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课中国大学堂首家看北洋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津大学的前身是北洋大学,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通过访问、调查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天津大学的热爱,对家乡及家乡人民的深厚感情,增强对家乡天津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知道天津大学的前身是北洋大学,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
2.教学难点:
了解北洋大学的办学起因和办学宗旨;
了解北洋大学当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及留学生的情况。
了解北洋大学的变迁。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相关资料、图片、照片和故事,并为参加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津津的话和天津大学校门、教学主楼、北洋大学堂纪念建筑和中国第一张大学毕业文凭的照片,主要介绍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大学。
二、北洋大学的办学起因和办学宗旨
创办者盛宣怀。当时他认识到当时中国最缺乏懂技术、懂外语、懂管理的新式人才,而只会读经史、写八股的学究,在洋务事业中根本没有多大用处,传统的教育非革新不可。因此便下决心着手培养新式人才。北洋学堂的创办,为我国高等学校初创时期体系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更重要意义在于:它结束了中国延续长达一千多年封建教育的历史,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航程。
北洋大学的来历和建校时间:北洋大学,原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系天津大学前身,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 。曾用名有北洋西学学堂、北洋学堂、北洋大学校、北洋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由国家定名为天津大学。
1895年10月2日,由光绪皇帝批准、盛宣怀出任学堂首任督办的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 成立,1896年正式更名为北洋学堂。天津北洋西学学堂自创办之始,就仿照美国的大学模式,全面系统地学习西学。
三、北洋大学的办学特色、学科设置、校训、校歌
从学制来看,头等学堂为大学本科,二等学堂为预科,学制各为四年,一名合格人才要经过八年培养: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分级设学之始。从专业设置来看,头等学堂分设律例、工程、矿冶和机械四学科。既有社会科学学科,又有自然科学学科,表明中国的高等教育从一诞生起,就与国家经济、政治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四、历史贡献
北洋大学堂从1895年至1911年共有毕业或肄业生518人,其中资送出国52人(不包括自费留学生)。该校为我国近现代科技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奠基的专家学者,他们多为国家社会所倚重,对采矿、冶金、土木、水利、机械工程、铁路交通、财政金融、政法、外交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任课教师多为中外硕学鸿儒,尤以美、日、英、法、德、俄学者任主课,教材也多采用外文原版。此外,北洋大学堂还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保证能够实现培养高层科学人才的目的。由于治学严谨,校风朴实,当时北洋大学与哈佛、耶鲁相伯仲,毕业生可免试进入美国一流大学攻读研究生,因而被誉为“东方的康奈尔”。
五、北洋大学的变迁。
1887年,英籍德人德璀琳(Gustav Derting)召集外国商人,要求赞助投资创办大学并得到响应。他的设想得到李鸿章的赞同,并答应拨给他一块地方做校址。他们在天津德租界的警察总部处后身东南一点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德国日耳曼式风格的楼房作为教学楼,开始招收高层次的中国知识分子入学。校名为呑纳学院(Tenney College),亦称为天津“博文书院”。
1892年,德璀琳在外国侨民中聘请了英国皇家学院毕业生丁家立于学院中创办补习班。数年后这个班学生的知识均达到了入学水平。
1895年10月2日,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清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并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在盛宣怀和直隶总督王文韶的参与下,125名新生入学呑纳学院,学院由此更名为天津北洋西学学堂。
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命名为“大学堂”的高等学校。
1912年1月,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直属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
191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北洋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科系调整,北洋大学改为专办工科,法科移并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科移并北洋大学。从此,北洋大学进入专办工科时代。
1928年,北平大学区成立,改北洋大学为平大第二工学院。大学区制不久乃改为国立北洋工学院。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月30日,天津沦陷。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3月,西安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大改组为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和国立西北医学院。
1941年10月,中国工程师学会及各专门工程学会在贵阳举办联合年会。年会之时,各届北洋校友就复校事宜进行了磋商,会谈决定在呼吁恢复国立北洋工学院的同时,筹设私立北洋工学院,由全国北洋校友共同筹办。在此压力下,国民政府行政院于1942年12月将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任陈荩民为代理院长,因工学院地处浙江泰顺百丈口镇,故史称“泰顺北洋工学院”。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天津收复。教育部正式下令恢复国立北洋大学,着力在天津西沽北洋大学原址复校。此后,泰顺北洋工学院、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学院和北平部(理学院院长陈荩民接收“北平临大第五分班”,建立北洋大学北平部)四校师生先后返津参加复校。10月22日,北洋大学正式复校开学,茅以升任校长,公设两院十二系。
1951年9月,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教部令,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1903年2月创立)合并,为合并后的校名一事曾发生重大分歧,经刘锡瑛(北洋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力争,始改称天津大学,校址设天津老城南之七里台。
六、教师小结
北洋大学堂的创办,不仅推动了我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的产生,为我国高等学校初创时期体系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更重要意义在于:它结束了中国延续长达一千多年传统意义上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历史,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航程。
作业:搜集北洋大学相关资料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