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2.2 合理利用网络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2.2 合理利用网络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七年级上册 导学案
单元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课节 2.2 合理利用网络
学 习 目 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正确的网络生活意识和习惯;养成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养成利用网络合理表达诉求的习惯 能力目标 学会“信息节食”;掌握正确地传递网络正能量的方法 知识目标 知道媒介素养和“信息节食”,了解网络规则
重点 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难点 掌握正确的网络生活方式
知 识 结 构
设问导读
基础知识梳理
1.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 。
2.互联网大大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的流动,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 、经济贸易的 。
3.网络为文化传播和 搭建新平台。
4.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众多新发明和新服务的 。
(二)自主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并在教材中标画。
1、怎样合理利用网络?(一)(二)
2、怎样理性参与网络生活?(4点)
3、什么是媒介素养?包括?
4、对待网络上的信息,怎样做到“信息节食”?
5、怎样对待网络谣言?
6、如何辨别网络谣言?
7、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8、怎样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9、如何传播网络正能量?(我们应该利用网络做些什么?2点)
随堂检测
基础应用
1.以下行为属于正确使用网络的是  ( )
A.大二女生李某用自己的身份证和私人照做抵押,从网贷公司贷款5 000元
B.高中生张某应一名未见过面的网友所约,赴郊外商议购买野战游戏装备
C.王某收到来历不明的宣扬暴恐的视频邮件后立即向网络监管部门举报
D.孙某看到一则有关即将发生地震的消息后随手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家住上海的13岁女孩小卞,用妈妈手机偷偷给自己喜欢的网络主播打赏,两个月就花了家里25万元钱。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未成年人因心智尚未成熟,无法辨别网络上的不良诱惑
B.未成年人使用手机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应拒绝使用
C.我们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抵制网络上的不良诱惑
D.网络上充满欺诈和不良诱惑,未成年人不应该上网
3.据权威机构调查,在某省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当中,有近50%的未成年犯存在网络依赖问题,有60%多的未成年犯受到过网络、手机等不良信息的影响。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
①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
②要提高自己的抗诱惑能力
③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许多问题,我们要远离网络
④我们上网要遵守道德,更要遵守法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网络聊天已成为现代人交友的一种新时尚,很多人通过网络聊天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友谊,但2016年6月东莞市民罗先生的14岁儿子小文却掉进了网络聊天的陷阱,结果被骗了19000多元。下列关于青少年在网络交往中的做法错误的有 ( )
①以诚相待,尽量满足网友的所有要求 ②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学会谨慎交友
③只要远离网络就不会上当受骗了 ④提供个人虚假信息,做到自我保护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5.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增加了文明绿色上网等新时期学生成长发展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对这一修订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网络的利与弊
B. 因为网络全部充斥着不良信息
C. 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D. 有利于引导青少年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6.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下列有关互联网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上网可以无所不能
②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
③网络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变化
④利用网络,很多事情不用舟车劳顿,不用费尽周折,就可以完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目前,WIFI陷阱有两种:一是“设套”,主要是在宾馆、饭店、咖啡厅等公共场所搭建免费WIFI,记录用户在网上进行的所有操作;二是“进攻”,主要针对家庭WIFI,若WIFI密码密度不高,黑客破解WIFI,就可能对用户电脑进行远程控制。这警示我们在使用网络时要( )
①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随意公开个人信息 ②拒绝使用WIFI,避免受到侵害 
③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警惕网络中的陷阱  ④学会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据“3·15”曝光,互动百科竟成最大虚假广告“垃圾站”!付费后可发虚假广告。互动百科网号称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但记者调查发现,这家号称自己是知识共享平台的网站,不但信息的准确性真假难辨,甚至有时候,还变成虚假信息的放大器。对此,我们应该(  )
①充分享受网络交往带来的乐趣,把网络作为我们生活的全部 
②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③提高自己的辨别觉察能力,学会自我保护 
④远离网络,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9.网络是把双刃剑,合理利用网络,青少年应该(  )
A.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高媒介素养 B.发布个人观点,随意宣泄情绪
C.信任网络消息,随时转载和跟帖 D.保障上网时间,沉浸虚拟时空
10..为了让自己拥有一段精彩而有意义、有价值的学生生活,我们应这样利用网络优
势:( )
①有事无事上网聊天 ②网络只是生活的补充,一种交流工具③上网时有明确的目的不在无聊的信息上浪费精力④不被网上的“花花草草”所吸引,做到“信息节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二)拓展提高
11.近日,网传一段“肉松由棉花制成”的视频,给涉事蛋糕店造成了不良影响和巨大损失。公安局侦测通报,两名六旬老太王某和黄某,因编造并发布该视频,被行政拘留五日。
请对上述材料辨析。
12.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运用,手机上网对中学生来说已不再是个新鲜词。有些同学利用它查阅资料、学习新知,结交朋友;有的同学利用它玩暴力游戏、看不健康电子书,在网上吐槽漫骂……手机这个美丽的终端让一些同学永远在线。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作为中学生,请你为同学们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些建议。
13.有关部门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网民数量已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53.2%;手机网民达6.95亿。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5.0%。网络丰富了青少年学生的生活,但也带来了一些困扰与问题。
(1)分别对下面两名网友的留言进行评析。
▲网友“仁杰”:真羡慕周围很多同学都用名牌手机上网,好有“面子”!而且他们写作业遇到难题时习惯于立即上网搜索答案,真方便!
▲网友“元芳”:现在很多网络游戏,新奇刺激,好想玩个够!但父母见到又会唠叨不停,真烦人!
▲我的评析:
①对网友“仁杰”:
②对网友“元芳”:
(2)中央网信办在“中国好网民”系列活动专题网页“寄语中国好网民”专区集体在线留言并为活动点赞。假如你也参与“寄语中国好网民”留言,你会说些什么
三、自学反思(请写出你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发现及存在的困惑等)
随堂检测参考答案
C 2. C 3.A 4. B 5. B 6.D 7.C 8. B 9.A 10.B 
11.答案:(1)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员,每一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承担自己行为的法律责任。
(2)食品安全需要全社会关注,通过网络媒体监督食品安全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也是公民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体现。但在具体行使权利时,公民不能违法编造、制造、散布、传播谣言。
(3)我国已进入大数据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同社会生活一样,不存在“法外之地”,任何违法犯罪,编造、制造、散布、传播谣言的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4)王某和黄某虽然六旬,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年龄而成为特殊公民,逃避和免除惩罚。依法行使职权、打击违法犯罪是我国公安司法机关的职责。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分析题,借助材料考查了对自己负责、遵守网络规则、树立法治观念、正确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等内容,需紧扣题意、结合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
12.①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②要学会“信息节食”。③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④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13.答案:(1)①对网友“仁杰”: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信息节食”;不攀比,要克服虚荣心。
②对网友“元芳”:要正确对待网络,做网络的主人;要磨砺坚强意志,善于明辨是非;要学会与父母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2)例答:①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规则,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②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③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④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等。
解析:本题考查如何合理利用网络。第(1)问考查具体情境下如何理性对待网络生活,侧重考查避免沉溺、沉迷于网络;第(2)问考查如何合理利用网络,可从遵守道德法律秩序、明辨是非、抵制诱惑、自我保护等方面作答。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