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海水的盐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结合资料与示意图,准确表述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与分布特征。2.通过资料阅读,能总结出海水盐度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通过地图,讨论得出红海和波罗的海的海水盐度差异原因,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4.通过对案例的探讨,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和分布特征。难点: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方法】谈话法、地图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导入。提问学生:生活调味品——食盐是如何得来的?(一部分海水晒制)。这体现了人类利用海洋的哪一方面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二、新课讲授1.预习检查教师活动:检查课前预习,海水盐度的概念,影响因素。学生回答:盐度: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影响因素:温度、降水、径流等。教师总结: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海水盐度越大;降水越多,海水盐度越小;河流多,海水盐度小。教师补充:海陆的封闭程度会影响海水交换,也会影响海水盐度。2.知识回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大气环流的角度总结全球气候在纬度变化上的差异。学生回答:赤道地区高温多雨,副热带地区炎热干燥,中高纬度地区气温较低。3.海水盐度的分布特征教师活动:展示《世界大洋8月份表层海水盐度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1)大洋或外海的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有何特征?(2)为何会有如此特征?学生回答:(1)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向赤道和两极降低。(2)赤道地区高温多雨,副热带地区炎热干燥,中高纬度地区气温较低。师生总结:副热带海域炎热少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此盐度最高。赤道海域虽温度高,蒸发强烈,但降水量大,因此海水盐度比副热带海域低。两极海域温度低,蒸发弱,因此盐度也低。教师活动:继续展示《世界大洋8月份表层海水盐度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1)近海地区的海水盐度有何特征?(2)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学生回答:(1)近海地区的海水盐度普遍较低,部分较高。(2)入海河流,海域封闭情况等的影响。教师总结:由于受河流注入的影响,近海地区的海水盐度一般较低。封闭海域的海水盐度受到注入径流与气候等多重影响。师生总结:海水盐度的分布特征:在外海和大洋,主要受温度影响,海水盐度呈现由副热带地区向赤道和两极降低的变化;在近海,受入海径流,海水盐度一般较低;封闭海域的海水盐度受到注入径流与气候等多重影响。4.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活动:播放人类利用海洋资源的资料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海水的盐度是如何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学生回答:可以晒盐,制取化学原料,水产养殖,海水淡化等。师生总结: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我们要保护好海洋环境。环节三:巩固提高教师活动:展示红海与波罗的海的海水盐度差异的相关资料,包括地图,水系分布图,气候资料等,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气候、径流等角度考虑,讨论红海与波罗的海的海水盐度差异的原因。学生活动:地理小组为单位,讨论时间5分钟。红海位于副热带海区,气候炎热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两岸地区为沙漠,注入的河川径流少;海域较为封闭,低盐度海水流入少。因此盐度最高。波罗的海纬度高,气候温和湿润,蒸发量小;两岸河川径流多,起到稀释作用;海域较为封闭,高盐度海水流入少。因此盐度最低。师生总结:海水盐度受蒸发、降水、径流、海域封闭程度的多重影响。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查找资料,了解新加坡“御咸蓄淡”的工程措施,下节课进行分享【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