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案(第一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案(第一课时)

资源简介

地球的运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学情分析
鉴于本校七年级学生对地理不够重视,因此地理基础较弱,所以教学要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会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空间思维能力,并且学会用地理知识来解决地理问题。
教材解析
本节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第二节的内容,与前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前后呼应,为我们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课时相对于下一课时地球的公转简单一些,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仍然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本节课讲授“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这一课时。为了便于学生学习,通过制作地理教学课件 ,尤其是制作有关自转现象形成过程方面的教学课件 ,并在教学课堂上演示 ,创设出一个丰富生动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在学习中尽快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
三、设计思想: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充分利用希沃白板和优学派等信息技术对地球自转现象演示教学,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四丶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和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模型动画自转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与影响
2.教学难点:理解地球自转的意义和空间概念的形成
资源与工具:
课件,多媒体资源等
七、方法与策略:
讲授法、讨论法等
八、教学过程设计
  ①视频导入
让学生带着问题: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吗?观看视频《地球自转的成因》并思考。观看结束后,抽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球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运动的,那地球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②自主预习
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主阅读课本,思考地球运动(自转)的定义和运动方向:
  1)地球怎样自转 ? (绕地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极点是什么?(北极,确定方向“北”)
学生从课本中寻找给出答案,教师总结: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自转
  ③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活动一:同学们结组讨论如果从南极看地球自转方向又是怎样呢?北极呢?
(学生活动,有的学生把书本卷起模仿地球,从上往下观察,老师给予积极评价)
讨论结束,学生发言,学生有两种答案。
老师打开希沃白板“星球”功能,找同学上台从左往后拨动“地球”模拟地球自转方向,再拨动地球模型至南极视角,可以清晰看见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再拨动地球模型至北极视角,可以清晰看见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教师总结:从南极看,地球顺时针旋转;从北极看,地球逆时针旋转。
此处通过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中地球立体模型使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地球各个视角的自转方向,可以提升其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活动二: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讨论,讨论结束抽取每组2号同学回答问题:
1)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
2)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学生讨论,老师下台巡视,针对个别同学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对讨论状态良好的小组给予积极评价)
讨论结束,学生回答。对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积极评价,播放地球自转的2分钟微课,并提示结合生活看到两次相同位置的太阳间隔时间是多少,通过结合微课教学,同学们可以更加直观的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
老师总结: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24小时,每小时转过的角度是15度。
老师在希沃大屏打开模拟昼夜交替的互动地球,找同学上台拨动地球自西向东旋转,老师在一旁拿手机照明模仿太阳光演示并讲解:
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画笔在互动地球上画出,并强调晨昏线不是固定不变的)
2. 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演示并提问) 慢慢拨动互动地球
现在北京在那儿?是白天还是黑夜?纽约呢?此时在纽约举办的篮球赛,中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同学们发挥地理空间想象力,判断另一侧的美国处在什么阶段,并估算北京和纽约相差将近180度,每小时自转15度,推测美国和中国相差12小时)
学生积极回答,老师给予积极评价,最后老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这就有大宾馆总服务台的墙面上悬挂许多挂钟,分别表示在同一时刻不同大城市的时间,如北京时间、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等。不同地方时会给国家间的交往带来不便,不过,我们已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同学们以后会学习到。
活动三:我们知道人们以一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那么同学们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与地球自转有什么关系?
假设地球的周期变长由一天变为两天,我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会发生什么变化?
假设地球的周期变短为12小时一天,我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又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讨论结束,学生回答各自讨论结果,老师总结:地球自转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深刻地影响,人们一直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④巩固提升
运用优学派互动课堂发送6道组卷试题到学生端,学生完成提交,老师根据自动统计数据中的易错的题目重点讲解,对完成题目效果不佳的同学课下进行单独辅导。
九、课后作业设计:
探究实验:老师在窗台处放置一本书,在书上竖立固定一支铅笔,第二天每节课下课由小组长测量铅笔的影长,并记录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影子的长度,小组间讨论影长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地球自转的关系,下节地理课上交流。  
十、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地轴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 一天
4. 影响: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十一、评价与反思:
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由二维平面延伸到立体。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往往对地理的空间概念不强,因此对现实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很难在头脑中建立相应正确的思维模式,思维常常局限于二维空间平面上,不能理解和想象一些地理的空间概念,因此感到地理难学,甚至逐渐对地理的学习失去兴趣。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勤于观察和思考,善于借助信息化教学掌握知识,拓展思维的空间 ,建立立体的空间思维,本节课讲授地球的自转时 ,以前教师常借助演示地球仪的转动来讲课 ,现在通过用希沃白板的互动地球并演示地球自转,由于演示是动态连续的,可更直观地表现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尤其是在特殊地点如北极点观察为逆时针方向 (南极点观察则为顺时针方向),这点学生往往不易理解 ,通过演示则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在头脑中除了对地球形成立体球体概念外 ,更可以在想象中让自己到北极上空 (或南极上空 )去观察地球的自转 ,他们会发现想象中看到的与课上演示的是一样的,因此印象也就深刻了。
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如课堂时间上把握不准确。由于在讲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点时较为拖沓,导致之后探讨昼夜交替及时间差异时,没有充分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课堂总结时也显得匆忙,设计的有关作业及课后探究问题都没有提及,也没有达成学生德育的培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