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球的公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说出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2 .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结合生活体验,比较北半球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3 . 增强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务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二.教学过程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 1、视频导入,观看《40秒四季的变迁》视频,并提出问题:大家能从视频中感受到什么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呢? 2、解读学习目标,指出重难点。 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四季的变化”,因为地球公转。 1、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明确学习目标。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观看PPT动图,总结地球公转的定义,并提问:根据动图演示的地球公转示意图,你有什么发现呢? 分小组演示地球公转运动,并提示演示地球公转的要求,并总结归纳地球公转的概况。 要求:第一点:让地轴的北端指向我们假设的北方向; 第二点: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第三点:地球公转轨道始终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第四点: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板书: 第四节 地球的公转 1.概况 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1年(365天) 3、演示结束,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那为公转和自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同桌之间讨论2分钟,自由举手回答。 1、⑴公转的轨迹是椭圆; ⑵绕转中心是太阳; ⑶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2、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相同点:⑴方向都是自西向东;⑵地轴是倾斜的,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不同点:⑴自转周期是一天,公转周期是一年.⑵绕转中心不同。 3、思考并回答问题。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观看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的动图,提出问题:为什么太阳直射点会移动呢?自由举手回答问题,再播放地轴不倾斜时太阳直射点移动情况图,总结太阳直射点移动原因。 板书:2、太阳折射点的移动: 2.播放地球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变化图,2分钟分小组讨论问题: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太阳直射呢?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规律吗?是什么呢?总结归纳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在南、北 回归线之间移动。 3、展示“二分二至图” ,带领学生在课本上标出在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日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日期变化。 3、展示图片,说明太阳除了有直射还有斜射现象,解释说明什么是直射和斜射,同桌讨论问题:太阳直射和斜射地球表面单位面积获取的热量是一样的吗?自由举手回答问题,2分钟。 4、情景展示早上、中午、晚上太阳高度变化图,提问 :⑴地球表面的热量从哪来呢?⑵一天中什么时候温度最高? 1、小组间讨论,展示讨论结果。 2、做笔记。 3、回答问题:太阳直射时地球表面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多,斜射地球表面获单位面积得的热量少。 4、学生回答:⑴地球便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⑵中午温度最高。 加强合作探究能力。过渡 联系实际生活体验,提问: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往复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反映出这种变化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等 承上启下地球公转地理意义 1、展示二分二至时地球昼夜长短变化图,并带领学生分析和总结春、秋分和夏至日昼夜长短变化。 2、回顾知识,总结四季变化的原因。 复习知识 温故知新巩固知识 1、手绘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变化图,并展示学生绘画结果。 2、总结四季变化原因板书设计 板书: 第四节 地球的公转 1.概况 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1年(365天)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四季的变化三、教师总结与反思:1、地球公转演示的目标实现不理想,对于后面的学生来说,可能观察较困难,可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如采用投影仪进行教学。2、解释昼夜长短时的过渡不是很好。3、时间安排不合理,总结不出彩。四、教学方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演示法等。五、教具:多媒体、课本教材、地球仪、最强大脑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