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1.1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1.1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 1 课时) 上课时间: 年 月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的形状,并能够列举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2.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地球的大小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球仪,地理图册,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及内容设计 教学策略及意图
一、地球的形状导入:每个同学都准备了一个地球仪,请问你们知道地球仪是仿造什么做出来的吗?你们手中的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那么你们猜测一下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讨论回答。引导: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不过,人类对于球形的认识却曾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请大家翻开课本,阅读第2页第3页相关内容,熟悉人类认知地球的过程,同组内相互说一说。学生阅读并分组讨论。找个别学生作答,填写导学案第一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拓展:悄悄告诉你,地球的真实形状并没有地球仪那么圆,它的真实形状是怎样的呢?请抬头观看显示屏。教师释疑:这是由于科技的进步,科学家用先进的精密仪器测量得出的。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知上的又一大进步,请大家记住地球的真实形状:不规则球体。过渡:你们还知道生活中哪些事例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度,不过有个地方有答案。请大家翻开地理图册第6页找答案。学生阅读并总结。教师解疑。小结:生活中有些现象是由于地球球体形状造成的,比如说,海边看船,月食现象,站得高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他们可以反过来证实地球是个球体。在所有这些证据里,最直观最直接的是哪一个?引导学生作答:地球卫星照片是证实地球形状最直观最直接的证据。下面我们来做几个题目检测一下我们刚才的学习效果。教学流程及内容设计 小结:地球,顾名思义,是球状的。小结:人类对地球的认知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天圆地方—太阳和月亮—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图片展示地球的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感受地球的神秘通过这些有力证据探究感受地球的球体形态教学策略及意图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① ② ③ ④ 。2.读下图,判断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 ) A.①③② B.③①②C.③②① D.②③①3.下列哪些语句和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②太阳的东升西落③站在海边看远处归来的船先看到船的上部,再看到船的下半部分④登高望远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⑥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⑥二、地球的大小过渡:我们都已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缩小的模型,我们手里的地球仪并不大,那么地球到底有多大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四页,观察图1.2,说一说地球的大小。学生读图,说出表示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常见的事物来做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一个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7000平方米,请问地球表面积相当于多少个足球场的总面积?地球的最大周长是4万千米,请问相当于多少个400米跑道(学校操场的跑道长度)的总长?学生进行计算,议论地球的大小,感慨地球之大。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巩固当堂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给学生解释平均半径和最大周长,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地球是个不规则球体。最大周长即赤道的长度。
教学后记:作为开学第一堂真正的地理课,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激情非常重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很多好奇和问号,适当地普及地理知识能够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并且促使他们对地理课产生好感,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