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十三章 造血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同学们都知道血细胞是维持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那么人类的胚胎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造血活动的呢?我们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有哪些呢?生前与生后的造血场所有没有什么不同呢?小儿红细胞、白细胞与血小板的数量与成分和成人有没有什么区别呢?什么叫做 “贫血”?临床上是如何诊断贫血的?其诊断标准有哪些?怎样区分小儿贫血的程度?这一章我们就要学习这些内容。要求同学们掌握营养不良性缺铁性贫血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病因、症状与体征、治疗要点与护理措施;应用铁剂、B12和叶酸治疗贫血的注意事项。第一节 小儿造血及血液特点知识要点1.小儿造血特点、生理性贫血的原因及表现2.小儿血液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数、白细胞数及分类的特点3.小儿贫血的诊断标准及其分度一、小儿造血特点1.胚胎期造血 约从胚胎第3周开始出现卵黄囊造血,在卵黄囊的中胚叶出现原始血细胞。肝造血约从胚胎第8周开始,第5个月达到高峰期,为胎儿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6个月后肝造血逐渐减退,于出生后4~5d完全停止。胎儿4个月时骨髓出现造血活动,直至出生2~5周后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2.生后造血(1)骨髓造血:骨髓是生后主要的造血器官。婴儿期所有的骨髓均为红髓,全部参与造血。5~7岁后,黄髓逐渐增多,红髓逐渐减少。到18岁左右时,红骨髓仅限于椎骨、肋骨、胸骨、肩胛骨、骨盆及长骨近端等处。骨髓中的黄髓具有潜在的造血能力,当机体需要增加造血量时,黄髓可转变为红髓而恢复造血功能;但小儿在出生后头几年缺少黄髓,造血代偿潜力小,如需增加造血,就会出现骨髓外造血。(2)骨髓外造血:婴幼儿期,当发生各种感染或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和淋巴结可恢复其胎儿期的造血功能,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和(或)幼稚中性粒细胞,当病因祛除后即恢复正常。二、小儿血液特点1.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 由于胎儿处于相对缺氧状态,故新生儿出生时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均较高,红细胞计数为(5~7)×1012/L,血红蛋白量为150~220g/L。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高,红细胞破坏较多(生理性溶血),加上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红细胞生成不足,暂时性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2~3个月时红细胞数降至3.0×1012/L左右,血红蛋白量降至110 g/L左右,这一轻度贫血称“生理性贫血”。3个月后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缓慢增加,约12岁达成人水平。2.白细胞数及其分类 小儿出生时白细胞计数为(15~20)×109/L,生后6~12h可达(21~28)×109/L,然后逐渐下降,婴儿期白细胞计数维持在(10~12)×109/L,8岁后接近成人水平。出生时中性粒细胞多于淋巴细胞,出生时中性粒细胞约占65%,淋巴细胞约占30%,之后随着白细胞总数的下降,中性粒细胞也下降,淋巴细胞比例上升,至生后4~6d两者比例相等(第一次交叉),以后整个婴幼儿期均以淋巴细胞占优势,约占60%,中性粒细胞降达35%,以后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淋巴细胞比例下降,至4~6岁两者又相等(第二次交叉),7岁以后白细胞分类与成人相似。3.血小板 小儿血小板与成人相似,约为(150~250)×109/L。4.血容量 小儿血容量相对成人较多,新生儿血容量约占小儿体重的10%,平均为300ml;儿童约占体重的8%~10%。【同步训练】1.胎儿在胚胎第3周开始出现A.肝脏造血 B.骨髓造血 C.卵黄囊造血 D.脾脏造血 E.淋巴系统参与造血2.骨髓造血开始于胚胎第A. 3周 B. 6周 C. 4个月 D. 8周 E.出生后3.婴幼儿白细胞分类的变化主要是A.中性粒细胞与大单核细胞的比例 B.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例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例 D.中性粒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的比例E.嗜酸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例【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链接】1.易引起小儿骨髓外造血的原因是A.生理性贫血 B.骨髓造血功能不完善 C.骨髓造血器官功能活跃D.缺乏黄髓,造血代偿潜力很低 E.红髓过多,造血代偿潜力过高2.正常小儿白细胞分类出现两次交叉的时间(或年龄)分别是A.出生后2~4天和l~3岁 B.出生后4~6天和4~6周岁C.出生后6~8天和5~6岁 D.出生后8~10天和8~l0岁E.出生后12~14天和13~15岁3.小儿“生理性贫血”发生的时间为A.出生后1周内 B.出生后半个月内 C.出生后3~4周D.出生后2~3个月时 E.出生后7~8个月时DBD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