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形图的判读课标要求1.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基本地形部位。教学目标1.掌握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够在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利用自制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及等高线的特点。3.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几种基本地形部位,并总结其等高线特征。教学重点1.等高线的概念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几种基本地形部位。教学难点1.等高线的概念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几种基本地形部位。教学方法地理模型教具教学、合作探究与启发式讲授教学手段地理模型教具、多媒体及学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的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地图,把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绘制出来的,但是在我们之前学过的地图上能够读出地面上某一点的高度吗?实际上我们地球表面是有许多高低起伏的地形的,我们如何把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绘制到平面图上呢?又是怎样阅读地形图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个问题,第三节地形图的判读。 学生回答、认真听讲,并思考。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自主学习——海拔与相对高度 【承转过渡】为了准确的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首先需要确定地面各地点的高度。确定地面高度的方法有两种,下面请同学自主学习海拔和相对高度,并完成学案的第一题。由于一点相对高度起算点不同会有无数个,而海拔的起算点永远是平均海平面,所以一点海拔是唯一的,所以当把地面上的一点绘到地图上时,选用这一点的海拔高度。 自主学习后完成学案一 属于“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即可理解。合作探究——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承转过渡】我们以一座山为例,如何把一座山绘制到平面图上呢? 现在给出一座山海拔是300米,将这座山绘制到这张灰色的纸上,为了研究这座山,我们今天也做了山体模型,现在我有个问题,站在哪个角度看这座山,能够看到这座山的全貌?当俯视这座山的时候,最明显的是看到这座山的什么?如果说这座山底面和海平面一样高,那组成山底边这条线上的点的海拔应该是多少呢?(用模型在黑板上画)仅仅在图上画出山的底边和山顶,也不能再地图上反映出这座山山坡上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在山坡上再取一些点,大家看现在取得这些点海拔都是多少?讲解等高线概念。通过将山体模型的将简略的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到黑板上。我们回过头看这个实体山体,总结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实际上是山体上等高线的垂直投影过程。绘制出来的等高线地形图上,看上去还不完整,还是读不出来山有多高,怎么办呢?加上海拔。合作探究:以小组的形式画出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地形图,小组展示并总结等高线的特点。把各组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粘到黑板上讲解等高距:在画这座山时,我取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差是多少米?这叫等高距,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是唯一的,均匀的选取等高线才能准确的反映出这座山的特点,那我有个问题,要更详细的反映出这座山的特点怎么办?等高距越小等高线地形图表示的地面起伏越精确。 学生回答:俯视这座山俯视是最明显看到这座山的山底边和山顶。学生看老师演示,并自己动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完成学案二 “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是难点,学生理解起来困难,通过讲解原理和用模型演示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再到学生自己动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加深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原理以及等高线特点的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承转过渡】我们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看看同学画的等高线地形图都不一样,那是因为我们每个模型山体做的都是不同的,自然界中的山体更是如此千姿百态的,那么,给你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你会阅读它吗?你能从中判别出各种山地地形吗?下面我们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虽然山体千姿百态,但不外乎是由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基本地形部位组成。了解这些基本地形部位及它们对应等高线的特点,是识别地形图的关键。山顶的等高线的特点我们刚刚总结了,再看看其他四种山体地形部位,并总结等高线的的点。看看刚才同学画的有没有刚才讲的特殊的山体部位,(各组同学拿实物模型验证)。对陡坡和缓坡的等高线特点进行讲解。 学习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点,学案三(一) 提高学生的观察对比能力。能够以山体模型为媒介,将立体山转化为等高线地形图,也能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山体实际具有的地形部位。学以致用拓展提升 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在我们生活中会有指导作用的,下面通过一道题,学以致用,能力提升 完成学案三(二) 习题巩固小结 通过板书进行总结。 学生认真听讲 通过一定的框架的板书,加强记忆。板书设计:第三节 地形图的判读海拔地面等高线地图等高线地形图山脊山顶陡崖山谷鞍部山体部位坡疏 密陡缓相对高度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