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的运动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的运动教案

资源简介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地理意义。
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和某些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交替现象。
3、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4、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三、教学难点
1、季节的变化
四、教具
地球仪、手电筒、三球仪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数学
六、教学设计
(引言)在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曾经提出过几个问题,例如为什么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为什么一年会有四季之分?那时老师只大略地告诉大家,这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那么同学们一定会想了,地球是怎么样运动才造成这两种情况的呢?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板书)学过以后,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我们知道地球是绕地轴旋转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假定地球不旋转,太阳照在地球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用手筒照地地球仪上)
可以看到,地球一半有阳光照射,另一半天阴光照射,有阳光照射的成为昼半球,而天阴光照射的成为夜半球,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生活的地方可能就永远成为白天或永远是黑夜,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我们居住的地方每天都有向天和黑夜,这就是由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一、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板书)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就叫地球的自转,同学们老师演示,从地球的旋转中,同学们看一看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大家打开书P9 1.13图,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那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总感觉到一天一天往复而过,这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那么它的周期是不是一天呢?对,也就是24小时,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朝向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同学们想一想,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昼夜交替)[启发。演示。]
比如我们在地球上的一个固定位置,然后转动地球仪,就会出现交替往复现象。
刚才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知道昼夜交替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那么同学们会想了一年春、夏、秋、冬四季,而且也交替出现,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一年会有四季之分?为什么四季会交替出现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板书)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地球绕着太阳转”这句话,事实确实这样,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转,这就是地球的公转,同学们看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并且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一年大家看,地球仪,地轴是倾斜的,并且方向始终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而地球公转的轨道是近似圆形的椭圆,大家看图P10 1.16图,由于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66 .5°的夹角。
因为地轴是倾斜的,同时地球的公转,就会产生季节的变化,同学们想,假设地轴垂直于轨道面,那么太阳直射点始终直射赤道,还会不会产生四季之分呢?(不会)
好,地球公转产生季节的变化,那么具体是怎样变化的呢?下面大家看(用三球仪演示)每年6月21或22日,太阳光直射在哪?(23.5°N)也就是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大部分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多,我们就把这一天叫做夏至日。
每年12月22或23日,太阳光直射23.5°S,即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的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量少,我们把这一天叫冬至日。
每年3月20或21日和9月22或23日,太阳光直射赤道,这时候,北半球的白昼比夏至短比冬至长,大部分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夏至低,比冬至高,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也比夏至少,比冬至多这两天分别叫做春分日和秋分日
同学们看书P10 1.17地球公转示意图,(再讲一遍)好了,我们学习了二分二至日,那么具体四季是怎么划分的呢?(画简图来讲)
一般把在北半球包括秋分日的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把包括春分日的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把包括夏至日的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把包括冬至日的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而南半球的季节正好与北半球相反,同学们看P11,想一想栏目回答。
(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的公转和季节变化,同学们不但要记住,而且要弄懂,这两个问题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作业)
把书上的读一读和想一想栏目仔细看一下,回答问题,预习剩下的内容,下节上课要提问今天所学内容。
板书提纲
§2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1、绕地轴旋转,
2、方向,
3、周期,
4、昼夜交替。
二、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
3、周期
4、季节变化
§2地球的运动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五带划分的依据
2、让学生记住五带的名称,了解各带的基本特征路带的范围。
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与两半球图上指出五带的界线和范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三、教具
地球仪 手电筒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设计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下面同学们思考。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分别是什么?
2、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多少?
3、四季是怎样变化的?
(同学回答老师总结)
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就不同,冷热就有差别,因此,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找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这就是我们这节要讲述的内容。
§2地球的运动(板书)
一、地球自转
二、地球公转
三、五带的划分
同学们看图,这五个带分别是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在没具体讲述这五个带之前,同学们看(用手电筒照黑板)假如手电筒的光是太阳光,黑板是地面,那么太阳光直射地面和斜射地面有什么区别?当直射获得的热量多呢?还是斜射获得的热量多?(直射)大家看书P11 1.18阳光的直射和斜射图。阳光直射时,光线集中,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地面气温较高,阳光斜射时,光线分散,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光热少,地面气温较低,接下来同学们看黑板,我们看热带。
一、热带(板书)
热带是哪一部分呢?为什么把这部分划分为热带呢?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过,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斜交成66.5°的夹角,而且地轴倾斜方向始终不变,因此在一年之中,阳光直射的地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移动。(用地球仪演示)23.5°N的纬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叫做北回归线。23.5°S的纬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南界线,叫南回归线。(边讲边填图)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获得的太阳热能多不多呢?对,最多,这里气候终年炎热,是地球上的热带。
二、寒带(板书)
同学们再年,在66.5°N的纬线叫做北极圈,66.5°S的纬线叫做南极圈,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每年有一段时间太阳点不升出地平线,是连续的长夜(这种现象叫做极夜)地面得到的太阳热能极少,另外,每年还有一段时间,太阳总是在地平面以上(这种现象叫极昼)但是因为太阳斜射得厉害,我们刚才已经知道斜射获得的热量少,因此地面得到的太阳热能仍然很少,气候也终年寒冷,(我们看过电视,北极有北极熊,白色的,样子很可爱,而南极有企鹅,这两种动物却是寒冷地区的代表)这就是地球上的寒带,北极圈到北极的地区叫北寒带,南极圈到南极的地区叫南寒带。
(指导学生观察书中的彩页“北极极昼时太阳在地平线上的运动轨迹”)
进行图片解说:极昼期间一天24小时内,太阳总在地平线以上照射,这是每隔1小时拍摄的太阳高度的情况,从图中看出,23—24时太阳高度最低,12—13时太阳高度最高。极昼景象非常壮观,别有一番情趣,每年都有旅游者到北极圈地进行观察。
找同学读P13“读一读者栏目”
三、温带(板书)
讲完了热带和寒带,剩下的地区就是温带了,很明显,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一年内既没有阳光直射的机会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热能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这就是地球上的温带,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叫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叫南温带。
好,五带的名称和范围我们都明确了,下面我们看一下,各带的界线,找同学回答各带的界线,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总结)划分五带的依据
1、地在获得热量的多少
2、有无阳光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
和同学们共同做P13“做一做”栏目,如有时间则做练习册,无时间则宣布下课。
板书提纲
§2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的公转
三、五带的划分
1、热带
2、寒带
3、温带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