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1.1地球和地球仪--纬线和纬度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1.1地球和地球仪--纬线和纬度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纬线和纬度教学设计
学校名称
课例名称 纬线和纬度 教师姓名
学段学科 七年级上地理 教材版本 人教版
章节 第一章第一节 年级 七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纬线的概念,能够描述纬线的特征,说出纬度是如何划分的,并根据纬度划分南北半球和温度带。过程与方法分析纬线的变化特点,总结通过标注纬度体会出纬度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纬度带给我们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感受地理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纬线的定义和特征,认识地球仪上五条重要的纬线。教学难点:纬度的读法和写法、纬线变化的规律和温度带的划分。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初步接触地理,认知水平有限,空间立体思维比较差,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对纬线和纬度位置的确认难以理解,重要纬线和温度带划分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模拟演示法,学习使用地球仪3、小组合作探究法4、多媒体展示PPT、电子白板的使用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关于地轴、赤道和两级的概念,今天我们就跟着老师来复习一下以前学习的知识。问题1:什么是地轴 问题2:什么是赤道?问题3:什么是两极、南极和北极?新课讲授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那么今天我们来讲授新课纬线和纬度。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纬线的定义。展示地球仪,标注赤道,让学生观察纬线和纬度。合作探究1、多媒体展示讨论的问题(1)纬线呈什么形状?(2)纬线的长度有什么变化规律?(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4)纬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5)有多少条纬线?提示:可以使用地球仪进行小组讨论(二)教师点拨2、小组讨论后多媒体展示答案,老师点拨总结形状指示方向长度变化规律位置关系数量除两极外都是圆东西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到极点缩为一点平行无数条(三)自主探究3、找同学练习纬度的写法和读法例:南纬70°写作70°S 43°N读作北纬43°4、观察纬线变化的图,总结南北纬的变化规律和判定规律变化规律是:北纬向北增大,南纬向南增大。判定规律是:向北增大的是北纬,向南增大的是南纬。观察地球仪,小组间互相复述南北半球的划分 强调赤道是重要的纬线,同时也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6、看书自己归纳高中低纬度的划分(小组充分讨论)找同学说出高中低纬度的范围,老师指导纠正,并强调南北半球划分的一致性。再次观察手中的地球仪做巩固提问7、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1)找出几条重要的纬线(2)五条重要纬线和温度带的关系引导学生找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教师指图,学生读自己的地球仪,反复认识)展示板图 五带分布图引导学生继续找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请同学们阅读书上温度带的气候特征,并在相应的位置做笔记。8、为了总结巩固上面学习的知识,ppt展示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思考、讨论,即使作答并进行讲解。(四)板书设计1、纬线定义2、纬度的变化规律和判定规律3、温度带的划分(五)布置作业1、做本节课相应的导学案和导学测评2、把纬线的定义和纬线特征和温度带的划分知识点抄写两遍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复习导入,以上节课学的知识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基础,很好的对纬线定义进行理解,使知识衔接比较自然。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指导的新课程理念运用的比较到位,给了学生很多表现得机会,让课堂活跃了起来。创设情境,营造了地理课的氛围,手中的地球仪是学生认识世界的辅助工具。问题与不足:1、课堂授课环节设计的不是很合理,内容不够充实,导致学生在小组谈论的环节出现空档期;另外PPT的制作不是很新颖,没有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环节应该多设置问题,多讨论交流,多进行提问,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多识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例如纬线的特征和纬度、温度带的划分。3、应该创新课堂活动的方法,除小组讨论外,多设计课堂活动,例如手工操作,地球仪展示语言大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4、本节课对于教学难度的把握没有到位,对于部分教学难点没有突出,学生对于重难点问题并不是很明确,教学设计应该明确重难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