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地球和地球仪 授 课日 期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2.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3. 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教学重点 会观察地球仪教学难点 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 具 地球仪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一、地球形状对于地球形状的探索,在古代不像现代这么轻易的就能查阅到,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人类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①天圆地方 ②太阳和月亮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地球卫星照片举例说明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能够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站在海边,远处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在看到船身。月食现象,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球上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二、地球大小认识了地球的是一个球体以后,我们来看看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三、地球模型—地球仪1、地球仪与地球真是的原貌有什么区别?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总结: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地球仪上有一些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翻看课本章标题页,查看地球卫星照片,说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阅读课本P2-P3,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学生思考学生回答大小球之间的差异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制作简易地球仪 (学生思考驶离海岸的帆船桅杆和船身消失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比较地球仪和真实的地球差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简易地球仪的制作能够培养学生动手和思考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形状:不规则球体二、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三、地球仪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