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 第1课时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 第1课时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1.4 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
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高距等基本概念;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别不同的山地部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模型演示,掌握基本概念和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通过分析和观察,判别不同的山体部位;
通过小组活动,学会应用等高线地形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能够判别不同山体部位,并能在一定的情景中学会运用。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山谷和山脊。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导入 【电影导入】展示攀登者剧照并简要讲述故事内容,展示:攀登过程中用到的等高线地形图,引出主题。 倾听或讲述电影内容,进入学习主题。 电影激趣,调动学生兴趣。
基础概念与知识 海拔、相对高度 【自主学习】创设登山活动的情景,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概念。 【读图】反馈自学过程。 (1)读图从数字判断对应含义。 (2)从实际景观图中读出某地点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掌握概念。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播放视频】了解什么是等高线,以及等高线地形图是如何绘制的? 【讲解】联系动画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闭合曲线(除陡崖外,不相交不重合) 同线等值 同幅等距 【模型演示】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密陡疏缓 【展示图片】欣赏大自然界的“等高线” 自主学习, 理解概念。 观看视频,理解原理。 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结合模型理解。 欣赏梯田景观。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突破基础知识。 用直观化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绘制原理。 动态演示,突破重点。
认识不同山体部位 认识不同的山体部位 【展示图片】通过景观图和等高线地形图对应,认识山峰、陡崖。 【对比】山谷和山脊 认识山谷和山脊实际形态,阅读教材山脊和山脊的等高线地形图。 出示两幅形状相似的等高线地形图,用数值分析法判别山谷和山脊。 再从观察角度概括如何判别山谷山脊,得出结论:凸高为脊,凸低为脊 【练习】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判别山谷和山脊,并对应实际景观。 【联想】根据一幅等高线地形图构建还原实际景观。 读图对比观察。 从数据分析。 观察得出结论 掌握运用。 通过分析、观察,训练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突破难点。
设计登山路线 四、应用提升 【活动】设计你的登山路线:营地为起点,峰顶为终点。小组讨论设计登山路线,完成问题: ①如何设计你的路线? ②你的线路有什么样的优势? ③适合什么样的人群? 要求:小组讨论2min,小组代表发言。 小结:等高线地形图不仅在科学研究中有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有用。 小组讨论 完成活动。 以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实现知识的应用迁移,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
总结 同学们平时的学习就好比攀登知识的高峰,虽然我们与山顶的相对高度不尽相同。但只要我们只要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路线,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 体会感悟。 从地理知识中获取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板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 一、海拔、相对高度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三、认识不同的山体部位
教学流程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