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科目 化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会运用知识 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分组活动中学会合作,在探究中发展创新 。②、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任务定位 教学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用品:手帕、酒精、铁盘、坩埚钳、火柴、大烧杯、大试管、气球、热水、红磷、白磷、铁圈、吸滤瓶、浓盐酸、浓碳酸钠溶液、小试管、乳胶管、棉线。学生用品:蜡烛、烧杯、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火柴、镊子等。
教学媒体运用的说明 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预设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新课导入】刘谦在春晚表演的精彩魔术,着实让他火了一把,今天老师也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在熊熊火焰中手帕为什么没有被烧坏呢?这其中蕴含着一定的化学原理,你想为这一魔术解密吗?就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走进今天的化学课堂§7.1燃烧和灭火。 观察魔术 在熊熊火焰中手帕为什么没有被烧坏呢? 利用实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一个情景。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明确教学目标】本节课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教学目标请同学朗读
【提出疑问】燃烧在很久以前就为人所用,古埃及人利用燃烧冶炼金属,现代利用燃烧烹制美食,科学上还利用发射卫星等等。请大家回忆一下,你见过哪些燃烧现象?引导学生根据物质燃烧时的共同现象总结出燃烧的定义。 回忆学过的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如木炭,硫,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 培养学生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发生燃烧吗?能猜一猜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吗?【实验求证】解释书上实验改进装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的出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引出燃烧的条件。 认真观察实验,分析出现不同实验现象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思考并悟出燃烧的条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养成热爱观察的习惯,了解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在数学中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现在我们也构建一个三角形,缺少任何一条边也不能形成“火”,我们称之为“火三角”。 【讨论交流】 通过对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归纳出燃烧的条件。 【理解记忆】 培养学生交流与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火能造福人类,不当用火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每年火灾带来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如果有些火患扼杀在萌芽状态,是不是可以少些悲剧呢。现在我们能让燃烧发生,能不能根据燃烧的条件让燃烧停止呢? 观看火灾的视频图片。 强烈的对比,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设疑】如何灭火? 【展示】实际生活中采取的一些灭火措施及其原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从而得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思考、交流】 灭火的方法 灭火的原理 由燃烧的条件和生活经验,推想出适当的灭火方法,培养推理能力。 通过讨论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措施,理论联系实际。
展示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任满足其一 互动交流、理解记忆,掌握结论。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感性认识,总结灭火的一般原理与基本方法,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
【分组实验】按照书中实验装置,请同学分组实验,并分析起中的灭火原理。 设计并实验并与教师互动交流。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亲手设计并实验,获取第一手材料,再对其进行分析,突出课题重点;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师生共同讨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使难点得以突破。
【教师演示】演示灭火器原理。 观察、思考、记录实验现象。 阅读教材P-127内容,交流常见的灭火器原理和使用范围。 初步了解灭火器的原理以及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树立防火安全意识,培养关注社会意识。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小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火”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交流感受和收获。 既是知识的小结,也是方法的小结。
随堂练习 学生讨论回答 多媒体快速训练,提高了教学评价的时效性
【紧扣题目】掌握了燃烧的条件,你能揭开手帕烧不坏的谜底吗? 利用已学知识解释 课堂有始有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
反思小结、总结交流:学习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或感受?请说出来。布置作业完成课本及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通过回忆、讨论将本节知识整理出来。课下完成。 课上及时吸收及时复习巩固深化知识完成对课堂抽象教学内容的吸收。
板书设计 7、1 燃烧和灭火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1)可燃物 (1)清除可燃物(2)氧气 (2)隔绝氧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3)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