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球仪和经纬网(第1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二节 地球仪和经纬网(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地轴、南北极点,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理解的经线定义;3、掌握经线的特点、经度分布变化规律,在地球仪上确定某点的经度;4、掌握东西半球的划分,会在地图中判断点的半球位置。教学重点:1、了解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掌握经线线的特点,经度分布变化规律,教学难点:东西半球的划分;经度的判断。XXK]学情分析: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教学用具:地球仪、地图、橘子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一艘海轮在大洋上遇险,发出紧急呼救信号,并报告了具体位置:“东经137°03′,北纬33°49分”。救援船接收到呼救信号,很快行驶到遇险船舶海域。 在茫茫的大海上,救援船是怎样及时找到遇险海轮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地球仪相关知识。 思考:在茫茫的大海上,救援船是怎样及时找到遇险海轮的? 他利用实际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新课 (一)地球仪 1.定义 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其缩小,并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动画:地球仪 2.认识地球仪 找出地轴、南极、北极和赤道。 动画:地轴、地心和两极 拨动地球仪,说说地轴和两极、赤道是怎样确定的。 (地轴:假象的地球旋转轴 北极: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赤道:地球表面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3.作用 了解地球的面貌,查看地理事物,演示地球的运动。 (二)经线和经度 1.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半圆形的弧线,又称子午线。 (2)特征 提问:经线有哪些特征? 指示方向:南北方向 形状:半圆 长度:等长 交点:南北两极 条数:无数条 2.经度 (1)定义: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标注了度数,这就是经度。 (2)经度的划分及变化规律 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 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 东经度:0°经线以东180°以西,用“E”表示。 西经度:0°经线以西180°以东,用“W”表示。东经度往东度数增加。西经度往西度数增加。 认识本初子午线:英国首都伦敦东南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有一座子午宫,一条宽10多厘米、长10多米的铜质子午线镶嵌在地面上,笔直地从宫中伸出来,这就是闻名世界的“本初子午线”。 两条相对的经线特点:两条相对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 构成一个经线圈的两条经线的经度有何关系?(相加等于180;一个是东经,另一是在西经。) 3.东西半球的划分 动画:东西半球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活动 找出西经20 °和东经160 °经线,说出东半球的经度范围和西半球的经度范围 妙招巧记:如何准确的确定某点的东西半球? 口诀:小东大西 思考总结:经线有哪些特征? 经线 0°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 形状 半圆形 长度 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经线等长) 指示方向 指示南北 数量 无数条 位置关系所有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组成经线圈的两条经线度数相加等于180°,东西经度相反特殊的经线:本初子午线、东西经度划分界线、东西半球分界线 自主学习:教材第6页 观看动画。 小组合作:观察地球仪 拨动地球仪,讨论。 自主学习:教材第7页文字及地图 合作探究 学具:橘子 自主学习:教材第7页文字及地图 学生边看图边听教师讲解。 学生观看幻灯片上的课件演示。 学生观看动画了解。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学具:橘子 学生完成表格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动画,直观的了解地球仪的制作。 通过观察、观看,了解地球仪上的地轴、南极、北极和赤道的位置。 培养学生观察、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部分知识较难,所以设计为老师讲解。 了解一个经线圈的由来和特点。 动画能更直观的认识东西半球的划分。 通过练习,了解东西半球分界线的确定。 通过口诀及举例子的方法,帮助学生准确的确定某点的东西半球位置。 总结前面所学的内容。 归纳出,学生易记课堂练习 1.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D) A.20°E和160°W的经线圈划分 B.0°纬线圈划分 C.0°和180°经线圈划分 D.20°W和160°E经线圈划分 2.关于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A.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 B.全球可划出.360条经线 C.经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D.所有经线都相互平行,永不相交 3. 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B ) A.纬线的长度都相等C.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B.地球仪上纬线有180条 D.经线是圆圈 4.关于经线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B) A. 指示东西方向 B. 指示南北方向 C. 长度不相等 D. 本初子午线最长 学生完成 巩固本节所学内容。课堂小结 地球仪的制作及作用,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两极、地轴;了解了经线和经度、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小结 对本节知识进行梳理作业布置 1.经线有哪些特点?经度是如何划分的?有什么分布规律?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 学生回家完成 课后巩固板书设计 地球仪和经纬网(第1课时) (一)地球仪 (二)经线和经度 定义 经线的特点 认识地球仪 经度的划分和分布规律 作用 东西半球的划分教学反思 这个内容是学好经纬网的基础。本节课学习经线——经度,而其中的经线的学习,首先了解其定义,在地球仪模式中认识哪些是经线,结合纬线特点的学习来学习经线的特点。这个也要通过模型及多媒体经线。经度的学习主要是学习经度的划分及东西半球的划分等。因此,把“经线的特点及经度的变化规律”列为教学的重点。 初一学生刚进中学,首次接触地球相关内容。而学习地理重在读图、识图、填图、绘图,初一学生对于读图、识图、没有经验,因此,把“经线的特点及经度的变化特点”也作为教学难点。本节教材主要由经线的特点、经度的划分及特点等二部分组成,以较多的图文资料进行了阐述各知识点。但是初一学生立体感不强,只有课本图片可以观察,经线的特点想象不出来。所以,课上我充分利用地球仪,多媒体立体图片进行观看。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运用地图和观察地球仪,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由此来学习巩固知识点。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因此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让学生参入其中,兴趣高昂的学到知识。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本节课的成功之举: (1)兴趣导入:通过从生活中的地理:海轮触礁情况十分危急,船长向救援部门求救,作为船长应该怎样汇报所处位置。这个所为切入点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导入新课。在这种气氛活跃的背景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2)有趣的道具:橘子是这节课最好的道具,它完美的解释了经线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小组讨论:针对初一学生年龄较小,好说、好动又好胜的特点,我采取小组讨论主动发言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并能运用知识。 (4)自主学习: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找出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5)多媒体教学法: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对经线的特点理解不够,经度的划分特点等都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进行演示,可以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有利于知识的简化,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由于本节课内容相对较多,需要同学们理解的地方比较多,加上时间比较紧,上的相对较快,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留给学生思考理解,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接受起来困难大。课堂环节有点多,感觉有点乱。学生容易把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和东西经度的分界线混淆,需要通过课后好好理解和加强记忆。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还不够,特别是语言不够有激情,语言也需要规范。另外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能力,使有些问题学生回答有些难度,影响了教学进度。 总之,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对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堂课虽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还有待于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坚持多听课、多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真正成为高效的课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