应⑧的类型;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A的用途; 学案推断 2、同步32页 1、完成学案表格的填写 2、与PPT参考答案核对 3、强化记忆 独思后回答 黑板写出本题涉及的化学方程式然后讲解 1、组内交流鉴别方法,每组至少两种方案 2、各组展示 思考后回答 独立完成后回答 完成部分填空 谈收获! 通过填空唤醒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考察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考察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考察方程式的书写及语言组织能力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考察学生对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性质的掌握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语言表达更规范,逻辑性更强 让学生认识到鉴别与除杂的本质是利用物质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其解题思路和方法得到升华 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 引导学生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同时让学生明白推断题的由来,在思想上消除畏惧心理。
板书设计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知识对比
2、鉴别与除杂
教学反思:
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习它们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衍变关系,为以后学习燃料及其利用、酸、碱、盐等知识打下一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教学重点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教学难点是将本单元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应用,进而形成知识网络。通过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知识对比(重点部分学生填空),使学生在脑海中对本课时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通过一组实验图的对比填空,完成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深层次认识,进而通过组内交流讨论,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鉴别与除杂,让学生认识到鉴别与除杂的本质是利用物质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其解题思路和方法得到升华。最后将上述环节所涉及的物质以物质间转化网络图的形式展示,同时让学生明白推断题的由来,在思想上消除畏惧心理。
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独思,小组的交流合作展示来完成,尤其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鉴别方法环节中,同学们归纳了8种方法,超乎我的预想(尽管在叙述中有些不规范的语言),由此我再次感受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无穷力量,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射更需要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而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进一步想办法为学生搭建这样一个平台,给予学生交流展示的机会。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教学设计
单位:沙河二十冶综合学校初中分校
授课教师:单巨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