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4】2013年普通高考(山东卷)名师原创独到评析(全科10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战2014】2013年普通高考(山东卷)名师原创独到评析(全科10份打包)

资源简介

2013年普通高考(山东卷)化学试题评析
?
2013年高考山东卷化学试题通过对化学学科中主干知识、基本能力和重要方法的考查,全面测试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试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试卷结构稳中有新
2013年高考山东卷化学试题继续保持以往风格,试卷结构和试题难度保持了相对稳定,难度梯度设计合理,契合考生特点,有较好的区分度。Ⅰ卷相对难度较小,梯度设计层次合理。Ⅱ卷突出能力考查,重点放在对考生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解答)这些问题能力的考查上。试题难易搭配合理,难度设计遵循先易后难、难点分散的原则,贴近考生答题习惯。此外,三个选做模块的试题在知识点数量、能力层级要求、作答文字量等可控难度参数上基本相当,充分体现公平性。
今年试题更加强调对考生思维深度的考查,不求全而求精、求透。如第10题,以莽草酸的结构为载体,考查考生对乙烯、乙醇、乙酸结构特点及主要性质的迁移应用,进一步考查了考生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往年相比,许多试题信息量、思维容量都有所增大。如第11题中考查了四个基础实验的基本操作及实验室常见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要求考生对每一个实验的实验步骤、操作过程及典型仪器均有全面了解。试题考查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际上是在间接考查考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种实验题的设计必然对那些真正动手做过实验的考生更加有利。
二、试题内容突出主干
试题必做题部分尽管只有10道题,但却集中体现了对高中化学主干与核心知识的考查,涉及内容包括化学与技术、社会及环境的关系、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反应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化学用语、热化学、电化学、重要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化学实验原理及基本操作、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等等,可以说基本涵盖了高中化学的主干知识。
三、试题情境立足实践
试题对情境的选择巧妙,从实验室制备到工业合成,从无机制备到有机合成,从生活中的化学到工业生产中的“废物利用”、环境保护,从传统的金属的冶炼到现代科技的前沿问题……,这些试题情境充分体现了化学的时代性和应用性,使考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有用的化学”。
这些试题情境的选择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即所取素材都是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有的是传统的工业生产,有的则是应用广泛的新技术,这些情境对考生来说可能是陌生的,但考查的重点仍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充分体现出试题“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
四、试题立意突出能力
试题在设计上很好地体现了能力立意要求。以第9题为例,体现对考生信息整合能力的考查。莽草酸这种化合物对考生来讲是相对陌生的,考生需认真分析题中所给莽草酸结构简式,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常见有机物乙烯、乙醇和乙酸的性质,通过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此外,28题要求考生根据试题中“b极有少量红棕色气体产生”的信息,结合所学电解原理的有关知识,才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这些试题均很好地体现了对考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的考查。
而对“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在第29题上有着很好的体现,该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提供的示意模型,结合化学平衡移动的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方解决温度T1和T2大小的问题,而对于循环物质的判断更是对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试题对三种能力的考查往往不是孤立的,着重对某项能力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与之相关的其它能力,这一点在Ⅱ卷的填空简答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总体来看,2013年高考山东卷化学试题秉承了多年来“重视基础、立足实践、突出能力、不断创新”的特点,试题准确体现了考试说明的要求,科学、准确、公平、规范,难度适中,同时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很好地实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2013年普通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评析
?
????2013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稳健中有创新,基础性与选拔性兼顾,外在形式的平实与内容考查的丰富相得益彰。从整体上看,主要特点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固本、创新、引领。
????一、固本
????2013年历史试题保持了相对稳定,在继承的基础上,突出了高考历史试题的两大本质特征:选拔性和学科性。
????1、选拔性。2013年历史试题突出“能力立意”,要求考生有较高的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以选择题为例,第11题“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对历史发展脉络的考查,第14题隐含了对15-16世纪的中国和西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考查,都需要考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第14、16题将“人民公社”和“李贽思想”置于与世界历史的比较研究视野中,考查了考生比较分析,准确把握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
再如第28题,以“1902~1904年的译书活动”和“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为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以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为背景,探讨了文化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试题呈现形式平实,而考查内涵却非常丰富。
从知识考查上来说,试题考查了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它不是教材的陈述性知识,它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属于课程知识。考生死记硬背教材知识,无法作答本题。考生只有在完整、准确的理解“西学东渐”、“中体西用”、“甲午战争”、“洋务运动”等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同时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20世纪初的历史阶段特征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从能力考查上来说,第(1)题“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完整、合理的解读历史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其思维特征是从材料到结论,“论从史出”,考查考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而第(2)题“京师大学堂的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其思维特征则是从结论到材料,“史论结合”,考查了考生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信息,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试题以译书活动和京师大学堂课程设置的特点为中心,第(1)题是思维的上溯,要求考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第(2)题是思维的下延,要求考生说明其造成的影响,从不同的侧面,考查了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概括、归纳等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第(3)题由分到合,要求考生探讨“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考查了考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
2、学科性。试题注重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学习方法的考查,具有鲜明的学科性。
(1)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例如,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的三大主题,三者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是三位一体的关系,第11题就将其柔和在一起,对秦汉至宋元的政治制度变化趋势进行了综合考查。再如上面所述第28题,它以“1902~1904年的译书活动”和“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文化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它打破了教材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割裂的状况,将西学东渐、中体西用思想、甲午战争、洋务运动等政治、经济、文化因素融合在一起,考查了考生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时代特征的掌握程度。
(2)历史学科是一门讲究史料的学科。试题大量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来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和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与往年相比,今年试题特别注重第一手史料的引用,第35题还直接就话本史料的价值进行设问,不但达到了能力考查的目的,同时也是一种历史方法的引领。
????二、创新
????1、新情境新材料
????(1)重视原始史料的引用。与往年的试题相比,今年试题大量使用原始性材料,减少了观点性、史论类材料的使用。如第9题《周礼·考工记》、第10题《汉书·食货志》、第11题清宫档案史料、28题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36题孙宝琦致清内阁电报等。这些原始性材料更为客观,给考生以历史真实感,体现了历史求真求实的特点。同时,它更有利于历史情境的创设,更便于对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能力的考查。
(2)史料类型的多样性。今年试题史料的来源类型多种多样,非常丰富。有严肃的正史史料,如《周礼·考工记》、《汉书·食货志》,也有富裕生活气息、形式活泼的史料,如纽约某报纸的《船讯》、杜邦公司发展史料等。有政府档案史料,如《奏定大学堂章程》《孙宝琦致清内阁电》等,也有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学史料,如话本《拗相公》。整份试卷可谓严谨而不失活泼,很好地体现了历史资料的丰富性。
(3)史料具有生活化的特点。例如第29题杜邦公司的材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考生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很多产品,很多和杜邦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拉近了试题与考生生活的距离。第35题的宋代话本材料,非常口语化,生活气息浓郁。这些材料在试题中的使用,凸显了历史新课程的生活化理念。
????2、新史观新视角
试题不拘泥于教材对历史知识的表述,重视引导考生用多元视角去审视和解读历史事实。
(1)从多元视角去考察历史。如第28题第(2)题京师大学堂专业和课程设置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考生运用革命史观可得出“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的结论,运用现代化史观则得出“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结论。思维的发散性,答案的非唯一性有助于考生的个性发挥,有利于对考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理解历史。如第15题以一则报纸的新闻通讯考查了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第35题则以宋代话本为材料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史实。
(3)从微观史学的角度审视历史。试题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知微见著,如中国传统文化模式表现为以“礼”为中心的一系列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它渗透到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第9题以《周礼·考工记》对周王城形制的规定,考查了考生对“礼”这一思想的掌握情况。第10题以《汉书·食货志》中一则西汉政府的禁令入手,考查了重农抑商这一在中国古代一以贯之的宏观经济政策。最为典型的是第29题,它以美国杜邦公司的发展为线索,系统考查了自工业革命以来至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
(4)从全球史的视角,将历史事物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如第16题将李贽思想和人文主义思想放在15-16世纪中西方都出现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比较分析,第37题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对中国抗战面临的国际形势的预测切入,考查了二战前苏美英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形势。
????三、引领
????1、试题客观上对中学教学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试题涉及儒家“礼”的思想、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特点、五四运动的影响、人民公社、美国1787年宪法、西学东渐、中体西用思想、甲午战争、洋务运动、中国现代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经济全球化、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等都属于历史课程的主干知识,考查内容在选材上不偏、不怪,都是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知识,突出了考查的基础性。同时,试题所考查的知识以教材为依托,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属于课程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知识,避免了考生靠死记硬背去答题。
试题以主干知识为主要内容,突出了考查的基础性,试题立意依托教材又高于教材,但呈现形式平实,这些有助于引导中学正确的解读和使用课程标准,抓住教学重点,回归历史教学的本质。
试题引用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史料,创设新情境,搭建了一个考查考生创新能力的新平台。同时,试题引进新的史观,让考生从多元视角去审视和解读历史,这有助于引导中学教学超越教材的束缚,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试题注重思想性,关注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和考查。
试题注重思想性,关注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第28题以20世纪初的译书活动和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为切入点,探讨了在历史转折时期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突出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社会进步的时代主题。第29题以杜邦公司的发展为主线,考查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主题。试题引导考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使考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
再如第35题,第(2)题承接第(1)题“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考查考生对话本史料价值的认识: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通过这一认识,引导考生尊重历史,追求历史真实,学会如何正确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事实。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扩张,是二战爆发并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而世界各国结成反法西斯联盟,联合起来共同对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第37题密切联系当前国际关系的热点问题,以1938年中国抗战面临的国际形势为切入点,引导考生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
?
2013年普通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评析
?
2013年普通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评析
?
一、立足学科核心知识,注重能力考查
2013年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以学科主干知识为考查重点,注重从时间变化与空间差异两方面揭示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思维方法的运用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讨和论证问题”为考核目标,注重对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整体把握,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灵活运用,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地理学科能力。
今年所有试题均提供了充足有效的背景资料,材料信息明确,节省了考生读取信息的时间,也避免了因考生对试题涉及区域的熟悉程度不同导致的答题差异。如第27题,从文字材料中可提取原料和市场信息,从图中可读取石油资源信息。
二、合理设问,实现多层次、多角度考查
今年的地理试题,同一题目的不同设问间、不同试题间均层次分明、逻辑关系清晰,实现了多层次、多角度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讨和论证问题”等地理学科能力的目标。选择题分为4个题组,一方面从不同角度考查地理知识的运用及其相关能力。如第Ⅰ题组,在考查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的同时,还考查了城市化与区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从不同的层次考查地理知识的运用及其相关能力。如第Ⅱ题组,在考查我国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成因。
三、创新设问情景,凸显学科本质特征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时空差异是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以不同类型的地理单元为载体,考查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原理、规律来分析、评价、论证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今年试题的一大突破。4组选择题、2个学科综合题以及3个选做题,均以不同类型区为载体,科学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
与要素相对均一的地理单元相比,不同地理单元的过渡地区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相互作用更复杂,更有利于揭示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第26题的区域选择与设问情景创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该题以文字材料、区域图、景观图和素描图相配合的方式,构建设问情景,全方位、综合而直观地呈现试题信息,多层次考查考生能力,避免了对区域地理背景知识的机械理解与死记硬背。本题首先考查了该区域所处的宏观环境背景下典型地貌的形成,然后考查特殊下垫面(黄河贯穿和贺兰山的“守护”)形成的特殊地理环境“塞上江南”,进而考查这一特殊环境的内部差异、相应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及其布局,最后探究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试题以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为载体,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具体而形象地体现了区域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以及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方向,凸显了地理学科的特色。
四、创新呈现形式,强化地图语言表现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直观表现地理要素的空间关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试题主要以图的方式提供材料,试卷共有12幅图。传统的区域图在26题、27题和选修模块的32题和33题中发挥了提供背景资料的作用;第1题的流量变化曲线图、26题的景观图与素描图和34题的景观剖面图形象直观,得到了恰如其分的应用。
根据考查内容与设问的需要,将复杂区域图模式化是今年地理试题地图呈现形式的重要创新。4个选择题组全部以模式化区域图给出材料,第Ⅰ题组的流域开发过程模式图、第Ⅱ题组的水平与垂直自然带分布模式图、第Ⅳ题组的城市空间结构与演化模式图等,简洁而不失科学性。尤其是第Ⅲ题组中小尺度的海陆瞬时等温线模式图,打破了以往等温线弯曲的呈现方式,出现了一种较理想的平直状况,其呈现方式新颖,更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创新。
五、重视体验和探究,突出地理学科的实践价值
今年地理试题中的第Ⅰ题组,以流域开发的不同阶段为设题线索,试题的创设依据体验和探究的过程来进行,情景逼真,使考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试题从点到面、从部分到整体,多角度考查了地理要素特征的空间变化与时间变化。又如第26题的第(3)、(4)小题,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考生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整体性、差异性的认知及人类活动影响的地理思维,步步推进,层层深入,不断进行地理问题的探究。
六、关注社会热点,体现时代特色
今年地理试题大多反映或隐含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热点问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倡导学以致用,体现了地理学科强大的应用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第26题第(4)小题对“宁夏枸杞特色农产品产业带”的考查,关注了农业发展的新方向;第27题,以巴西的甘蔗生产乙醇为背景,既考查了区域能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又关注了能源问题及其粮食安全问题;第32题,考查了旅游生态旅游时应注意的事项,关注了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试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爱国情感和全球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2013年地理试题贴近现实,风格平实,难度适中,布局合理。试题的“知识抽样,图文载体,方法运用,思维综合,能力提高,价值取向”等特色鲜明,“稳、变、新”的亮点突出。
2013年普通高考(山东卷)基本能力科目试题评析
?
?????2013年高考山东卷基本能力科目试题内容丰富、考点新颖、设问巧妙,通过清新活泼、亲切自然的卷面风格温和地切入,引导考生轻松愉快地作答。
?1.和谐美好的生活气息,含蓄隽永的文化韵味
试卷中包括艺术欣赏、运动体验、生态意识、文化内涵、生活常识、社会现象、科学实验、科技应用、健康理念、政史修养、图形解读、程序优化、劳动技能等题目,巧妙新颖的题目设计传达出一种和谐美好的生活气息。
含蓄隽永是中国文化的特质,基本能力试卷力求通过考题表现和传达这种特质。“诗画一体”、“虚拟表演”“高寿美称”“眼里闻声”“桑基鱼塘”“方寸印章”“古人对联”“抗倭将领”“穿着变化”“汉字演变”等等都在用题目叙说传统,传递文化,娓娓道来,贴切自然。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素材选择到考点设问都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解释和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2.丰富多彩的试题素材,深入浅出的素材运用
试卷中既有“羊角锤”“蚊香”“垫桌腿”“照镜子”“小熊戏水”“队列口令”“比赛积分”“洁齿剂”“聚乙烯塑料”“面包制作”“地图符号”等生活化素材,也有“离子感烟器”“数字视频监控”“太阳能发电塔”“新兴经济体”“古代法典”“地形分析”“语音邮件”等专业性素材,考点的设置都深入浅出,与能力考查目标紧密结合。如“太阳能发电塔”素材为高科技,考查的点是学生根据素材进行分析判断能量转化过程、发电时空气运动,热量散失与分子内能变化等。“新兴经济体”素材为经济发展的新兴事物,考点却是对材料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判断。
3.科学严谨的推理表述,清新巧妙的选项设问
科学严谨的题干表述和推理设问,给学生搭好台阶,让学生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而进行推理判断。例如第3小题,先交代“茶寿”的来历,再让考生推理“米寿”美称的涵义。第4小题,先提示“轮唱是同一旋律在不同声部相继出现”,再让考生分析几个谱例,判断出轮唱谱例。
考查考生的体验和感受。例如,第2小题对表演动作的体验;第7小题对“音乐情感和绘画”的体验比较;第8小题对“整队口令”的体验;第38小题对“照镜子”的体验;第47小题对“起钉子”的体验等,均体现了命题者对生活的深入挖掘,是对考生学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深入分析。
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也就是调动已有知识储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第17小题通过对联中历史人物事迹的概述来对各相关历史名人进行判断;第52、78小题通过运动体验对动作和规则进行判断;第59~61小题通过地形图的解读对地形、水土流失和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判断等。
把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作为素材,考查考生对生活和社会现象的理解。例如,第10小题爬山虎、第23小题合理使用药物、第25小题臭氧和第26小题牙膏、第36小题公共信息符号、第65小题日影变化、第84小题地图符号等,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道理,于细微之处考查考生观察生活、解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能力。
4.图文并茂的版面效果,意味深长的期望传达
整份试卷不仅有20幅图片、十余处诗文,还有17个小题的选项配有图形或谱例,形成了一种图文并茂、诗情画意的卷面效果,有利于考生轻松愉快作答。
题组和学科融合题目能够增加试卷的整合性。试卷含9个题组,分别为合唱、桑基鱼塘、感烟器、数字监控系统、小熊戏水、羊角锤、地形图、蚊香、语音邮件。内容相关隐形题组数有5个,分别为体育课与跑步、植物与动物生活习性、日常生活与时代变迁、免疫与健康、体育技能。学科融合题目数有6个:音乐与美术、音乐与历史、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物理、生物与健康、生物与地理、体育与历史。另外还包含综合文化类题目6个。在题目选项设计时,通过纵向挖掘、横向延伸、多方联系等方式拓展考点,使一个小题涉及多个考查点,考查不同方面的能力。这种图文并茂、形散神聚的试卷结构也传达了命题者对考生的殷切关怀和美好期望
2013年普通高考(山东卷)政治试题评析
?
一、试题稳中有新,内涵丰富,主旨鲜明
2013年高考山东卷政治试题在试题风格、试卷结构、试题难度等方面保持了相对平稳。试题风格平稳,整个试卷选材合理,表意清晰,试卷构架与往年基本一致,让人感觉清新自然;题目类型平稳,从选择题到主观题,从必做题到选做题,题目类型保持稳定,考生比较容易上手;试题难度平稳,搭配适当,与往年基本保持一致,考生能正常发挥水平。
今年试题在材料逻辑结构、情景设置、设问类型等方面进行了适度创新。例如第30题,围绕科技创新这一主题,以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发展措施——影响”为线索,分别从经济、政治角度设置了三个问题,体现了学科内综合试题的整体性和融合性。试题材料与问题的设置不仅遵循了我国科技创新本身发展的过程,而且符合人们对事物认知的过程。尤其是第(3)小题对政治生活的考查,摆脱了传统的“显性主体”的材料呈现方式,创新设问角度,参考答案设计新颖、简洁、准确,真正做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38、39题选修题目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表格,这一考查方式符合我省选修课程教学的实际,有利于考生在答题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对知识的理解、归纳和运用能力,丰富完善了选修题目的考查思路和方式。31题关于文化遗产的材料淡雅隽永,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那一句“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激起了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设问不落俗套,考查不再教条,真正考出了文化味,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试题恰当把握了稳定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稳中求新,从选择题到主观题都深刻挖掘选题的内涵,突出主题;同时遵循知识和时政本身所具有的逻辑性,尊重考生的思维过程,整体把握材料、知识、设问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考生在合理的思维逻辑中答题。
二、试题选材多样,专业味浓,蕴意深刻
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是今年试题的一大亮点。试题注重从现实社会的重点、热点问题选取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时代感,体现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的学科特点。试题既注重从宏观层面的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入题,例如国务院机构改革、创新驱动战略、和平发展道路、公民道德建设等;也注重从中观、微观层面上的问题切入,例如互联网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梦想与行动、科技发展与公民政治生活、交通文明等,体现了“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实现了考纲考点、教材重点、社会热点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引导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同时,试题的情境材料更具专业韵味,更加贴近学科的内涵和本意,彰显学科内在价值。例如,18题以2012年政府的宏观调控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调控目标与相应的经济政策、经济措施之间内在关系的认识和理解。22题以青花瓷壶为载体,考查文化交流对中华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影响,弘扬“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价值观。24题以哲学小故事为背景材料,旨在说明哲学并不是高高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而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31题呈现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现状,通过文学化的语言渲染了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在对文化韵味的品味中感受独特的文化魅力。
多样化的材料情境使试题不再是一张简单、抽象的答卷,更为考生奉献了一份生动多彩的政治大餐,增加了考生的亲近感,更好地调动了考生的答题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多样化的材料情境也实现了试题考查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考查考生不同层次的能力目标及学科素养。
三、试题形式灵活,设问巧妙,指向明确
试题通过精心设置的设问来实现考查目标。具体表现在:设问注重结合材料,不是直接考查单一知识点,而是有一定的知识含量,对知识的跨度要求比较高;设问对思维的品质和质量具有较高的要求,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和方法。例如,?第21题,通过具体的数据说明信息时代背景下未成年人在使用互联网时面临的问题,考生要在认真阅读题干的基础上,针对材料呈现的问题,逐一分析各个题肢。30题第(2)小题考查国家为推进科技创新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理论依据。考生应首先仔细研读材料,从中获取国家为推进科技创新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然后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一一分析和解读政府制定和实施这些政策措施的理论依据。31题第(2)小题要求根据材料呈现的问题,运用矛盾的知识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将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准确的联系。39题第(2)小题考生首先需要正确解读材料的内涵,认识到公德建设既是一个道德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然后根据设问要求,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正确阐释“如何点亮交通文明的‘照明灯’”。
全卷试题的材料简练、要素清晰、表述准确,解答要求指向精准无误,问题与选项(或答案)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度高。选择题的正确选项指向明确,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的迷惑性和干扰性适度,组合选择题采用四选二的组合方式,区分功能良好;非选择题设问的知识指向与能力要求具体明确、科学规范且有所创新,如30题第(1)小题“解读图表反映的经济信息”直接指向《考试说明》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31题第(1)小题“谈谈你对材料中‘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的理解”直接指向“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作答所需知识、能力水平的层次清晰、难易适度,切合当前教学实际。
四、试题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富有深意
试题注重突出主干知识,深入考查知识的内涵;同时突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综合比较、分析判断能力。《经济生活》考查了企业、分配制度、财政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等考点;《政治生活》考查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政府的职能、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等考点;《文化生活》考查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走进文化生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考点;《生活与哲学》考查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考点。
试题坚持“能力立意”,注重对考生基于情境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体现高考规定的能力考查要求。在情境材料的呈现与能力考核的方式上,“陌生中考查熟悉”和“熟悉中考查陌生”相得益彰。“陌生中考查熟悉”,就是在获取、解读新情境中的有效信息中考查考生的应变、迁移能力,例如30题第(3)小题“说明科技发展对于政治生活的意义”,设问的形式是全新的,这就要求考生领会材料的主旨,根据材料中公民、政府和国家三个主体的活动,灵活调动、迁移所学知识;“熟悉中考查陌生”,就是在考生比较熟悉和亲切的热点、生活案例中深入考查其整体把握问题、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例如21题直面当前未成年人在使用互联网时面临的问题,引导考生坚持“思”与“辨”的统一,提升自己文化选择的能力,正确使用互联网。试卷各题的能力层次和要求清晰,能力考查的布局起点高,没有过于容易和极难下手的试题,正确处理了试题难度与区分度的关系,在平和中实现了区分和选拔的功能。这对改变教学中机械训练形成的“模式化、押宝式”的备考行为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试题注重对考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试题立意积极而深刻,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社会现实。试题通过丰富的材料和能激发考生主动思考的设问来引领和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辨别复杂的社会现象,培养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例如,17题政策性保险,惠农政策暖民心;18、19、20题实施宏观调控、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完善市场经济,科学发展为人民;23题“中国梦”,实现梦想靠奋斗;25题城市形象宣传,人民福祉摆案头;39题,中国式过马路,德法并举提素质。每一个题目立意深远,都有一定的思想性,很好的引领了考生的价值取向。特别是23题“中国梦”的立意,实现梦想需要奋斗,而不仅靠精神的狂欢;39题,解决“中国式”过马路,需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双管齐下,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和指责。一份有深度的试题,引发人们的思考,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
2013年普通高考(山东卷)数学试题评析
?
2013年高考山东卷数学试题,严格遵循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各项要求,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强化了对数学理性思维的能力要求,展现了数学的学科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现实性,具有良好的选拔和导向功能。
一、试卷保持相对稳定,平衡传承与创新
2013年高考山东卷数学文、理试卷结构、题型、题量及分值分布等都与往年保持相对稳定,从宏观和微观上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整合,继续承袭“多题把关”的命题特点,第21、22题并列压轴。文理两科的解答题,在题目设计上做到了入口宽、梯度合理,有利于不同程度的考生充分地发挥。
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2013年试卷进行了适度创新。如文理科第12题,试题表面上以三元方程形式呈现,通过一系列地巧妙转换,化为考生熟悉的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将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与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又如文理科第16题,新定义以考生熟悉的对数运算为载体,以分段函数的形式呈现,考查了分类整合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动静结合”,“等与不等”自然转化,富有思考性和挑战性,是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潜在的数学素养的极好素材,是今年山东卷的点睛之笔。再如理科第22题将常考的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相交关系变为相切关系,推理为主,运算为辅,斜率设而不求,设问方式上突破了常规的“存在”模式,把一题多解置于题目解答中,为不同层次的考生提供了更宽广的展示舞台。
二、突出主干知识,注重能力立意
试卷依据考试说明,全卷涵盖了考试说明中的绝大部分知识点,对要求较高的三角函数、立体几何、概率统计、数列、函数和导数的应用、圆锥曲线等主干知识均以解答题形式出现,并都达到了一定的考查深度和广度。在知识与信息的重组上呈现多元化,从数学学科的整体角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出发,充分展现知识网络交汇点。如理科第14题绝对值不等式与几何概型的巧妙结合,第13题程序框图中“斐波那契数列”的渗透,第18题立体几何中“墙角”模型的呈现,第22题圆锥曲线中光学性质的蕴含等,起点低,层次多,题意新,结构巧,给整份试卷注入了活力。
试卷体现能力考查主旨,有效地考查了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探索性问题、应用性问题、新情境问题和综合性问题的考查力度大,如第16题“正对数”问题来源于考生比较熟悉的对数知识,考查了考生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了“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活于课本”的思想和理念。该题“分类讨论”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落脚点,较好地考查了考生潜在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解析几何和导数的应用等都是连接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纽带,例如理科第22题第Ⅱ问“几何味”较浓,立意于平面几何中的角平分线定理,一题多解,充分调动考生的能动性,引导考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试卷中出现了一些“生活元素”,如文科第10题、第17题、理科第19题等试题贴近考生生活,背景公平,富有时代气息,考查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意识,是对中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检阅。
三、注重通性通法,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2013年试题注重能力立意,以考查基础知识为重点,注重对通性通法的考查,淡化特殊技巧,?突出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考查。如文科第22题的解题思路是将直线方程代入圆锥曲线方程,整理成一元二次方程,再利用根的判别式、求根公式、韦达定理、两点间距离公式等布列条件组,从而解决问题。
山东数学卷历来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考查,今年也不例外。如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在线性规划(文科第14题、理科第6题)、函数图象(文科第9题、理科第8题等)的题目中;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则体现在文理科第21题、第22题等题目中;转化与化归思想贯穿整份试卷,如理科第15题、文科第19题等;试卷对分类讨论的思想(文理科第16题、第21题等)做了深入考查。
四、体现文理差异,兼顾版本区别,彰显人文关怀
对照文科数学卷与理科数学卷,我们看到两者既有共性又有区别,相映生辉,符合考试说明对于文科考生和理科考生的不同要求以及山东考生的实际情况。在基础题目的设置上,文科卷和理科卷中完全相同的仅有5道,题序也做了合理的布局。文理卷在数列、不等式、导数、概率与统计等知识的考查方面,具有较大差别,各自展现独创性。如文、理第22题,载体都是椭圆,都考查了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韦达定理、两点间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换元法等,但是理科卷的思维广度、深度要稍微大一些。
总之,2013年高考山东卷数学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份试卷稳中有变,变中求新,新题不难,难题不偏,“稳”以考查基础,“变”以考查能力,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2013年普通高考(山东卷)物理试题评析
?
2013年高考山东卷物理试题切合高中物理教学,贴近考生的实际,注重基础,突出能力,适度展现科技新发展。试题对考生的思维起点要求适当,思维跨度设置合理,有效地考查考生的物理思维品质。试题语言表达科学严谨,情景叙述简明扼要,问题设置独具匠心。
一、注重基础,科学设计体现公平性
试题内容注重对物理学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考查。试题注重基础性,注重考查物理核心思维方法。全卷在试题材料选择、情景设置、题目设问等方面都进行了科学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层次的考生,保证了试题的公平、公正。
试题从考生答题的思维规律出发,合理设置问题难度和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使考生在解题时能够比较容易切入,拾级而上,又使不同层次的考生都有所收获,保证了试题有较高的区分度。
试题选考部分注重考查三个模块的基础知识,在阅读量、思维量、作答量等方面基本等值,彰显了考试的公平性。
二、突出能力,体现素质教育新理念
试题全面考查了《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五种能力,层级恰当,覆盖全面,比例合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第22、23题按物体运动发生的先后顺序分别设置了2个和3个问题。问题的设置层级分明、难度梯度合理。前面的设问设置较为基础的问题,既使考生能很快入题,也使考生紧张的心理得到些许缓解;后面的问题体现出对不同能力水平考生的不同要求,关注不同层次考生个体差异,为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第21(2)题以教材上涉及到的霍尔元件为背景素材,既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试题以此为情景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考查,带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既凸显了对科学探究能力、开放性思维能力的考查,也体现了对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迁移能力和拓展能力的考查。
三、立意新颖,紧密联系科技新发展
试题既注重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适度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体现新课标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的要求,也注意在考生所熟悉的经典情景上不断创新,设计出新颖的设问方式,体现出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特点。
第21(2)题以霍尔元件为素材,设计实验测定霍尔系数,看上去离平常电学实验很远,但考查的又都是平时实验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这正是题目立意新颖之处,对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新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近期我国科学家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突破性进展,被誉为“这是第一次从中国实验室里发表的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在此背景下,该题更体现了试题关注科技发展前沿的理念。
第36题以蛟龙号再创载人深潜新纪录为背景,考查气体的性质和内能的变化。背景素材新颖,模型传统经典,凸显物理试题从现代科技、生产生活中提炼情境的特点。很好地诠释了“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四、重视实验,突出方案设计和操作
实验题在重视原理的基础上,从基本仪器,实验操作入手,以基本技能和基本实验方法为考查重点,突出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操作的考查,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设计实验方案,体验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既考查了考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又全方位考查了考生的实验能力。
第21(2)题以霍尔效应这一电磁基本现象为情景,围绕测量霍尔系数的实验展开一系列设问,这些设问包括了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对实验方案的反思和优化。题目中关于霍尔效应的示意图直接取自教材,使考生有一种熟悉和亲近感。试题要求考生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图像,并进一步根据图像进行数据分析、总结有关物理规律,问题融入实验操作之中,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题目通过提供“使电流反向能减小测量误差”这一信息,要求考生在给定电路中找到实现电流反向的方法,进而要求考生发现并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这些设问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既考查了考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考生对实验方案设计、优化和反思的能力。这正是我们在平时实验教学中有待加强的。
五、覆盖合理,有利于高校人才选拔
纵观全部物理试题,既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又达到了较广的覆盖面。试卷整体平稳,稳中有变,变中求新。试题内容注重基础,突出能力,设计科学,完全符合山东卷《考试说明》的要求。对中学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也能保证考试有较高的信度、效度,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
?
2013年普通高考(山东卷)生物试题评析
?
2013年高考山东卷生物试题保持了相对稳定,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试题难度适宜、题目平和,不偏不怪,设计新颖精巧,综合性强。
一、点多面广,重基础
试题注重考查考生在高中学段所学习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均在《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之内。试题内容注重考查高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同时兼顾知识覆盖面和模块之间的平衡,特别是侧重考查了属于II级要求的重点内容。试题点多面广,考查双基,能够全面检验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试题与中学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密切结合,立意均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而作答又回归教材。
二、题目新颖,巧综合
试题文字简洁,语言规范,设计巧妙,形式新颖,着眼于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的构建,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立足学科主干,落实综合应用,注重学科内综合的考查。如第4题通过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材料盐酸为纽带,巧妙地把“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四个实验综合在一起考查,既综合又新颖。有些题目的题干只有简短的一、两句话,但通过图示给出信息,综合考查了多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三、联系实际,考能力
试题注重将生物知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试题以主干知识为载体,坚持能力立意,突出能力考查。
试题情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如第3题以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免疫调节为情境,以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图示为信息,以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特征、特异性免疫机理以及细胞器的功能等为考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免疫调节、分子与细胞等基础知识解释机体对病原体的处理过程和原理。该题需要学生对免疫调节有准确理解,而不是对课本知识的简单记忆,需经思考分析后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推理,作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理解能力的考查。第5题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家猫体色遗传为载体,考查考生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伴性遗传、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等相关知识,通过比较和分析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第25(4)题通过生产实际中大田种植大豆时,“正其行,通其风”的目的与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等理论知识进行结合,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能力。第27(4)题以推测宽叶红花突变体体细胞内与该表现型相对应的基因组成为情境,通过设计一步杂交实验确定宽叶红花突变体的基因组成,考查考生基因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等主干知识以及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实验设计、实验结果预测和分析等相关能力。
4.?关注时代,提素养
试题以当代科技成果为载体,以生物主干知识为考查点,凸显对考生获取信息与理解能力的考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生命科学的新进展,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形成热爱生命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26题用近几年稻田种养结合的生态新模式--稻鸭共育和稻田中有害生物防治的利益和代价模型为情境,涉及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重要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意识,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2013年高考山东卷生物试题,以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考查主体,以能力为考查重点,以提升科学素养为目标,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对“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的三维目标要求,反映了新课程的基础性、创造性、选择性和时代性等显著特征,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考潜能的考试目标,对中学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
2013年普通高考(山东卷)英语试题评析
?
2013年高考(山东卷)英语试题风格与往年保持相对稳定,难度适中,不偏不怪,内容丰富,试题考点都是中学常见常考的内容。同时,试题在选材、设题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和一定程度的创新。各题型的具体特点如下:
1.?听力部分话题丰富,贴近考生
试题秉承了往年一贯的风格:整体难度与往年保持基本一致,语音清晰,语速适当,内容生活化,题目设置合理。话题都源自考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话题覆盖面广,对话内容逻辑清楚,语言流畅,难度适中。
2.?单项填空考点微调,目标明确
单项填空题避免了机械的语法知识考查,而是将语法知识融入到完整自然的语境中进行考查,考生在答题时不会有陌生感,容易理解。
今年该部分没有专门考查词汇知识的试题,主要考查了一些基础的语法知识如时态、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非谓语动词、代词、冠词、介词等,同时该题突出了中学英语教学的几个重点和难点,其中第24、27题分别考查了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的用法,第31、35题考查了定语从句的相关知识,第25、29、33题考查了非谓语动词的用法,第26、28题考查了状语从句的相关知识。
3.?完形填空注重选材,导向积极
完形填空题选用了一篇记叙文。文章讲述了一个凡事总以自我为中心的年轻人,在经历一番挫折和反思之后,终于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变得善良而又成熟的故事。在当今社会,我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在生活中应打开心扉,与周围的人多沟通、多交流,多关爱他人,这样我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可以获得友谊和幸福感。该文主题明确,条理清晰,叙事通畅明了,逻辑性强,语言地道生动,内容颇具教育意义,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完形填空考查了7个动词、6个名词、5个形容词、1个代词和1个连词,重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选择恰当词汇的能力,考点设置合理,20个题目考查对象以实词为主,考查目标明确。在干扰项的设计上,避免了干扰项与正确选项意义相反或相近度过高而引起的干扰性过弱或过强的情况,以使考生的作答情况能充分反映出不同层次考生对短文的理解程度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由于完形填空题选用的是记叙文,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故事梗概,因此本题整体难度不大。
4.?阅读理解难易得当,设题合理
阅读理解部分4篇文章体裁、题材各不相同,分别涉及求职奇遇、人物传记、科技发明和商务案例等。A、B两篇文章难度较小,C、D两篇文章难度稍大,4篇文章在难度上拉开档次,有利于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阅读理解部分在词汇量以及超纲词的处理上也保持了往年的风格。阅读量与往年保持相对稳定,超纲词汇不多,个别超纲词汇加了汉语注释,有助于考生理解文章。
试题有考查主旨大意的题,有考查推理判断的题,有考查代词指代内容的题,也有考查事实细节的题。各题信息定位具体,考点分布均匀,语言表达简洁、准确。20个题目中有18个以完整问句的形式出现,这符合阅读理解题的考查原则。另外,C篇文章配了插图,既有助于考生理解,又使得试卷更加活泼,不沉闷。
5.?阅读表达设题巧妙,注重能力
阅读表达题文章讲述了美国石油大亨Jean Paul Getty的故事。题目设计巧妙,独具匠心,既考查了考生对段落主旨大意的概括能力(如76题),还考查了其利用上下文语境线索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如77题)以及准确把握篇章信息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如79、80题),第78题让考生用英语解释划线句子,这种首次出现的题型对考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也更能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表达各小题都需要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并作答,灵活的设题方式能够有效地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试题的效度和区分度。第77题的答案“金钱没有给他幸福”更是颇具教育意义。
6.?写作试题贴近生活,平中见奇
以前的写作试题多是让考生主动给外国朋友或笔友写一封书信或电子邮件,而今年是让考生回复一封电子邮件,这更好地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性和写作的必要性,能够有效测试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
写作话题真实,写作情境的创设贴近考生的生活,?现实性和实用性很强。让考生解释未能及时回复电子邮件的原因是准备期末考试,符合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没有生硬之感,自然合理。让考生谈谈暑假打算,这是他们熟悉的话题,考生能有感而发,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假期打算”对于所有考生来说都不陌生,因此,该题乍一看非常普通,所有考生都觉得话题熟悉,有话可说,都有自己发挥的空间。但是该题将“给朋友回信”作为试题的切入点,要求考生首先解释未及时回信的原因,然后谈谈自己的假期打算,这样考生就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套用,考生需要按照题目要求,自己组织语言,方能行文流畅,自圆其说。这也是试题设计的巧妙之处。
总之,2013年高考(山东卷)英语试题延续了往年的风格,选材合理、题型稳定、难度适中。试题在稳定中有些许细微的变化,在实现选拔目的的前提下,对中学英语教与学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2013年普通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评析
?
2013年高考山东卷语文科目的试题依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充分体现科学、准确、公平、规范的原则,在考查考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审美、探究能力的考查。试卷在内容、设题等方面以稳、以延续性为主,又不乏出新之处。
一、守正出新。
今年的试题与往年试题保持内容、形式、难度、区分度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考试内容,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并注重对考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探究能力的考查。”试题不超纲,难易适中。在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方面,第一题考查常用字的读音、常用字字形、常用词(包括成语)、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和辨析病句。本题内容与往年基本一致,但是今年这一题选材语文特征典型,相关句子内容活泼健康,趣味横生,除了考试功能外,有很好的可读性。一般论述类、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三篇现代文阅读材料,从选材内容、文体基本保持往年的思路。古文、古代诗歌也是如此。
同时试卷中也有出新之处,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其一是考查方式。例如第2题考查常用字的使用,出新之处是将错字放在句子中,一方面符合错字使用的常见情形,一方面对考生形成了一定的迷惑。如“五台山位于山西东北部,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胜地,山上有许多寺院,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胜地”对同音词“圣地”的误用,必须依赖具体语言环境才能鉴别,可以更好地考查考生的语言功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6题填写关联词语,这是比较新的考法,用以检测考生的逻辑能力;第18题给“创造”下定义,这也是一种新考法,它介于归纳概括信息与表达之间,可以考查考生阅读、提炼、概括、表达等综合能力。
其二是选材。整个试卷中现代文的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与古文、古诗的选材对试卷风格影响很大。论述类选择的是关于中国艺术境界的论述,全文以中国画为据,文字秀美,论证过程清晰。文学类选取的是余华的《活着》,生活气息浓郁,人物性格鲜明。实用类选取的是沈从文的《定和是个音乐迷》,包含着民国作家的深邃、含蓄和恣纵。古文另辟蹊径,选择明代最优秀的散文家宋濂的《看松庵记》,第一次把古代“记”体引入高考试卷中,可以拓展学生关于古文文体的认知。古诗选择晚清江湜的写景抒情诗,其意境之优美,一点也不亚于唐宋诗词。这些选材都表现了尝试与出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三是设题。在设题方面出现了新的亮点。往年的试题较多在语句、文字上做无谓的缠绕。今年试题关注了论述文阅读规律,从文体方面加进了设问,如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增加了试题的科学性。
二、突出语文本体。
试题从选材到设题都凸显了语文的本体特征。语言类主要考查了考生的语言识记能力,又在选材中关注了材料的典型性与人文色彩。例如第2题考查正确使用字词,其中的D项材料为:“对峙的双方情绪激动,箭拔弩张,幸亏民警及时赶到,才避免了一起暴力事件的发生。”这是个错项,“箭拔弩张”中的“箭”应为“剑”。这个词的误用较为常见,但错误也是明显的。如果对中国汉语成语并列结构的构成略有了解,与“弩”对应的一定是“剑”而不是“箭”。第3题考查词语的正确使用,其中D项“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这个语料考“鼎足而立”的使用。既然鼎足,一定是指三种事物并列,而语料中指出的只有两家,用鼎足而立是错误的。再如第五题中的第18题让考生从一段话中提取信息,限定字数,完成定义,对逻辑思维有很好的考查效果。文学类文本选择余华的著名作品《活着》。此小说寓意深刻丰富,形象生动突出,描写简洁准确,有很高的文学审美水平。试题从小说文体出发,引导考生分析形象,鉴赏关键语句,探究小说寓意的能力,考查了考生的文学审美能力,突出了文体特征。实用类文本《定和是个音乐迷》文体鲜明,传主张定和是现当代著名音乐家,其对音乐追求的人生历程对青年人有很深刻的启发教导作用;行文极富沈氏个性。设题突出了传记文体的特征,全面而富有层次。文言文阅读《看松庵记》内容上文化品格很高;行文漂亮精萃,难易适当,是一篇难得的文学色彩鲜明的好文。江湜的写景抒情诗《山寺夜起》明白如话,景色优美,情感单纯。总之,今年的语文试卷从各方面凸显语文的本体特征。
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提高人文情怀。
今年的试卷从总体风格凸显了人文精神,比较集中表现于作文命题上。往年的材料作文,或选取名人名言,或选取具有象征意义的诗句格言,今年的作文题针对当前语言运用中出现的问题,从《咬文嚼字》中提炼出材料,此材料具备几个特点:(一)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由于外来文化、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等影响,汉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受到了极大的侵害,新闻联播、百家讲坛等权威公共平台常犯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知识的错误,而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介更是谬误频出。这些现象扭曲了人们敬畏语言文字的观念,给中华民族的主体语言带来很坏的影响。历史文化知识的误用,更是当前文化行为中较为多见的现象;更有甚者,或为了吸引眼球,或为了商业利益,或出于无知……对历史胡编乱造,肆意想象历史,篡改历史典章制度,对民族历史毫无敬重。《咬文嚼字》杂志这一背景下发起的这一活动,反映了语言文字工作者对正确使用民族语言的努力。因此作文题选择这一材料,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二)材料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咬文嚼字》杂志发起对文坛名家进行“咬嚼”的活动,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文化活动。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重视语言文字运用、保持本民族语言的纯洁性,是文化自立的重要保证。能否正确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一直是民族文化修养的标志。具体到个体,则是一个人内质外修的表现。著名作家们的积极回应,反映了这些使用语言文字的大家对此问题的重视。
(三)材料与考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时代是接受各种影响最强的阶段,现今媒体对青少年影响很大,多种信息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在他们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影响,对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等运用不严肃的态度,就是其一。在他们的日常交流中,学习过程中,阅读材料中,随时可能出现语言运用不规范、历史文化知识不准确的现象,甚至他们自己都可能经常出现这些方面的错误而浑然不觉,或以此取乐。因此,这个题目贴近学生实际,可以让他们联想到自己及身边使用语言文字的现象、故事,从而尽快选择文体,立意设题,组织材料,尽快进入写作状态。
(四)材料本身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材料本身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如杂志社求真求实,不惧权威,引导人们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知识;著名作家认真严谨、求实平和、从善入流的态度等等,对当今社会、对学生的成长都具有积极意义。
除此之外,材料富有张力,可以引发考生对所述社会现实做多方面的思考:一是《咬文嚼字》杂志对著名作家作品的挑错,指出其使用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知识方面的谬误;一是著名作家的回应。考生既可以在二者之间选择某一方面进行构思,也可以由此事抽象出某种人生哲学进行论述。从表层意义来说,考生既可以论述“咬文嚼字”的文化意义,也可以撰写正确或者错误使用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知识的故事;既可以叙述自己使用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知识的经历,也可以叙写他人的此类事例;既可以写历史的,也可以写现实的。就深层意义而言,考生可以在从善如流、知错就改善莫大焉、闻过则喜、请别人挑错来消除谬误、不盲从权威、严谨认真做人、地位与心胸、地位与修养、客观对待知识缺陷、正确使用历史文化知识在继承传统中的作用等方面立意,进行叙述性或论述性写作。
总之,2013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重视试卷的审美性与人文精神,较好实现了对考生语文基础与基本能力的考查,与历年山东语文卷相较,既有延续性,也不乏新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