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图版七上第1章第三节《地形图》第2课时 教案教材分析 《地形图的判读》内容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第1章第三节,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及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怎样在地图上辨识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的具备较为系统的地图方面的知识,为以后学习世界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节课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等高线,也将为其他等值线(如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正确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高度、地形坡度、山地部位等,尝试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能辨别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各种地形。 4.了解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山体模型,分层转换为等高线地形图,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2.通过用彩笔涂色,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原理。 3.通过绘制、分析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高低起伏,学会读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小组合作,增强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讲述法、归纳总结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 展示不同地形图片,提出问题:复杂的地形是怎样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来的? 交流展示 利用图片学生的兴趣,积极思考、交流活动一:探究等高线地形图 1. 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出示地图: 提出问题: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我们该怎样从图中获取信息呢? 2.深入了解——等高线 展示定点,引导学生画一画认识等高线的原理。 链接: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 介绍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3.引导学生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链接生活问题: 小李和小王想去爬山①,他们设计了两条路线,如果省力的话应该选择哪条线路 为什么? 4.互动交流: 你爬过山吗?你认识山体中的这些部位吗? (1)你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找出山顶、山脊、山谷及陡崖吗? 引导学生观察总结,交流山体中的每一个部位。 (2)认识山峰: (3)认识山脊 (4)认识山谷 (5)认识陡崖 (6)认识鞍部 5.引导学生通过读图练习,总结山体部位特征: 结合等高线地形图,找到A、B、C、D、E分别代表的山地部位,并从图中分析其等高线特征。 1.说一说:我们通常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地表面的高低起伏状况。 2.画一画,观察发现: 定义——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就是等高线。 4.按提示画一画。 观察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实践应用: 根据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判断应该选择A线,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5.认一认: (1)找一找,写一些 (2)观察总结山峰的特征:等高线闭合,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用“ ”表示。 (3)发现山脊的特征: 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地势中间高,两侧低 (4)发现山谷的特征:等高线最弯处向高处凸出 地势中间低,两侧高 (5)发现陡崖的特征:多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并呈锯齿状 (6)发现鞍部的特征:两个相邻山顶的中间部分。 6.观察总结: 通过具体数据认识海拔和相对高度,为后面学习等高线做铺垫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实物加深对海拔、相对高度的认识 从等高线的原理到等高线地形图到等高距,内容梯级上升,易于学生理解 画一画、找一找进一步加深对等高线原理的理解。 跟踪训练增加趣味性的题目 找一找、画一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将实物图、等高线地形图同时展示,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并能自主完成总结 加强跟踪练习,并能养成随时总结的学习意识活动二: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 1. 展示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 2.引导学生思考:等高线地形图可以根据等高线判断高度,那么分层设色图呢? 总结一般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 黄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 褐色表示高山; 白色表示雪线以上。 3.出示地形图,引导学生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找出主要的地形吗? 1.观察并说出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定义: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海洋则着上深浅不同的蓝色),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2.观察交流:可以通过地面不同的颜色来判断地面的高低。 对比两种地图,建立两种地图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答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开展小组合作,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引导学生善于用对比的眼光看待问题活动三:绘制地形剖面图 1.出示一幅图,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发现这样的图有什么好处? 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它是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直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 2.怎样绘制地形剖面图: (1)定线:确定需要了解的剖面方向,并画出剖面基线。 (2)找点:找出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剖面线与河流的交点、剖面线与山顶或山谷的交点,这些点均为控制剖面图上相应地点高程的控制点。 (3)取尺:根据要求,选取确定地形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一般水平比例尺与原等高线地形图的比例尺相同,垂直比例尺一般是等高线地形图比例尺的5、10、15、20倍,倍数越大,起伏越明显。 (4)画矩形并作平行线与垂直虚线 (5)定位:依据原图中控制点的高程,确定剖面图中点位。 (6)点点相连:用平滑曲线相连,即得到剖面线的地形剖面图。 1.观察思考:直观显示、地势起伏、坡度陡缓 初步认识地形剖面图 2.学会方法,绘制地形剖面图:定点→投影描点→连线 在正确方法的指引的下动手画一画,获得真实的地形剖面图,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课堂总结:课堂达标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丙、丁四点,可能出现瀑布 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中阴影区域的地形是( ) A.高原 B.山地 C.盆地 D.鞍部 3.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这种地形是( ) A.平原 B.丘陵 C.山地 D.高原 4.学校准备组织部分同学去下图所示地区进行野外考察,读图回答问题。 (1)甲村所在地区的地形类型是( ) A.高原 B.盆地 C.山地 D.丘陵 (2)丙河段非常适合进行惊险刺激的漂流活动,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两段中适合开展攀岩活动的 是______________。 随堂练习,巩固基础,课堂达标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