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2012)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科粤版(2012)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物质的性质探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科学探究是研究物质的方法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
(2)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或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根据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能主动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3)通过分组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实践、探索的科学精神;
(4)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观看待问题、事物。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认识并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准确描述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得出符合逻辑的有价值的结论。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章第三节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也在第一章第二节时已经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且已经经历了基本操作的实战练习,在本节的第一课时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化学性质,也初步了解了科学探究的大致步骤。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问题驱动、整理归纳
教学仪器药品:蜡烛、石蜡、灯芯、中烧杯、酒精灯、镊子、小刀、锡箔纸(2张)、石灰水
教学设备:多媒体、实验室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科学探究 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探究未知的知识 科学探究是严谨的,是要通过猜想和验证的 探究蜡烛燃烧时是什么在燃烧 蜡烛燃烧时灯芯起什么作用 为什么蜡烛火焰外焰温度最高 引课:蜡烛会燃烧吗这是众所周知的,那大家对它燃烧背后隐藏的知识有引发过思考吗?你们对蜡烛燃烧这一现象最好奇的是什么呢?或者说最想探究的是什么呢? 选取蜡烛燃烧时是什么在燃烧为例展开实验探究教学 引导学生猜想 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请学生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总结实验探究是猜想验证的过程,是一种探究未知的方法 强调实验习惯、安全、药品节约等 拓展问题1:蜡烛燃烧,灯芯起什么作用?给予提示:从燃烧的条件入手 拓展问题2:石蜡燃烧产生的火焰分三层,为何外焰温度最高? 给予提示:从蒸汽与空气接触程度入手 集中注意力调整状态进入探究模式 思考回答。 说出自己想要探究的内容 做出蜡烛燃烧时燃烧物质的猜想 根据老师的引导和同学一起讨论设计出验证实验的方案 两人一组合作,一人进行试验一人记录实验现象 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理解科学探究的作用,知道它的过程或步骤 在老师的引导下回顾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讨论思考,得出答案, 在老师的提示下讨论寻找出答案,知道充分燃烧释放的热量更多 让学生清晰地理解科学探究就是不断的猜想与验证的过程,知道用探究的方法可以获得许多未知的知识。 让学生知道实验要主要安全、注意节约,培养好学生的实验习惯或细节 让学生学会知识拓展迁移
拓展提升
科学验证 证明蜡烛燃烧发生的变化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 给出问题:两个同学在争论蜡烛燃烧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你能用科学的方法来帮他们判断吗? 给出资料:石蜡的主要成分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引导分析:若有物理变化,物质不发生改变,性质也不会变,仍可以燃烧。 若为化学变化,依据资料,依据元素的不生不灭,只能转移的知识可知,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产物应为二氧化碳,含氢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的产物应为水。 迁移: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能燃烧吗? 它是什么? 视频播放:白烟点燃 1、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证明方法实验探究 2、据资料和老师的引导分析设计出实验方案 3、两人一组合作,一人进行试验一人记录实验现象 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5、知道实验探究可以用来证明已知 用实验探究来得知白烟是什么,表述自己的实验方案 看视频证实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学会用科学的态度看待事物 知道实验是可以用来证明已知的 学会根据所给的资料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学会知识迁移
师生一起讨论得出:1、蜡烛燃烧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别关键:变化后物质是否改变,或有无新物质产生
拓展延升 推知蜡烛具有哪些性质,并辨别性质类型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辨别依据 给出问题:从实验可推知石蜡具有哪些性质?分别是什么性质类型,你是怎么判别出来的? 讨论得出石蜡的性质及性质类型 表达出自己辨别性质类型的依据 学会物质的性质获取方法 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辨别依据
师生讨论得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判别的依据: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课堂小结 小节本节所学及要掌握的内容 师生一起总结本节所学要点: 1、科学探究是我们的学习方法,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 2、 科学探究是猜想验证的过程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别依据:是否产生新物质 4、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辨别依据:是否通过化学变化呈现 归纳总结本节课要点,巩固本节知识
答疑解惑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未透的本节知识 学生提出本节内容未理解的知识或有质疑的地方,老师释疑 答疑解惑,不把问题带回家
作业 布置作业:导学稿课后习题 巩固本节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熟悉又熟视无睹的蜡烛燃烧为教学载体,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作用,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科粤版的,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是以铜的性质探究为载体。由于该探究对于农村校的学生来说难度大、环节多、实验不易成功(实验没有成功导致教学旁生许多枝节),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难度加大了许多,所以改用蜡烛燃烧为教学载体,并对教材做了相应的处理。转换教学载体后这节课成功的地方:1、降低了难度,整个探究过程的实验设计和操作都比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接受本节知识,而且采用了学生分组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2、本节课的主题是十分明确的,围绕蜡烛燃烧是什么在燃烧,燃烧包含哪些变化等问题展开教学,学生在引导后可以顺利做出猜想、设计合理的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2、改变教学方式实现对话教学,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主动权。整节课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然后设计合理的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经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学生自己亲身体验了“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整个过程,不但收获了知识还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3、拓展的问题也比较好,通过一个案例的学习,在拓展中学会知识的迁移和举一反三,获得对“一类”问题的认识与解决方法。所拓展的问题学生在第一时间无法做出回答,但在引导后可以经过相应的科学探究得出结论或解释。4、课上出现的提示还是比较好的,学生在思考断层时及时给予提示,把学生往正确的思考方向上引导,这样学生能较准确、省时地找到答案。学生答对了,学习的成就感就增强了许多。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1、教学过程中由于是学生分组实验,所以时间难把控,课程的容量较大,所以造成时间紧了些,最后两个环节“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与“答疑解惑”的环节没法完成,只能转变成课后作业。措施:在学生设计出验证自己猜想的实验方案之后让学生动手依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这时可以引导学生一个一个实验统一步骤做下去,这样不至于因学生实验操作混乱而导致实验时间浪费过多。2、由于课堂上人数太多,“点燃熄灭蜡烛产生的白烟”这个操作学生不易成功,所以用多媒体播放点燃白烟的放大视频,虽然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白烟燃烧,但是看百遍不如做一遍,如果能再布置学生回家自己尝试点燃白烟,增进学习体验这样可能更好。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