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图版地理八上第1章第二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2课时教案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2课时,主要内容有:地球公转现象,地球公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 通过探究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现象、特点,由此理解到季节的变化、二分二至日的特殊性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 2.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记住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讲述地球的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四季的变化。教学方法 图表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 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你能描述上图中的景色吗?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季节? 你知道四季产生的原因吗? 这是因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着太阳公转 观看图片,描述景观。 春暖花开,大地回春 绿树成荫,骄阳似火 秋高气爽,层林尽染 寒风呼啸,银装素裹 用生活化的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活动一:探究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 1.观看地球公转图 明确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引导学生参照自转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交流。 追问:地球在公转时,你发现了地轴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演示观察:正确演示地球公转,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实验材料:手电筒/蜡烛、地球仪等 (2)实验环境:暗室 (3)实验要求: a让地轴的北端指向我们假设的北极星; b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c地球公转轨道始终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1.观察发现: (1)旋转中心:太阳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1年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2.小组合作,演示观察:读清要求,做好分工记录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 动手演示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树立严谨的科学探究理念活动二:探究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地球公转对我们生活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 1.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一年中什么季节中午太阳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 (2)一年中什么季节白昼时间较长?什么季节较短? (3)一年中我国中午太阳升得高、白昼时间长的季节是什么季节?此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是什么季节? 2.展示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线的差异: 阐释原理: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便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3.拓展提升:太阳高度角: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太阳光直射时,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地方获得的热量就多,反之,受到太阳光斜射的地方,热量就少。为了区别不同地方受到太阳光照射的差异,人们用太阳高度角来反映太阳光的照射情况。 4.动态图演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的轨迹,并引导学生观察,并画出其移动轨迹。 5.展示阅读材料: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23.5°N纬线叫北回归线,23.5°S纬线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得到太阳直射,地面获热就多。 6. 观察:说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7.借助二分二至节气,观察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观察太阳直射的位置,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 (2)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什么变化? 8.实践练习: (1)同一房子不同时期,为什么房屋内影子的长度不同呢? (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想一想,一年中房屋内影子的长度有什么变化规律吗? 9.引导学生观察二:归纳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归纳提升: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南半球反之。夏至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最大,极昼范围也达最大。 春秋分:全球昼夜等长 10. 交流探讨现象三:四季的变化 (1)夏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形成夏季(包含6、7、8月) (2)春、秋分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分别形成春季(包含3、4、5月)和秋季(9、10、11月)。 (3)冬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形成冬季(包含12、1、2月) 1.思考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己生活中的发现,为组员的答案进行评价 2.用类比的方法 用站在光源下和感受斜射的光,理解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不同地区因为直射和斜射得到的热量不同。 结论:太阳直射的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 3.图文结合,认识太阳高度角。 4.观察发现: 太阳直射的位置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5.读一读,和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对接 6.观察交流整理: 7.观察交流: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赤道的位置。 正午太阳高度角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 8.解决生活化的问题。 9.联系生活,探究昼夜长短的变化。 注意以北半球为例, 由此及彼,说一说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 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夜。南半球反之。冬至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最大,极夜范围也达最大 10.说一说,和组员讲一讲。 通过观察梳理生活中的问题,为下面新内容的探究做好铺垫 用类比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以图带概念,帮助学生认识太阳高度角,为认识太阳产生的现象做铺垫 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描述、绘制图表的能力 让学生一直活跃,应用已有的知识,让学生有成就感 以问题带动学生积极思维,逐步思考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以生活中的亲身实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讨论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四季的变化 以图带枯燥的内容,将内容全部转化到图中,提高内容的形象化拓展提升 如果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不倾斜而是竖直的,地球表面的各地有无四季变化呢? 思考交流:太阳将永远直射赤道,地球上将没有四季的变化。 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课堂总结:课堂达标 1.下列现象中,主要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 ) A.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B.北京的玲玲给美国纽约的姨妈打电话:“姨妈,晚上好!” 姨妈则说:“玲玲,早上好!” C.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D.赤道上的人们“坐地日行八万里” 2. 下列关于地球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B.地球自东向西公转 C.地球公转周期为一年 D.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年 3.读地球公转演示图(支架顶部的十字架代表“太阳光线”),为了保证演示成功,移动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 ) ①使“太阳光线”正好对准地球仪的球心 ②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 ③按照顺时针方向移动 ④按照逆时针方向移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直射赤道时,其节气是 和 。 (2)夏至日时太阳直射 ,北半球白昼最 ,黑夜最 。 (3)2021年1月29日12时4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一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当时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大致正运行在上图中的 和 之间(节气)。 随堂练习,巩固基础,课堂达标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