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复习七上 1.1地球和地球仪课型: 复习课 课题:《地球和地球仪》复习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空间能力。 2、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低纬、中纬和高纬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 3、初步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复习难点 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复习方法 回顾知识点+练习复习过程 一、课标解读 ①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②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建立知识网络 三、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的_______。 2、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海边看帆船、站得高看得远、月食、环球航行等。 3、地球的大小: (1)地球的半径为______千米。 (2)赤道周长约为______千米。 (3)地球表面积约为______平方千米。 知识点二: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制作的______叫做地球仪。 知识点三:经线和纬线 向东增加为东经,向西增加为西经;向北增加为北纬,向南增加为南纬 1、经纬度的判断方法 一般经纬网的判读 有0°经线和0°纬线的地图,在图中将其度数增大的方向标出来,经度向东增大的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反之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纬度向北增大的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反之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 (2)无0°经线和0°纬线的,对于经度来说由左向右增大的为东经,反之为西经;对于纬度来说由下向上逐渐增大的是北纬,反之为南纬。 (3)0°经线左为西经,右为东经;180°经线左为东经,右为西经。 以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的判读——“北逆南顺” 2、半球的划分与判别 南北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0°纬线)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东西半球的划分: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 经度范围:东半球范围:西经20°的东边到东经160° 西半球范围:西经20°的西边到东经160° 3、判断某地位于东西半球的方法: (1)图示法 2、数值法 “小小为东,大大为西,不大不小看WE。”意思是:某点的经度小于20°,不管东经还是西经,这点一定位于东半球;某点的经度大于160°,不管东经还是西经,这点一定位于西半球;某点的经度在20°~160°之间的,是东经度(E)就在东半球,是西经度(W)就在西半球。 知识点四:东西半球的划分(20°W,160°E) 知识点五: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高纬:南北纬 60°~ 90° 中纬:南北纬 30°~ 60° 低纬:南北纬 0°~ 30° 知识点六:五带的划分 热带:23.5°S~23.5°N 北温带:23.5°N~66.5°N 北寒带:66.5°N~90°N 南温带:23.5°S~66.5°S 南寒带:66.5°S~90°S 知识点七: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概念地球绕地轴运动地球绕太阳旋转旋转中心地轴太阳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周期一天一年产生的现象昼夜变化,时差四季交替、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五带的划分四、难点突破 经纬网的判读 方格状经纬网:根据“东增东经,西增西经”;“南增南纬,北增北纬”的方法判断经纬度。 极地经纬网: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度数递增的为东经,度数递减的为西经。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地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五、典题赏析板书设计 地球仪 经线:东增东经、西增西经 地球和地球仪 纬线:南增南纬、北增北纬 自转:昼夜交替、时差 地球运动 公转:四季交替、五带划分教学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这一节是初中地理学习的入门也是学生了解地理的一个开始,是七年级上册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它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关键,对于后面的知识掌握的多少都与学好这一块有关。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的掌握程度是很低的。这节内容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在七年级上册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复习时相对轻松一些,需要再次回顾知识点,理解经线纬线和地球运动。首先复习巩固知识,在掌握一些基本地理知识之后,再次回顾七年级学习的知识点,比如“经纬度,经纬线”这些知识都很模糊,因此再次讲解很有必要。其次对基础知识训练典型化,通过大量练习的训练是学生对知识点加深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