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2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二、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
四、教学思路
设计中本课题共有两条主线,明线是人们对二氧化碳的评价为主,以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为铺垫,通过评价—联想—探究—实验—讨论—总结等步骤,将二氧化碳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一一对应的串联起来,暗线则为用途反映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两条思路完成本课题的学习。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创设:前面我们学过空气的组成,知道二氧化碳占空气体积的0.03%,但就是这看似不多的二氧化碳气体却对整个世界的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请讲讲你所知道的与二氧化碳有关的生命活动。 回顾空气的组成及绿色植物的光和作用和动植物呼吸与生命的关系 复习已有知识,引出二氧化碳
多媒体展示:各行各界对二氧化碳有各自的评价,为什么评价不同?这些评价体现了二氧化碳什么样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讨论关于二氧化碳的评价 1.激发学习情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引发学生思考。 2、学生可以大胆猜测并自己简单总结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问题:根据生活常识,二氧化碳的颜色、气味、状态是怎样的? 快速的回答对应的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 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事例及常识中提炼出相关知识。
探究一:农民伯伯说:“二氧化碳是农作物的粮食”。 学生思考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这一知识点来解决第一项评价。 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合理运用。
探究二:消防官兵说:“二氧化碳是灭火的先锋。” 学生猜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合理推测的能力。
实验一:倾倒二氧化碳实验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蜡烛自下而上熄灭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的科学素养以及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问题:蜡烛熄灭说明什么? 回答预设: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问题:蜡烛下面先熄灭上面后熄灭又说明什么? 回答预设: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能将复杂的问题细分化简单化的能力。
小结:由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常用来做灭火器。 听、归纳。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
探究三:饮料制造商说:“二氧化碳是碳酸饮料的好原料。” 据此我们知道二氧化碳应该能溶于水, 那有没有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确实能溶于水呢?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致力解决的意识。 引出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实验二:二氧化碳溶水性实验 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预设回答:塑料瓶变瘪了。 培养学生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问题:塑料瓶为什么变瘪?(追踪问题:塑料瓶变瘪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压强为什么会变小?压强变小说明了什么?) 回答预设: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导致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大气压将瓶子压瘪。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
探究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仅仅是单纯的溶解吗?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发生了其他的变化?为什么叫碳酸饮料而不叫二氧化碳饮料?为什么溶入的是二氧化碳而配料中没有?(念雪碧瓶上的配料标签:碳酸水)。 1、听、讨论。 2、回答预设:碳酸水可能和二氧化碳有关。而且不是同一种物质。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致力解决的意识。 引出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实验:将二氧化碳直接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学生观察现象。 现象:紫色石蕊变红色。
问题: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吗? 学生讨论:有多种可能性。
补充实验:将稀盐酸、稀硫酸分别滴入紫色石蕊溶液中。(通过实验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 学生观察实验并得出结论。现象:紫色石蕊都变红色。结论:紫色石蕊遇酸变红。 培养学生观察与表达能力。由此介绍出紫色石蕊的性质,遇酸变红。为以后酸碱指示剂做铺垫。
探究:是什么使紫色石蕊变红?
实验三:(紫色的石蕊花是干的)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并分析现象 学生观察记录现象,并讨论现象背后的结论。 现象及结论:2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3不变色,说明单一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4变色,说明是水和二氧化碳一起使石蕊变红,可能是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一种酸性物质。
实验四:将一朵干花喷洒稀醋酸,将4中变红的花用电吹风吹干。 现象:喷洒稀醋酸的干花变红。变红的4又重新变回紫色。思考:为什么变回紫色? 学习碳酸的形成。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变红是因为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的缘故,加热后变回紫色说明加热后碳酸不复存在,因为碳酸不稳定又分解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学习碳酸的分解
讲解化学反应方程式。 记笔记 重点理解。
问题:通常打开碳酸饮料的瓶盖后会冒出大量气泡,这是为什么? 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受压强的影响,若是压强越大则能溶解的越多,反之越少,通常瓶内压强大溶解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打开后压强变小,溶解了的二氧化碳又重新出来。
提问: 将氧气降温加压会发生什么变化? 回答:氧气会变成蓝色的液体,若是程度再深,可变成淡蓝色的雪花状的固体。 引出改变条件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
指导学生阅读并思考,将二氧化碳降温加压会变成什么?变化后的二氧化碳又有哪些新的用途? 学生阅读并找出答案。降温加压后会变成固态二氧化碳,专用名为干冰。干冰可用来人工降雨,制造舞台烟雾效果,食品保鲜剂。 学会积极的阅读并获取相关知识。
探究四:建筑师说:“二氧化碳是天然的粉刷匠”。建筑上常将石灰乳粉刷到墙壁上,而石灰乳是软的,但墙壁最终却是很硬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发生了什么反应呢?(注:石灰乳的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 听,分析,回忆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 做实验、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呈现白色的不溶物就是碳酸钙。 有了二氧化碳的参与软软的石灰乳就能变成坚硬的碳酸钙。 学会将难题或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常见的熟悉的内容来解决。
介绍石灰水的主要成分,详细讲解化学反应方程式。 听讲,划记课本中相关知识点。 加强记忆,重点理解。
探究五:环保专家说:“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温室效应的资料。 阅读并归纳相关内容,回答环保专家的提问。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温室效应,但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不仅有二氧化碳还包括甲烷、臭氧、氟氯代烷等。所以它只是共犯之一。 学会客观公正的看待问题。
小结二氧化碳性质,根据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总结二氧化碳的用途。 听讲,总结并回答二氧化碳的用途。 反复,加强理解,形成体系。学会运用化学理论解决化学问题。
练习1、日常生活中,我们给墙壁抹石灰,当石灰水变干时墙壁会变得很白。在这过程中,为了使效果更好,人们常在房中放一盆炭火,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变潮湿 利用你所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 讨论并回答 解决实际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